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双侧协同:青少年体育锻炼瓶颈治理新模式

2019-04-22郭艳花万炳军赵永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供需公共服务体育锻炼

郭艳花,史 岩,万炳军,赵永军

多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锻炼不足[1],而导致体育锻炼不足的因素复杂,如课业负担、学校体育政策、自身运动技能与兴趣、场地、健身指导缺失、家庭条件限制、父母影响等都是制约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2]。青少年的健康治理需要多系统、多部门的协同和联动[3]。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向青少年开放,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超过5 000个[4],但是相较于整个教育事业而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偏低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改善的同时,各年龄段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低龄化[5]。

尽管国家在学生体育锻炼供给端取得了一定成就:截止2016年底,全国有中小学体育教师58.5万人,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超过85%,体育器械达标90%左右[6],但是,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不到位,体育锻炼资源分布不均衡仍是学生体育锻炼的瓶颈问题[2]。“供需错位”已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最大障碍:无效供给过剩、优质服务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需双侧协同,就是要从学生需求端、系统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再上新台阶寻求新动力。

1 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的实然与要求

1.1 青少年体育锻炼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处于主导地位

当前,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供给总量转化为供给内容、质量等的结构性优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选择会因环境、时间、空间等的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是源于青少年体育锻炼时空选择的偶然性;另一方面源于当前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分布的非均衡性。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时空分布上的“导向性”在一定范围内会左右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行为。供给主体碎片化与非均等化现象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中广泛存在[7]。具体表现有:体育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以成年人为主[8],忽视了青少年学生平等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权利;学校体育场地的类型、平均占有量难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师生比远远高于城市学校师生比;场地器材上的差异则更悬殊[9]。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体育公共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必然会对其锻炼行为的选择产生影响。

1.2 青少年体育锻炼供给侧资源分配的制度化色彩严重,市场主体弱化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市场资源配置制度以政府单一主导为主。无论是上世纪“举国体制”下的资源分配,还是当前多元主导下的体育资源分配,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都一直秉承着政府制度的规训逻辑,市场并未形成对训练系统的有效哺育[10]。行政命令式的资源分配影响了训练系统自组织的运行。在青少年体育锻炼管理体系内,作为负责顶层设计的教育部门,也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其占有了系统内的大部分资源。为了保护自身的行政权利和经济利益,通过各种管理制度限制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使自身成为市场的主宰者。这种做法使得制度从产生上就带有道德蒙蔽性;其次,青少年体育锻炼场地与监督指导单一化,也是造成青少年体育供给质量差的原因之一。

1.3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长期性、系统性的供需协同

体育锻炼是一种养成教育,任何一项体育技能的学习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转化为运动技能。在某种意义上,“终身体育”观念的深层涵义就是将体育锻炼内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其形成过程基本符合“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模型”[11]。长时间、系统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其实是学生在生理、心理上不断重铸的过程。这种过程受社会、个人和环境等多层次复杂因素的影响[12]。一个因素在不断负变量化积累中,会突发性产生质变,从而影响整个“习惯回路”的连锁反应,破环体育锻炼行为的进行。如:考试前夕高强度高负荷的补习使学生机体、心理长时间处于高耗能力竭状态。一般在这种状态下,青少年都会被迫终止体育锻炼。因此,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认识和干预必须从供给与需求两侧树立系统性、协同性的观念,而不是采用结构性还原论来对待。

2 供需双侧协同——青少年体育锻炼瓶颈治理新模式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2.1 供需双侧协同的目标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13]。这也是当前社会各界解决青少年体育锻炼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手段;供给侧管理则是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事物发展的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与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3]。“供需双侧协同”重在强调以学生体育锻炼需求为引导,在适当增加现有供给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开放、共享的方式优化学生体育锻炼供给要素,调整供给结构来提高整个体系的质量与效率。这种“供需双侧协同”模式的目标在于着力解决体育锻炼供需双侧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建立一个以学生体质发展为中心的“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多元指导协同体系”。

2.2 供需双侧协同的原则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任何一个体系有需求才有供给。体育锻炼“需求侧”青少年锻炼行为选择的自发性、兴趣性与锻炼行为的科学性是新模式建构的基础。根据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学生健康管理主体的复杂性,在建构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新模式时,需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2.1开放性原则一方面,系统论认为:开放性是系统的核心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发展的系统都必须是开放的。在青少年体育锻炼系统内,人员、资源、制度、文化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为供需双侧协同提供了自组织的基本条件;系统内的责任主体在资源与制度的支配下,会倾向于选择“利己”的结果模式,根据“阿罗的不可能定理”:在非独裁的系统内,与青少年体育锻炼相关的人员在资源、制度的支持下开展“博弈合作”。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产生适用于系统所有人员的社会福利函数,即不存在满足所有个体偏好的共优选择。没有“共优选择”就意味着一些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对另一些个体的损害上。基于此,青少年体育锻炼供需系统只有自发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求不断增加系统内的“负熵”含量,使整个供需系统达到有序平衡。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其中,开放解决的是系统内外联动的问题[13]。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开放质量,才能建立供需双侧互利共享的格局。

2.2.2教育性原则体育是教育的基石。从教育来讲,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中的体育[15],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在娱乐性、普惠性原则的指导下,学校体育运动技能的教授普遍存在“随意化、碎片化”的现象,缺乏系统的“训练”要义[16]。因此,学生体育锻炼供需体系必须坚持教育性原则。

2.2.3科学性原则任何一个模型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指导。青少年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模式是建立在大量的调研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广泛、深入、持续的跟踪调查,综合访谈、观察、问卷、文献资料等多种取证方式,采用科学的统计与分析方法,寻找制约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瓶颈因素的模式。

2.2.4系统性、全局性原则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瓶颈治理离不开“健康中国”中的体育治理体系。在“全过程、全领域健康”的全局、全域影响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治理必然是一项系统、全局的社会工作[14]。就微观层面而言,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治理绝不能独立、片面地看待。以往的“体育锻炼瓶颈治理”多数从“需求侧”的改变出发,通过增大投入或针对某一制约因素点对点进行治理,未能做到“统御全局”的改变,其本质并未改变长期以来社会各阶层对“体育与青少年健康、学习的促进关系认识不清[17]”的现状。因此,尽管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整体仍难以摆脱“特需—特供”的固有模式,即缺什么补什么的形而上学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瓶颈问题的治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用“系统、全局”的观点进行的整体治理,从“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长效治理”的全局出发,从学生的需求着手。

3 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模式的建构途径

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体系的构建要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问题” 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为依托,从以下四方面构建“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模式”的实现路径(如图1)。

图1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瓶颈治理供需双侧协同模式图

3.1 思想路径:“身体素养”作为青少年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结果,是儿童少年全面发展和取得成就必不可少的基础[18]。它是指身体活跃的生活所需的能力、信心和意愿[19]。这一学科核心概念传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但是,长期以来,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也使“体育课=身体健康课”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在社会上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对于体育课的认识,未能实现体育课价值的最大化。在现有的“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许多青少年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与教育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将“身体素养”作为青少年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19],原因有三:一是身体素养的基础性与贯通性,使之具有统领终身体育的过程。正所谓身体素养之旅起于摇篮,终于坟墓[20]。这种转移持久性的体育活动能够从需求侧稳定供给侧的资本输出,同时这也是体育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直接表征;二是身体素养的广泛性,以及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充分经验,有助于更新学校体育的观念,直接作用于供给端,调节资源要素分配;三是身体素养的内生性,促进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的包容,推动体育深度融入生活,加速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制定体育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此外,以全民健身战略为抓手带动“身体素养”意识观念转变,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深度辐射,促进整个社会体育观念的更新,更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求。“身体素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既能实现需求侧——增强体育活动意识,学会体育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又能保证供给端—体育资源定向、精准导流,体育制度优化更新,高效配置。因此,以“身体素养”为核心的青少年体育锻炼培养理念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

3.2 体制机制路径: 创新和完善青少年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的公共服务工作体系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是解决青少年体育锻炼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仍存在主体碎片化、项目间场馆数量失衡、学校体育建设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服务分均等化[21]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众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协同发展”成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优化路径的关键之一。“供需双侧协同”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研究基础结合社会实践需求提出的。以往的“协同”重在强调供给侧服务主体的协同,例如:加强服务主体的多元协同,实现体育场馆投资的多元化,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改革等[22]。国家推动发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了三个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阶段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协同还欠缺“结构性、改革”两项任务。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必须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破、立、降”三字方针。破、降是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有力措施;“立”则成为“补短板”的关键路径。现阶段,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无效供给依然存在,与一些地方青少年缺乏场地相对应的是,个别地区特种功能场馆空置。

创新和完善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的供需双侧协同体系,目的在于解决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调整供需结构与比例,转变工作思路,提升供需匹配程度。众所周知,国家每年在青少年体育投入的资金与资源并非供不应求,而是“全国一盘棋式”的供给模式加剧了个别地区与领域的供需矛盾。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必须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供需双侧协同发力。其具体措施有:(1)建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协同管理中心,解决区域、运动项目间的资源分配不均;(2)供需分区治理,从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两侧源头发力,精准定位,优势互补,从根源上解决供需错位;(3)完善政府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职责体系、监督体系[7]。不仅要建立有效合理利用青少年体育锻炼资源的管理体系,而且建立青少年体育锻炼培养市场的合理机制,更要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制度实施的监管力度;(4)深化协同领域的合作深度与广度[23]。努力将青少年学生体育指导纳入社区体育指导范围,将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全民健身支持体系深度融合,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优秀运动员等参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志愿服务。

3.3 文化教育路径:构建体育与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体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24]。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是解决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瓶颈治理的另一关键路径。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对“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践行,是通过体育完成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全人教育的重要体现。这一教育体系的建立有赖于体教融合的制度建设,通过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系建设,提高“体教融合”模式培养功能。例如,通过对中考体育、高考体育制度的完善,使体育教育成为学生学业考核的一部分,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体质锻炼成为一门必修课。此外,通过改革青少年体质测试的项目设计与评价标准、方式,使体质测试天然融合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从内需方面调节整个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体系的结构,最终实现体育锻炼需求与供给“结构化”契合。

3.4 资源产业路径:建立以体育锻炼供需链为主线的跨界协同发展平台

建立以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链为主线的跨界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能有效激发社会和市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活力,推动社会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变革。通过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链的跨界对话交流,跨界力量会为青少年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使之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和开辟更大体量市场的新动力[25]。

对此,宏观上要调整体育锻炼供给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丰富体育产业的内容,推动体育与健康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26],逐步扩大体育供给服务规模、延伸青少年体育锻炼供给产业链,扩张产业边界,创建新型体育锻炼供需生态圈,建立以青少年体育锻炼为主线的跨界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推动作用,建立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数据库,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信息数据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医疗机构、政府管理平台相融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微观上,要积极发展家庭与社区体育,进一步优化锻炼环境,吸引广大优秀人才投身于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练服务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锻练培训产业,推动体育锻练生活化;鼓励体育工作者扎根基层,为青少年学生普及体育技能,加快促进体育与各行各业的协同平台建设,坚持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技支撑计划”,继续探索推进青少年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平台等科普应用服务,建立体育锻炼供给产业集聚区,开创新型夏令营与多元功能的旅游景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建设青少年体育锻炼工作管理和服务系统,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供需产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体育锻炼供需产业跨界发展的通道顺畅。

4 结语

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瓶颈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未来的发展中仍会产生新的制约因素,也会出现新的治理模式与理念。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瓶颈治理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起在当下,成在未来,万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循序渐进。首先要理清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供需双侧协同的目标与原则;其次,任何一项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制度的支持与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瓶颈治理的完成,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法制化进程,健全支撑和保障体系,做好青少年体育的顶层设计与监督评价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制度建设,使体育拥有足够的空间与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使命与任务;另一方面要构建青少年体育与各部门、系统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家行政手段为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瓶颈治理的完成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供需公共服务体育锻炼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消费低迷供需博弈 全国猪价大致稳定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论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