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的体育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
——高校瑜伽翻转课堂个案研究

2019-04-22赵培禹李尚滨孙毅红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瑜伽实验组技能

赵培禹,李尚滨,孙毅红,王 建,董 宇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是摆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更为高效、更易获取及反馈、更为及时的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微视频和移动学习突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强调了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碎片化[2,3]。基于微视频和移动学习的教学改革也在全面展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开展的“翻转课堂”[4]。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指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的一种教学模式[5,6]。翻转课堂教学能否解决体育教学中“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终身受益;如何设计和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体育混合式学习以及有效的课堂管理;体育混合式学习的实际效果如何?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7],依托微信和微视频,开展了瑜伽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实验,试图回答和解决上述部分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

选取普通高校84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56人;对照组28人。

2 研究假设

假设1:三种教学方法作为自变量,学生的体重、肺活量、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4个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作为因变量[8];在实验干扰因素不显著的前提下,假设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相关关系,且呈实验组好于对照组的趋势。

假设2:三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锻炼兴趣和运动技能掌握有影响;采用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有利于瑜伽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3 研究设计

3.1 实验抽样与控制

被试为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因为无法实施理想的随机抽样实验研究,因此,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教师授课的8个教学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一致性分析;抽取其中一致性较好的3个教学班学生作为受试对象。

抽样误差的控制。排除个别对象后,实验前三组被试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跑、1 000/800米跑、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同质性。为了尽可能控制实验干扰因素,在实验准备阶段安排学生学习了准备操。被试学生均能在10分钟内掌握,说明:被试学生动作技能学习能力相近。通过上述方法控制实验干扰因素,尽可能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

表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样本一致性分析

注:渐近显著性(双侧):*P<0.05;**P<0.01。

3.2 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步骤

根据教学实验设计原理和模型[9](见图1),教学实验设计了2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除施加不同的教学方法因素外,其余条件均相同,每周2学时,教学周数12周。实验教学步骤和方法如下:

图1教学实验设计(引自 赵培禹,2011)

3.2.1实验组1教学设计与实施步骤实验组1采用基于微信的瑜伽翻转课堂教学,课题组设计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的教学策略和步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参与各个环节的指导和互动,保证了课内外学练活动的顺利开展。[10]

(1)课前环节

①教师教学准备活动。教师在上课前一周通过微信发布学习通知,将学习内容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和复习。教师通过微信观看学生预习视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②学生学习准备活动。从教师将教学微视频、学习任务以及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推送至微信开始,学生便可以开始自己的课前学习活动。通过访谈了解,多数学生是利用周末开展学习。学生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瑜伽体式和技能。

(2)课中环节

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课中部分包括课上学生分组合作练习、自主学练、成果展示和教师总结等四个环节。

①分组合作学练。将每个教学班分成2~3个学练小组,教师安排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利用手机复习和学习新内容。在小组合作学练时,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一方面通过讲解和示范,充分发挥教师专家榜样的作用,激励和带领学生学习;还要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易犯错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提升瑜伽技术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组织与管理能力。此过程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②自主学练。该过程预设时间为20分钟。充分发挥学习小组中学习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练习内容。一般由组长或指定的学生领做,包括复习内容和学习内容。在分组合作学练时,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对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作了梳理,因此,此环节教师根据梳理情况开展个别纠错指导。

③成果展示。通过展示所学瑜伽体位练习内容,检验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本着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等的课堂地位,由多人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教师组织学生给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投票,以鼓掌的形式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④教师总结。在教学结束部分,教师对整个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专家榜样的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以及完整动作展示和领做,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细节的把握;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小组给予实名制表扬,以此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布置学生课后学练内容。教师在上课前一周通过微信和QQ群发布学习通知,将学习内容通过微信和QQ群推送至学生手机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和复习。教师将微视频等教学资源推送至微信后,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观看微视频,按照视频内容开始自主练习。这种自主练习类似其他课程的预习,练习过程和时间受教学微视频控制。

(3)课后环节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指出:练习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11]。因此,学生课后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自主练习,要求学生每周练习3次以上。有条件的学生可将个人练习视频上传至微信群,利用微信进行交流互动,向教师和学生请教,或分享学习和锻炼的体验。教师通过微信跟踪学生的活动和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情况,对个别典型的学生和问题进行分析,将学生易犯错误录制成小视频,上传至微信,帮助学生纠错和指导。

3.2.2实验组2教学设计与实施步骤实验组2采用微视频学习。在常规教学基础上,教师仅要求学生利用微信观看教学微视频,学习过程教师不做任何要求,仅凭学生自觉练习。

3.2.3对照组教学设计与实施步骤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育教学方法,按照三段式教学要求进行,即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示范传授瑜伽体式和技能,学生通过集体和个别练习掌握所学内容,教师负责课堂组织和答疑指导。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重、肺活量、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的数值变化

结果显示(见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肺活量、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均值分别有所提高。从均值变化看,实验1组学生体重有所下降;两个实验组学生肺活量明显增加;实验组坐位体前屈和仰卧起坐平均值较对照组增加更多。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因变量T检验统计结果

注:显著性(双侧):*P<0.05;**P<0.01,下同。

续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因变量T检验统计结果

将实验前数据作为协变量,实验后增量作为因变量,实验方法作为固定因子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除仰卧起坐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标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因变量协方差分析

将差异显著的因变量体重变化、肺活量变化、体前屈变化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见表4):两个实验组之间学生体重变化差异显著(P=0.027<0.05),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学生体重变化与实验教学无关;学生肺活量变化仅有实验2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4<0.05),学生坐位体前屈变化仅有实验1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3<0.01)。这说明三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心肺功能和柔韧素质影响不明显。初步认为:研究假设一部分成立,不能得出因变量体重、肺活量、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的变化是由实验方法所引起。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因变量多重比较分析

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上述学生身体指标变化影响因素较多,仅仅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和锻炼,很难使其发生改变;二是无关变量的控制问题,不能排除学生课后自主锻炼因素的干扰。因此,课题组认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态和机能作用不明显,研究假设1不成立。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瑜伽课考核结果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瑜伽课考核由技评和出勤表现两部分组成。技评考核采用双盲法。由不同班级的学生和另一任课教师共同打分评价,满分70分。出勤表现由学生组长结合课堂出勤和参与程度打分,满分30分。结果显示(见表5):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出勤表现成绩差异显著(P<0.05),技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P<0.01)。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瑜伽考核成绩方差分析结果

注:显著性(双侧) *P<0.05;**P<0.01 。

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见表6):出勤表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1组P=0.033、实验2组P=0.019,P<0.05),实验组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平均分相差近3分,实验2组与对照组相差最多;技评成绩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实验1组P=0.002、实验2组P=0.009,P<0.01),两个实验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分相差有4分,实验1组与对照组相差4.36分。结果说明:学生的瑜伽课考核成绩与教学方法有关,采用混合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瑜伽运动技术。

4.3 实验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状况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和锻炼习惯三个因子P值均小于0.01,差异非常显著。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见表7):小组合作学习两个实验组之间,实验1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实验2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实验1组P=0.000,实验2组P=0.175);移动学习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0),两个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103);锻炼习惯两个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577),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0)。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练,有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瑜伽考核成绩多重比较

表7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效果调查结果多重比较

综上,课题组设计和实施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瑜伽运动技能的掌握、合作学习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体育教育领域,动作技能学习理论是指导体育教学的重要理论[12]。因此,研究假设2应从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加以分析[12]。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实践后要及时给予刺激和强化,而刺激控制取决于两个条件,即一是积极练习、二是跟随强化[13]。课题组设计的体育混合式学习,加强了学生课上和课下的积极练习和跟随强化,继而促进了学生瑜伽技能的掌握。同时,练习前的言语指导和示范、练习的安排以及反馈的方法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且持久影响因素[13]。因此,利用智能手机和微视频进行练习前的示范和指导,教学视频和教师的指导合理安排了练习的时间、强度和频率,符合上述动作技能学习规律,这也是促进学生瑜伽动作技能掌握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对实验教学都很感兴趣,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之,课上和课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初步养成了较好地锻炼习惯。虽然这些习惯与教师的要求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当前学生锻炼意识和习惯不强的现状下,采用课题组设计的混合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混合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有利于瑜伽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同时,混合式教学加强了学生课上和课下的积极练习和跟随强化,能解决体育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有效融合的实际问题。它是适应未来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体育教学改革尝试。

5.2 建议

由于课题组研究时间和能力有限,教学实验范围小、周期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和推广价值,建议开展后续研究。同时,课题组建议研发手机APP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展体育移动学习与监控研究,拓展和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瑜伽实验组技能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Hello White瑜伽馆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迎接瑜伽日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劳动技能up up!
练瑜伽,悠着点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