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引领教研
2019-04-22钟恺
钟恺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教研活动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学校部分或全体教师共同开展研究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地实施;三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潜力,使学校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校本研修能够有效整合本校的研修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开展“南宁名师走进乡村学校”送教送培的过程中,名师团队高中语文二组结合受帮扶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校本研修为主题,开展“怎样上好一堂课”“如何开展备课组建设”“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何培养青年教师”“如何开展项目化学习”“如何做好整本书阅读”系列讲座,以此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此希望通过刊发系列讲座文章,为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点亮智慧之灯,照亮教师自主反思、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前程。
(蓝 玉)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学校“问题教研”存在的任务化、形式化、表面化、有收集无研究的问题,阐明“问题解决式”教研的实质与操作流程,论述“问题解决式”教研的策略:注意教学“小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寻找教学“真问题”并进行实质性研讨,研究教学“难点问题”以彰显教研价值,使备课组老师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备课组 问题解决式教研 操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B-0015-02
众所周知,开展教研活动是探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有效方式。备课组是教师专业群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如何在教育变革的当下,解决教研活动面临的各种问题,消除“任务化、形式化、表面化”的普遍现象,有效促进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在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此笔者对最近兴起的“问题教研”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找到更好的出路。
一、当前“问题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教研”任务化、形式化,有收集无研究
许多备课组只为“问题教研”而“教研”,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他们的做法是,备课组长发“问题收集”通知,备课组老师收集问题材料,上交存档,集成一个个“问题集”。但并没有对“问题集”加以分析研究,没有把这样的集子意义化。这样的“问题集”不能真正地助力我们的实际教学,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也不能解决问题。
(二)“问题教研”表面化,无实质性研讨
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依靠教学中的一个小问题、真问题甚至是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便会不知不觉地走上“问题”深度探究的旅程,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但我们过去在进行“问题教研”时似乎只停留在表面上,似乎只是为了响应“号召”,并没有走向其深处。
二、“问题解决式”教研的实质与操作流程
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指出,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于是,“问题解决式”教研应运而生。“问题解决式”教研的实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发地、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得校本教研意义化,进而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是:
通过现象、聚焦问题—— 团队合作、制定计划—— 依托课堂、行动研究—— 去粗取精、综述反射。
这个过程以问题为出发点,从问题到经验,从经验到结果,递进式转化。
三、“问题解决式”教研的策略
(一)注意教学“小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许多教学问题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们需要擦亮眼睛,深挖其内涵,使其彰显学术的价值与智慧的光芒。例如,新课改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多了,他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探索平台独立研究,也可以通过与小伙伴合作的方式,交流所感、所知。我们也发现,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比原来更加爱说爱笑,但是他们在表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学生表达时前言不搭后语,有的学生词不达意,有的学生言不由衷。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小问题,只要学生理解了意义,就没有必要进行口语训练。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如果表达不准确或者没有一定的学科逻辑,那么将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这个看似小的问题,其实不然。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解决学生的这个“小问题”,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进行研究,寻找学生不善表达的根本原因,并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使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备课组要注意教学中的“小问题”,及时进行探讨,找出解决方案。这是“问题解决式”教研的一种形式,不求“高”“大”“上”,要唯实。
(二)寻找教学“真问题”,进行实质性研讨
教学中的“真问题”来源于教学第一线,来源于学生学习的课堂,这些“真问题”对教育教学具有实际的引导意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虚假,有实际意义而绝非作秀。有些教学问题可能不是新问题,但由于它们来自教学实践,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在多媒体教学盛行的今天,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不需要阅读,教师没有板书;课件领着老师走,老师带着学生走;学生只动嘴不动手,课堂上从不动笔书写。这样的现象貌似活泼,其背后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教学“危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关于“大家如何看多媒体教学”的主题问题教研,让老师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各抒己见。有的老师认为,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求知的有效形式,课堂上必须要有学生读书的声音;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读课文,在课后阅读整本书,每周还应该专门设置阅读课。有的教师认为,教师不仅要板书,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板书。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必须有当堂写的过程。如果課堂上无法实现当堂训练,那么老师就不能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反馈材料,所谓的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再如,许多教师发现,班上总有一些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节奏而影响学习成绩。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不良学习习惯归因分析”问题解决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发现,原因是受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家长长期忙碌,无暇照顾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一些学生长期过度依赖家长和老师,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三是一些学生从小就因为个性而形成各种不良习惯。要改变这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环境、家庭、学校等不同方面入手,逐步引导和总结,努力使他们在点滴改变中逐渐成长起来。
真正的问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取。我们在探究时要以“问题”为中心,关注真实事件真实情境。不仅要挖掘事件本身的研究价值,而且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找到其规律或是普遍性的问题,使教师在交流和反思中进步,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研究教学“难点问题”,彰显教研价值
研究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后得到深化发展。教师要聚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攻坚克难,而且可以体现“问题解决式”教研的价值。
例如,有老师发现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体现对美的感悟,而且更体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有着很好的育人价值。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以群文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比如,要讨论朱自清“为何选择夜晚”出门的问题就得研读他的《沉默》,感悟其中的“你就得不时让他喝茶……”品读他的《儿女》中提到的孩子吵闹、为家人衣食烦忧等内容。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原因。朱自清先生选择夜晚出门是为了退出他在白天不得不去扮演的社会角色与各种“无聊至极”的应酬;退出家庭角色,去找一个让身心得以“静静”的地方。又比如,朱自清“为何选择荷塘”的问题。其实,一个人的情感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同时期的文字创作中。朱自清在《一封信》《说梦》《我的江南》中早已谈及他之所以喜歡荷塘的原因。他在《春晖的一月》中表白过自己的江南情结,这一点在《荷塘月色》里表露无遗:小煤屑路、柳、莲、水。再联系《白马湖》等作品,可以得出朱自清眷恋江南的三个原因: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朱自清的这些作品,老师们不一定都能读过,但备课组老师经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就能在教学中选到更加合适的作品作为课文的补充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更好地去感受、理解朱自清笔下的各种灵动美。
这些虽然都是以常见的琐碎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但这些问题却是历久弥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容易忽略的“难题”,而且会对深度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便是教研的价值所在。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生产考试机器、刷题机器的场所。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建立一个“人文课堂”,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顺应时代潮流,以人为本,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充分开发潜能,努力实现从注重“学科成绩”向促进“学生能力”转变,构建语文特色课程体系。总之,我们只有精心选择客观、普遍、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才能使研究真正成为问题的集散地,进而使教研有力地服务备课组专业化建设。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