高中数学试卷讲评的方法
2019-04-22莫周勇
莫周勇
【摘 要】 “试卷讲评”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认知,提高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效果。在开展试卷讲评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评要归纳积累”,“突出学生主体性”,“讲评后的有效订正”等策略的开展,逐步提高试卷讲评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试卷讲评 合作
测验和考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也常常使用考试的形式来对学生的阶段性数学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考查,因此,教师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试卷的讲评。那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逐步提高试卷讲评的效果呢?
一、讲评要归纳积累
教师在开展试卷的讲评课程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当中所涉及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进行归类,从而让学生针对试卷当中的同一类问题进行解答,逐步提高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效果,掌握数学问题解题中的技巧。而具体的习题归类方法有“知识点归类”、“解题方法归类”等。
“知识点归类”是基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安排情况而言的。在开展试卷讲评工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安排情况,结合分布在客观题、主观题中的数学习题,找到考查相同知识点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并探索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考查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同类问题的解答效果,同时深化对该数学知识点的认知。
“解题方法归类”是指针对习题的解法而言的,虽然看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但是其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是相同的。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具有同一解题方法的习题进行总结,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为之后再遇到同类题目时奠定解题的基础。
不难看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卷的讲评,可以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了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认为学生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试卷的讲评中,教师也应当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而合作学习活动就是能有效满足这一教育要求的策略。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试卷讲评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与组内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解决试卷中的疑惑,提高講评的效果。
例如,由于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发育的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学生的受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不同,造成有的学生对几何类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有的学生对概率类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而有的学生对函数类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因此,在开展试卷讲评环节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素养,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掌握水平的划分。紧接着,教师应按照同组学生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成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对函数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几何、概率类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开展试卷的讲评工作,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辅助中,解决试卷中出现的问题,逐步提高试卷讲评的效果。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间互助,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提高试卷讲评的效果。
三、讲评后的有效订正
在开展讲评课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矫正,从而保证讲评课的开展具有实效性。在课后,教师应当让学生将自己做错的题目,以及自己在测验时不理解的题目,使用红笔进行更正,并将自己错题中的典型问题收集在“错题集”当中,在旁边阐释自己做错的原因,以及促进自己改进的方法,并针对错误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改正。
在学生订正自己的错误后,教师也不要让学生将已经修改的试卷搁置在一边,而是将学生修改过后的试卷收上来,对学生修改的内容进行仔细的检查,并为学生进行保管。这样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修改情况,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的试卷不会丢失。在进行复习时,教师再将学生的试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重新做一遍红笔标注的习题,使学生在复习时提高针对性,避免了机械式的复习性质,提高复习的效果。
显然,教师注重学生在讲评后的试卷后的订正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反思,逐步提高试卷讲评的效果。
总而言之,优化课堂教学样式,提高试卷讲评的效果,并不是在一次试卷讲评课程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开展试卷讲评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试卷中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创新试卷讲评的方式,并应用在实践教学之中,积累教学经验,构建完整地开展试卷讲评的教学体系,逐步提高试卷讲评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毅.改变数学试卷反馈流程,促进学生反思习惯形成[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22):47-49+27.
[2] 王光荣.论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实施步骤[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