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9-04-22黄春华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主要从“发现质疑—分析推理—沟通反思”等教学环节提出具体做法落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75-02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所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决定,不盲从权威,不为感性和无事实依据的传闻所左右,是人们客观、独立分析信息的思维品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意识和批判能力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文章核心价值及真实性的判断力,帮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发现质疑—分析推理—沟通反思”三个教学环节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发现质疑

初中学生对未知事物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设法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答案。另外,初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以直觉思维为主,表现出感性理解、第一眼直觉等思考方式,遇到问题时或依赖教师,或以偏概全,缺乏追求准确性和相关性的理性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又从答案中催生新的问题,以此推动思维不断向前发展,形成更加严密的逻辑,从中获得新知。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一课,对句子“期日中”的翻译作“约定在中午”解,笔者抓住这一注解作为切入点提问:“我们平时与人约定见面时,是具体约定几点钟呢?还是只笼统地约定中午见?”学生受到启发,对陈太丘所约定的时间产生了质疑:若仅仅是“约定中午见”,何以判断友人是否逾时未到?由此还会引出另一个问题:“中午”究竟是指什么时间段?质疑推动了学习探究,经查找资料后学生得知,“日中”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中午的11点至13点。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日中”这个时辰,表明他等待了整整两个小时。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后,学生便能更加真切地体会陈太丘信守承诺的优秀品质,以及友人的不守信用、散漫粗鲁,这恰恰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可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质疑,能够吸引他们主动探索、不断发现,最后得以窥见文章的深刻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些引发质疑的问题时,应注重突出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和碰撞,不应在问题中预设立场,引导学生向自己设计的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靠拢,还应该将质疑和思考的过程交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发现。此外,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条理、有层次且系统性地设计问题,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而非刻意转变“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漫无目的的无效发问。

二、分析推理

分析推理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思维表面性的弊端,掌握对文章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即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还原文章语境、分辨文章细节、寻找核心价值等手段,以作者的视角和观点分析文章,再转而思考自己对于作者的观点持怎样的态度,是否认同和理解文章背后所隐藏的寓意。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课,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现在相距甚远,文中所写内容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因此,笔者着意于利用理解上的差异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笔者提出了两个容易引发分歧的问题:“肉食者鄙”是不是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请见”的目的是为了让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吗?教参中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均是肯定的,但这是否就是曹刿请见的真实原因呢?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从曹刿其人“调查”起,仅凭一句“乡人曰”并不足以说明他出身卑微,从曹刿通晓治国之道以及晓畅军事等表现可知,他必然受过系统教育,而在“学在官府”的春秋时代初期,只有贵族才有这样的条件,他口称“肉食者鄙”,说明他不在举足轻重的决策者之列,可能属于低级贵族的“士”。学生由此推断,他的“请见”极有可能是在敌军压境之时出于爱护、保卫宗国的义务和忠诚。随后,笔者向学生介绍春秋时人们对“谏臣”的评价。在那个时期,人们对“谏臣”普遍认同且评价往往极高,他们的一句谏言甚至可能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学生据此认为,作者重点叙述曹刿以言进谏,体现了作者着意体现曹刿谏士深谋远虑的特征,与之相比,“肉食者”们确实更“鄙”且“未能远谋”,这或是作者刻意为之,或是时代使然。

分析推理解决这一问题之后,学生自然对曹刿“请见”的目的也产生质疑,有人认為,大敌当前,不讨论御敌措施而奢谈治国,似乎并不明智。曹刿对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议论固然有着对鲁庄公劝诫之意,但更多的应该是对“何以战”的评估和印证,从鲁庄公的施政效果推断民心可用与否,作战是否有获胜的把握,这不仅是曹刿对于战前民心重要性的深刻认知,也是鲁国能够战胜强齐的原因所在。

本课进行的批判性阅读训练,主要通过分析推理的手段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将文章背景还原至作者的时代,且能从作者的视角分析问题,消除了因时代所造成的认知差异,因而获得更为深层次的解读。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经典文章应该谨慎使用批判性阅读方法,不应过于强调批判性而一味挑战权威,放任学生主观臆断,否定一切前人观点,而是应该尊重传承、严格考据、紧扣文章、走近作者,做到解文、识人、论世、察己。

三、沟通反思

一篇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实现的,批判性思维主张基于个体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认知能力完成有效的语文阅读。因此,设置对话情境,建立起有效的对话模式,能够帮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平等而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更为新颖的观点。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是一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命运多舛的小说,学生从中轻易解读出菲利普夫妇虚伪薄情、金钱至上的嘴脸,揭示人性的丑陋,但是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理解是否仅限于此呢?笔者通过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故事是否还有其他主题”,为学生设置对话情境,促进其自由表达观点。

部分学生坚持认为,菲利普夫妇在自己的兄弟于勒有钱时每天都念叨着“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而一旦发现他早已回国,却穷得只能在船上卖牡蛎时,立刻翻脸不认人,甚至称他为“这个贼”“这个流氓”,他们的为人已经一目了然了;部分学生阅读细节后发现,菲利普夫妇家并不阔绰,他们“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总要买减价的,女儿的长袍自己做,买便宜的花边还“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而于勒呢,“糟蹋钱”,当他把自己名下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他们自己的生活本身已经非常心酸艰难了,以这样的心理对待弟弟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导致这一切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贫穷的人们都是被动的受害者。

这些观点无不是通过自由辩论、在沟通反思中所得,不仅超越了传统观点,使文章的解读更加深刻而多层次,人物形象的呈现也更加丰满真实,而且学生在对话沟通中意识到传统观点的狭隘,在讨论“包容”与“批判”的含义时,明白对人对己要求一致,不能使用双重标准,否则便是犯了虚伪的错误。例如本篇课文中,当我们批判菲利普夫妇的虚伪无情时,也要自问:“当自己生活贫困时,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样一个曾经侵害自己利益的人?”这样的讨论和沟通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权威,不人云亦云,大胆探讨前人经验,既能丰富见识,又能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体而言,通过“发现质疑—分析推理—沟通反思”几个教学步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构建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模式,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为其未来的学习及成长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作者简介:黄春华(1979— ),广西陆川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