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019-04-22陆丽燕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活动的策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游戏活动、操作活动、辩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课堂,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活动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27-02

数学活动能够将复杂、深奥的数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主动性,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新知探索,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数学活动的设计,经常采用“师讲生听”的授课模式,将数学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就会消灭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一、引入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从而出现走神的现象,这对课堂学习非常不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思,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时,新课伊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和大家先玩一个游戏,老师报出相应的要求,学号符合要求的学生起立。”教师先报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这时学号尾数是0、2、4、6、8的同学迅速起立(显然学生是根据2的倍数特征进行活动的)。然后教师让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这时学号末尾是0或5的同学迅速起立。在经历这两个环节后,学生发现,有些同学起立了两次。教师因势利导,提问学生:“这些同学为什么会站立两次呢?”学生经过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10、20、30、40、50这几个整十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它们是2和5公有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揭示了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执教教师没有采取直接讲解的方式教学,而是设计了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轻松地引出新知,让学生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引入操作活动深化理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深奥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师直接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形象的事物,这样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更是可以触摸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累感性经验,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知,真正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进而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怎样?周长会怎样?”学生由于空间观念的缺失,通常都会认为周长不变,面积也不变。真的是这样吗?教师为同桌同学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框架,让其中一位同学将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扁,学生发现它变矮了很多,而另一个同学手中的长方形框架不动。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判定: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而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小于长方形的高,所以原先長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显然,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而面积变小了。这样教学,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本质,进而自己总结出结果,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引入辩论活动辨伪存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蒙骗,形成思维的短板,无法触及知识的本质,这也成了学生后续解题中的错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认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辩论性的活动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进而对知识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达到辨伪存真的目的。

在教学“比的知识”时,学生对比的后项是否可以为0的判定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也有的学生认为比的后项不可以为0,于是他们争论了起来,但谁都不能说服对方。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将班级中认为比的后项不可以为0的学生定为正方,将班级中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的学生定为反方。辩论过程如下:

正方: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或除法运算中的除数,因此,比的后项不能为0。

反方:正方的话,我们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足球比赛中,为什么经常听到比赛双方的得分是3∶0、5∶0、7∶0……呢?

正方:那仅仅是一种计分方式,与我们课堂中所学的“比”有很大的区别。

反方:区别是什么?

正方:课堂中学习的“比”,表示两个量相除,是倍数关系的表示形式之一,而计分形式只表示数量的多与少。

……

当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出现意见不一时,教师没有采取灌输式的讲解,而是针对学生的分歧,设计辩论赛活动,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充分放飞思维,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四、引入实践活动提升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于课堂之中,停留在“课本数学”阶段,无法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联系,造成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凸显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运用课堂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延伸学生学习的境界,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比例尺”后,教师没有为学生设计单一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回家后画一个自己家的平面图,但要将比例尺的知识运用上。这样的练习,实践性较强,学生兴趣较高。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分别测量出自己家客厅、书房、卧室、厨房、卫生间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观察,确立合适的比例尺,算出相应的图上长度,再绘制出平面图。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比例尺的理解,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总之,活动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进而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构建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陆丽燕(1976— ),女,广西浦北人,大学专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2017年钦州市“十佳优秀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