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课程在技工院校的应用
2019-04-22陈鑫
陈鑫
【摘 要】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使得我国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技工院校的发展。技工院校作为国民接受教育的推动力之一,除了在专业基础的教学上做足准备,更应该着重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但是现阶段,大多数技工院校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为了应对社会变化阶段的各种调整,推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相应的技工院校在针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时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形成各个阶段任务明确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业道德 技工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技工院校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作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而怎样做到将职业道德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就是目前技工院校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针对本文研究内容,面向某所职工院校在校二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含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及其对相关课程开设的建议等。调查报告如下: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近一半的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了解程度一般,约占48.3%,而只了解一点的学生与非常了解的学生人数基本持平,各自约占21.7%,甚至还有8.3%的学生对该课程一点也不了解。针对此种情况,学校需要及时加强课堂授课环节的教育引导,以此来保证学生受到科学正确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目前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1.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学校针对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其次,社会时代背景导致对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还不是十分强硬;再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丰富平台的同时,也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学生有时可能无法正确甄别职业道德的内容。
2. 学校教育方式的因素
技校招收的学生学习素养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难度,而且技工院校的重点大多都放在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不是特别上心。另外,技工院校的师资力量在专业教学上不会有问题,但是缺少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素质队伍,使得学生缺乏科学的教育与引导。
3. 学生自身因素
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思潮,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被某些糟粕思想影响,出现思想滑坡;同时,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等问题多多少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需要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才能得到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技工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 强调爱岗敬业,突出情感教育
对技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是基础。通过职业道德情感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由内而外的产生认同感,让自己对本专业产生自豪感。
2. 强调诚实守信,突出操守教育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也是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职业人,必须要做到办事公道,所以在学校开展相应教学活动时,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实践过程中,教师都要以引导学生实事求是,遵从职业规范为主。
3. 强调遵纪守法,突出纪律教育
作为即将上路的职业人,学生首先要知晓目前社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规范,之后以此规整自己的行为,不做损害他人利益,违反社会秩序的事情。另外,在自己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要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维权。
四、技工院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1. 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理念
正确的道德准则是技校生得到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为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对职业道德教育一正确的认识,从而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思路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灵活的教学平台可以为技校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专业培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便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规划,并以此为契机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3. 改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目前社会的激烈竞争,让学生通过尝试各种岗位的轮换来进一步了解自己,学生明确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是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长处,要加以表扬,而针对学生展现出来的短处,要加以鼓励与引导,便于学生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 崔基俊.浅谈中等技工學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5).
[2] 李洋.职业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0).
[3] 张俊.立足中职学生身心特点 打造职业道德教育平台[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