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教学价值
2019-04-22黎惠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提出结合教材的提问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建议,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教学价值 阅读教学 文本 范例 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71-02
读得多不代表阅读能力就强,阅读能力的发展与阅读策略的运用纯熟程度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要提高阅读的质量,让学生“学会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语文组就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一课进行了“结合教材提问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讨。
一、从单元提示中明确教学定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但学段不同,以及课文单元的要求不同,它的教学价值就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单元要求明确教学定位,从而更好地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能够发现教材的使用价值。
在语文学习中,问题是开启智慧思维的钥匙,有了问题才能有真正的思考。问题的质量越高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含量也就越充分。在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蝙蝠与雷达》作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语文要素是“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其核心关键点在于两处:一是能够在理解课文之后提出自己的问题,二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质疑。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后练习先后要求“将自己的问题写下来”“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前,首先要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寻找本课的教学定位: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是部编版教材首次提倡学生提出问题。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在课后习题的设置要求上有了更鲜明的要求,如第一题要求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能够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并在小组讨论的问题中用小泡泡提示:1.我发现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有的问题可以引发我深入思考。最后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蝴蝶的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分类,最终选择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尝试解决。
通过前后联系我们可以发现,前面三篇课文的提问策略循着“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对比问题价值”的顺序引导学生思考,但对于能不能解决并不作为必须的要求,而是在最后的略读课文中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必需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定位:《蝙蝠与雷达》应通过课前导语中的“看看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分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思考。这样定位,能够让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以及认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并能够更严谨地审视问题、辨析问题价值,提出其所思考的问题。这就基本上符合“精读课文重在教”“略读课文重在用”的基本原则了。
二、教学板块设置的策略描述
基于如上教学分析,在执教《蝙蝠和雷达》时,笔者组织学生将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写下来,并根据学生所列的问题做了一个填空式的内容概括:这篇课文主要通过科学家 ,顺利解开了 ,并让人们认识到 。旨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之后,通过链接生活和洞察写法两个维度进行质疑。然后,让学生阅读、梳理教材中的问题,并从内容、写法和联系生活三个方面尝试进行分类,同时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进行分类呈现。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作者创作手法的角度进行提问。
(一)关注课文描写最为精彩的语段,引导学生提问
在学生自由默读、深入品读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些句段?为什么你会认为某某句段很精彩?由此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精彩语段,并且要为自己的喜欢找一个理由,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质疑: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还可以有别的写法吗?与课文中的写法相比效果怎样?
(二)实践迁移,尝试从写法上深入质疑
在交流中,不同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差异、知识储备不同等,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如作者为什么要将此时的蝙蝠说成是“没头苍蝇”?作者为什么要将后面两次的实验省略呢?表示屋内绳子很多,为什么要用“横七竖八”而不用“密密麻麻”?……教师再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方法小结:先自主默读,然后聚焦品读,最后再适时提问“为什么”,关于写法提问上的难题就能很好地解决了。
(三)链接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理解课文需要借助生活资源来洞察,外显运用也需要借助于生活平台将文本与生活进行整合,鉴于此,笔者鼓励学生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比如,蝙蝠的特点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怎样的运用?除了课文,人们还从其他动物身上有了怎样的启示?在生活中雷达究竟有什么作用?……
这样质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笔者结合课后练习的片段让学生从内容、写法和生活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最后,笔者从三个方面分别选择一个最为典型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问题如下:1.围绕生活,有学生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变态茎”?2.从内容的角度,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植物的“茎”会有如此众多的名字?3.从写法的角度,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将“块茎”形容成为“肥肥胖胖”?从课文内容到生活现象,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概括提炼到实践运用的思维转变,学会了从生活、内容、写作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和问题讨论。
三、关于教学价值的思考
关于本课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板块设置,笔者得到的最大启发就是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教材,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方式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还不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他们缺乏提问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材就设置了适合学生提问的课文,让学生照着教材的样子依葫芦画瓢,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进行尝试性提问。因为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教学定位上承载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不仅要提问,还要初步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其次,要设置精准的教学目标。在上述板块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课堂教学其实关照了三个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问题的范例性价值,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设置并提出问题;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3.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的思维习惯。通过上述教学板块的教学流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点目标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最后的习惯培养,充分彰显了教材文本的示范性价值,同时又在前后联系中让课文的教学有所侧重,体现了教学目标定位的精准。再次,每一步环节和板块的教学都指向于教学目标。在教学板块的设置上,笔者始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从给课文问题分类、给自己的问题分类、从不同角度提问的价值点展开实践性探究,始终在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
具体而言,在实践操作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学者的视角揣摩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真实化的认知体验,并秉承教材的思路設置实践性的训练方式,使单元中的文本内容成为学生感知知识、掌握方法、运用策略的范例。
阅读本身需要讲究策略,只有带着方法、意义、目标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编写特点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黎惠(1979—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任玉林市玉州区古定中心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