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 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9-04-22周可柯
【摘要】本文论述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实践,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利用微课、班级群、小视频、口算APP等开展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网络环境 低年级 口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45-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使学生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使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提高口算能力尤为重要。口算也常常称为心算,是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直接通过脑想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1]它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是学习其他计算的基础。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从教学的角度,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多种方法,在传统训练口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实践。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针对家长,又有哪些更好的训练口算的指导方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解決的问题。
一、研究思路
为了探索有效可行的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我们将低年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前测试和实验后测试,对实验学生和非实验学生进行横向分析、比较,对实验学生进行纵向分析、比较,进而优化网络环境下的口算训练方式。具体研究思路如下图:
二、调查摸底,从实际出发
设计调查问卷,从家长、教师两个维度精准调查。对天桃实验学校天桃校区低年级学生家长以及一线教师进行了调查,意在了解家长和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创新学生口算训练方式和对口算训练现状的想法和看法。
(一)家长问卷
我们回收了699份家长问卷。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口算地位十分重要,占比87.70%。对于口算练习,将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兴趣指向不明,占比48.78%。这说明口算训练的方式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口算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占比72.10%。
在口算的时候,大多数孩子经常忽略审题,占比69.67%。长此以往,学生进行四则运算时就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在口算训练时要注意进行对比练习,如8+3=、8-3=,引入电脑口算游戏更易于对比。问卷调查显示,“熟练程度不高”“没有认真审题”这两种口算错因占比为62.80%。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长期的训练十分关键。家长认为(占比74.25%)能坚持长期训练的一定是意志坚定的孩子。这带给我们思考:如何使更多的孩子往“坚韧意志”方向靠,坚持每天进行口算?创新口算训练方式方法,实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加强系统的口算(计算)训练是重中之重,占比75.25%。这更使我们坚定了研究的方向,同时倍感责任重大。用创新方式训练口算,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赞成,占比72.53%。而在训练方式中,每一种互联网+情境下的训练方式都有家长进行选择。这为我们开展此项实践研究提供了支持的力量。
(二)教师问卷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兴趣指向也不确定,占比64.29%。这说明,研究能提高学生兴趣的口算训练方式有现实意义。
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口算的错因是“不审题”,占比50%。在口算训练中,可采用口算视频(课件)将易错题进行对比,如7+4=与7-4=,能使训练更直观。大部分教师认为数感强的孩子口算能力强,占比85.71%。实践告诉我们,数感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而创新的口算训练方式值得期待。教师认为:重算理分析、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提高口算能力的关键,占比均为78.57%;加强系统的计算训练也十分重要,占比71.43%。这说明,需要训练学生口算。
绝大部分教师认同,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占比92.86%。教师要想办法增加口算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使他们坚持训练。有一半的教师认为,口算的算理教学同样困扰着教师。有的潜力生不理解算理,多练也不见效。口算微课教学可以帮助潜力生反复学习,并强化算理理解。
有教师认为,学生口算的自觉性不高,占比64.29%。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寻找更新的方式,而我们正在做着这样的尝试。绝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口算训练,占比78.57%。这给我们的课题实践提供了足够的实验时间,我们可以在教师开课的前几分钟里,用口算音频、视频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受调教师都在研读教材。50%的教师会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情况教学算理,而且一直认为算理重在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我们的微课分析算理就显示出优势。
92.86%的教师认同低年级的口算一定要熟练,形成扎实的口算能力。我们的研究也是基于低年级,尤其针对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口算训练展开。这使我们更加坚定研究的方向。
三、立足传统,实践创新
(一)微课破解算理难点
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学习口算算理比较慢的学生,这需要教师反复重复算理分解的过程,举出大量例子。在此过程中,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可能分散注意力,消极地等待教师讲授新概念。此时,实施个性化教学,往往能使课程显得更有趣、更相关和更有效。比如,我们可以把算理(如“凑十法”“破十减”“做减想加”)的讲解过程制作成微课,让学得慢的学生在课后学习。这就提供了对内容范围、学习时间、复习次数的灵活选择,满足了学生在学习算理过程中自身的特殊需求,增强了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班级群里口算打卡拍照
教师可利用网络班级群的强大信息功能,收集学生每天写口算题(卡)的照片,进行口算打卡训练。
具体做法:
1.建立班级群相册《某月某日口算检查》。
2.学生在家写口算题,家长拍照。
3.请家长拍2张照片:1张为学生正在写口算题,1张为学生已经写好的口算题。
4.教师定期检查群相册并集中在班上点评或将点评发布在班级群中。
(三)口算小视频限时练习,多次比对
教师可用班级小视频功能记录学生多次训练口算的情况,并直观进行比对。
具体做法:
1. 20秒集体口算训练视频。
(1)上课前1~2分钟内,由一名班干或口算非常熟练的学生拿着口算卡在讲台上展示,其他学生坐在位置上看着口算卡直接口答得数。
(2)教师开启班级群小视频功能,分别录制2~3段20秒以内的集体口算小视频并发班级群。
(3)記录第1次、第2次、第3次的口算卡片数量并进行对比,激励学生的口算信心。
2. 20秒个人口算视频。
(1)教师可利用课间时间,选1名学生拿着口算卡口答得数,用班级小视频录制功能录两段该生口算的情况。
(2)记录第1次、第2次口算卡片数量并进行对比。
(3)指导家长使用上述方法训练学生口算,并上传口算小视频。
(四)甄别口算APP推荐家长指导学生使用
教师要改变学生、家长以往认为口算(计算)枯燥的既定印象,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具体做法:
1.教师优选口算类APP,并推荐给家长使用。
2.建立班级口算群,教师编辑口算题目并发布。
3.及时记录学生完成的情况:包括准确率、完成次数等。
4.及时统计班级或学习小组口算的数据并发布。
5.提醒家长做好监督工作,以免孩子滥用手机,影响视力。
四、科学实验,前测后测
(一)设立实验班和非实验班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研究,本着科学实验的精神和态度,我们在一年级设立了实验班级。在笔者所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里选出A班为实验班级,B班为非实验班级。实验班按上述方法开展口算练习,而非实验班照常规传统方法训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口算训练,以下是两个班的数据比对(A班总人数56人,B班总人数55人)。
(二)实验数据对比
(三)实验班中个案前测、后测数据对比
(四)实验班前测、后测对比
我们同时选取了52人的一(A)班作为实验班,使用联网的电脑教室,让每一个学生用电脑完成口算题。口算题的范围是20以内的加减法,题量40题。训练一个月后,用同一个班级,使用同类型、题量相同的题目,进行后测,以下是一(A)班后测数据。
[ 平均答题用时 答题正确率 喜欢电脑口算人数比例 前测 9分59秒 92.6% 84.62% 后测 6分37秒 95.14% 98.08% ]
(五)前测、后测数据分析图
通过比对可知,除了口算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对于电脑口算的兴趣也不断增强。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问题。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在网络环境下训练口算的新方式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口算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口算能力。可见,该研究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小学数学速算诀窍300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茱莉亚·安吉莱瑞.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徐文彬,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幼儿数学能力训练与指导中国儿童专家组.中国儿童数学培养[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
[4]姜美善.幸福的小学生数学——运算的世界[M].孙羽,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周可柯(1982— ),女,广西南宁人,小学高级教师,教育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学、德育研究。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