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成因
2019-04-22余静
余静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各种不良因素都在影响着小学儿童。加之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儿童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也缺乏有效的心理卫生监护,导致目前小学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增多。本文通过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出现在课堂上的心理问题进行鉴别和指导,帮助他们适应周围环境,保持心理健康,进而达到个性内部构造的平衡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 小学儿童 心理健康 课堂表现 成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7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social life, various negative factors are affecti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addition, the study pressure is too high, the psychological or behavioral problem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have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by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care has led to the increase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By observing the pupils' performance in class, this paper identifies and guide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at appear in the classroom, helps them adapt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then achieves the balanc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and the full play of their potential.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classroom performance; cause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价值观、养成良好习惯、塑造人格重要品质的最好时期。如果说学校是生命场,那么小学就是极其重要的生命场,人生的心灵底色在此铸就。然而目前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1]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合理运用校园环境和课堂资源,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预防他们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极其重要的。
1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其他心理学知识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和深刻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来分析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心理需求。
一是爱的需求。小学阶段的儿童第一次离开熟悉温暖的环境,进入小学校园来到这样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可以说这里教师和同学的陌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伴有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威胁、组织纪律性的约束等等,这一切都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这种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爱的需求和渴望。
二是尊重的需求。现在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很快,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熟的大人了,常常会产生一种被尊重的需求。他们需要老师们的关注和聆听,厌恶不平等、强制性的命令等。[2]
三是奖励的需求。孩子跟成年人有相似之处就是都渴望着能够被别人认可,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会更加看重老师对自己肯定性的表扬和奖励。小学生做了正确的事会迫切地需要老师明确的肯定。
四是表现的需求。在小学课堂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一类似的课堂情境:游戲课时孩子们会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课堂提问学生时,他们又会积极的举手等。这种情况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爱表现的需求,因此老师要以一种积极和肯定的的态度来回应。
五是创造的需求。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这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表现的更为突出,具体讲这种创造力也是一种想象力。孩子想象的内容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着边际。但是孩子的这些想象确实尤为重要的,老师应当在学生的想象过程中保护并且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他们日后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在课堂上的表现
笔者的观察是在一所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堂上进行的。讲的是第十一课课文《画杨桃》,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叙事文,同时也是三年级精读课文。在语文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观察到班里同学大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认真思考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总之,他们大多数人都能够建立与他人之间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只有极少数学生,趁着老师不注意或者没有看到,做起小动作。尤其,我观察到一个男孩子的异常举止。
每当老师提出问题,这个小男孩都会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可能是班级学生人数多、举手人数也多、小男孩坐在后面几排又或者老师课堂时间有限,等各种原因,这几节课里他从来都没有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每次一个问题结束没有叫到他,他都会低下头开始撕纸,把一张纸撕成一条一条的。当老师提出下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停止自己的动作,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当问题结束也没有叫到他的时候,他又接着开始自己的小动作——撕纸。这是在第一次观察课上我注意到的。在后来的几次课上,我都在关注着这个小男孩,他一直持续这种状态。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找了一个时间跟他交谈。我问他:“你上课怎么一直在撕纸啊,老师讲课你有认真地听吗?”小男孩说:“我有认真听啊,老师提出问题我都举手了,只可惜老师都看不到我,没有一次叫我起来回答过问题,真没意思。”我试着引导:“老师没有叫你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生老师的气吗?”小男孩说:“有一点生气吧,我同桌他都站起来回答过好几次了,可是老师却一次都没叫过我,老师太偏心了。”我说:“有可能课堂时间太紧张,老师第一眼看到谁举手就叫他站起来回答了,你觉得老师忽略你,没有叫你站起来回答问题,你可以私下跟老师交流,我相信老师一定会接受你的批评并改正的,同时老师还会表扬你是一个好学的学生呢,你试着大胆地跟老师交流起来,我相信会有改变的。”小男孩点点头,答应我会找老师交流。
这种情况,在学校课堂中经常出现。往往任课老师和家长都对这类事情重视不够。其实时间久了,孩子会越来越疏远课堂。我们讲过,小学生有表现的需求。试想一个渴望表现自我,渴望引起老师关注的孩子从来都没有机会被老师指名站起来回答问题、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可想而知,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受到什么影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对老师怀有很深的成见。
3 小学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生物遗传因素
3.1.1 遗传因素
虽然说人的心理活动不能遗传,但是人作为一个整体,那么心理活动与遗传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如一个精神抑郁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所带来的影响。[3]
3.1.2 发育特征与身体状况
发育特征是指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发育特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中影响是共性的,比如青春阶段身体的发育;另外一种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主体自己的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影响。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身体健康的变化必然会波及到个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一些严重的慢性疾病对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4]
3.2 环境因素
3.2.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儿童总是在家庭生活中開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慢慢获得成长。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方面。
不当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过度保护或者是溺爱。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父母都在为子女操劳,帮助他们解决一切的难题。二是过分干涉型。孩子的任何事情,甚至是一言一语父母都会管制,使孩子没有一点独立意识。三是严厉惩罚型。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冷漠,缺乏感情,经常用言语伤害孩子的自尊。[5]
3.2.2 学校因素
一是学习课业压力。小学生除了应对学业课业压力以外,还要承担相应的课外学习的压力。这种负重学习几乎使小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是人际关系。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从孩提时代起,电视、电脑都是他们的玩伴。这种情况下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久而久之。自卑焦虑甚至厌学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就产生了。
三是教师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教师不了解学生,处理事情一般会用粗暴性和严惩性的方法来对待学生,这些常常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极大的不平衡。[6]
3.2.3 社会因素
一是现代传媒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的孩子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网络新媒体下产生的不良行为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而且,长时间的沉迷于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也会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隔离感、孤僻等心理问题。
二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事情,暴露出有些人社会道德水平的滑落,这些不健康的社会影响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行为榜样。[7]
3.3 主观因素
现在的小学生因为接触网络信息比较早,所以他们获得的信息也很多。他们常常表现自己甚至所做的一切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如果老师的关注没有满足他们,他们就打乱课堂秩序。在这次课堂观察中,小男孩就是这种情况。屡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有被主动点到,孩子就出现了消极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积极性大大地降低,游离到课堂之外。
家长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也大大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尤其不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与自身,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得心理健康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减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重要的是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正确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适应周围环境,达到个性内部构造的平衡和潜能的充分发挥。[8]关注儿童健康问题,特别是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何礼.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亚太教育,2015(6).
[2] 朱桑雨.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J].前沿探索,2014:264.
[3] 徐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索[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7(10).
[4] 夏梦涵.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4(7).
[5] 黄月胜.小学儿童心理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11.
[6] 周世杰.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做好班主任工作[J].黑河教育,2011(6).
[7] 张坤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2(11).
[8]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