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年级“1+x”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2019-04-22宋献存宋素君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结合点表达方法习作

宋献存 宋素君

【摘 要】 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探讨“小学中高年级‘1+X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在阅读教学中,从一篇课文中习得表达方法,然后根据表达上的特点确定一个议题,围绕这个议题选择一组与之相匹配的课内或课外文章,读写结合,采用求同、比异、整合等方法策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习作训练与运用,以达到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中高年级  “1+X”多文本  读写结合  策略

一、开展研究的意义

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语文素养。《义务语文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育部出台的《2017高考改革方案》规定,语文考试的广度和难度都要提升,语文着重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要靠长期的培养,小学就应该抓起。

鉴于此,进行“小学中高年级‘ 1+X多文本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1+X多文本读写结合”的定义

“1+X”,“1”既指教材内的一篇(组)文章,也指这篇(组)课文的一个典型特征(如表达方法等)。“X”是指与这篇(组)文章表达特点相匹配的多篇文章。简言之,就是基于教材内一篇(组)课文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表达方法相匹配的一组课内或课外文章(X)的教学,是通过发挥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大量的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体系,进入到语文课堂并保证落实,从而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式。“‘1+X多文本读写结合”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从一篇课文中习得表达方法,然后根据表达上的特点确定一个议题,围绕这个议题选择一组与之相匹配的课内或课外的文章,阅读与习作相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能力的训练与运用,最后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小学中高年级“1+x”多文本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确定读写训练结合点

各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不同,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的内容也应不同,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的句子、片段仿写(主要针对中年级教学),如《赵州桥》一课,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把连接“坚固”和“美丽”两个段落的“过渡句”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点;二是宏观层面的文章构思(主要针对高年级教学),如学习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就以“借物喻人”作为读写结合点。

(二)根据读写结合点恰当选择多文本

确定读写结合点之后,需要根据读写结合点来选择多文本。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可以是各个版本教材中不同学段的文章;可以从课外的一些名著、名家文集、著名杂志选取;可以是下水文供学生学习。文本可以打破单元、年级、学段进行教学,例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和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烂漫的点地梅》一课,其使用的写作手法均是“借物喻人”,可以进行组合,学习此写作手法,然后补充《粉笔赞》学习,进行习作练习。在选文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选文不可过多,两到三篇为宜,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精彩段落。

(三)“1+x”多文本读写结合的策略

1. 求同法。这种方法是“1+X”多文本读写结合训练中,最常用到的一种策略,就是从课文中习得习作的方法,然后再选择一组在写法上相类似的文章或者片段(课内外均可),进行拓展训练,阅读与习作相结合,巩固从课文中习得的习作表达方法,触类旁通,达到掌握这种表达方法的目的。例如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变化描写景物”的写法,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和《火烧云》,体会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鸟的天堂和火烧云的变化的。这三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都有“抓住景物的变化”进行描写的相似之处,通过对这组课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通过写声音、形态、动静等的变化,来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2. 比异法。这种方法主要侧重于找不同。比如四年级上期第三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动物形象,有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有同一个作家写的不同的动物,表达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我们可以先同时学习《白鹅》和《白公鹅》,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国家的作家在描写白鹅时的写法,然后拓展学习《母鸡》和《猫》,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通过感情变化来写母鸡的,怎样抓住特点来表达对猫的喜爱的。这样通过对四篇课文的比较学习,使学生掌握描写动物的不同的方法。

3. 整合法。这种方法是把同一议题的几篇文章放到一起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几篇文章的表达方法,用表格比较异同,习得此类文章写法后进行读写结合。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三篇文章均是游记,作者用优美的词句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本单元时,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通过填写表格,比较“開头”“写作顺序”“结尾”等,来发现三篇课文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习得写游记类文章的方法:开头可以引用名句作为开头,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时间和地点等;写作顺序可以使用“移步换景”,也可以是总分总的写作顺序等;可以自然结尾,也可以根据游览感受引用诗句发出感叹等;最后可通过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再次强化学生对游记类文章写法的掌握,让学生模仿这种表达方法来写一篇游记。

“1+x”多文本读写结合的策略肯定不止于这些,需要我们在课堂中不断探索,且思且行。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小学中高年级“1+x”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立项编号:dwbyd1802101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结合点表达方法习作
写作要找到“结合点”
三年级读写联动教学方法初探
“三项工程”与新兴合训专业建设的结合点
习作展示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