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西南边茶贸易中的锅庄

2019-04-20马存亮

卷宗 2019年11期
关键词:锅庄

摘 要:清代以来,随着清政府在康定设关治理,西南民族地区的土司势力开始衰落,内附于中央王朝,中央王朝的控制力、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加强,西南地区的藏汉贸易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边茶贸易的推动下,土司治下的锅庄也顺应时代的需求渐次蜕变为一种贸易中介组织,充当汉藏贸易的中间人。它一方面将藏族所需的茶叶和生活用品输入藏区,一方面又将藏区的畜牧产品、药材等销往内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架起了藏汉之间的经济桥梁。

关键词:锅庄;边茶贸易;清代西南地区

锅庄是一种集货栈、旅店和商业贸易中介为一体的独特的贸易服务行业,曾在汉藏贸易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对锅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近年以来,锅庄又重新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历史、功能、文化等方面指出了锅庄的由来、特点以及锅庄贸易的经济情况和汉藏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取得了较大的喜人成果。但锅庄在西南地区经济变迁中的职能作用和运作方式的论述较少,有鉴于此,笔者以边茶贸易为中心,对锅庄再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藏族大辞典》记载“锅庄”一词是藏语的音译,即“商人住宿、集货的店铺”,[1]是往来于川藏贸易线上的落脚点。而据谭英华先生的记载,其认为“锅庄是一种源于土著康人的家庭组织,他在初期具有农民家庭的一切特质,是康区社会结构的核心”[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升级为明正土司治下的服务管理的组织机构。清政府对西南地区控制的加强,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贸易更加频繁,民间边茶贸易兴起,并逐渐取代了官方的茶马贸易。而以康定为中心的康藏地区则成为汉藏贸易的转运点和集散地,而作为当地土司治理下的锅庄在负责接待往来的汉藏商人的过程中,锅庄的政治功能逐渐退化,经济功能从中凸显出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一种商业中介组织。

锅庄最初以“差务供应”而存在,其经营的对象主要是藏商,主要是接待藏商以及相关的工作。藏商到康定主要是买茶和内地的布匹,同时把从西藏地区带来的特有产品交给锅庄主,由锅庄主为藏商寻找汉商买家。同时汉商为了把茶叶和内地带来的货物等销售给藏商,也需要锅庄主从中介绍卖给藏商。由此而形成了初期的中间人职能。锅庄提供的是服务,类似于汉区集市上的经纪或者中人,其服务的对象为藏商和汉商。而藏商按地域可以分为康巴娃和藏巴娃两种。康巴娃主要是指西康地区的藏商,康巴娃有以居住地为名者,有以家族、寺庙为名者。此等康商系以庙宇或一个家族之资产为资本。其所经营者,亦为进出口商业,经营范围西至拉萨,东至炉城。藏巴娃,系卫藏来康经营之商人。其东来的主要地点为打箭炉,其所销售为土货,种类多,其所购者仍以茶为主,其它杂货等附带品。资本额大,规模亦不小。其主要构成为寺庙商和驮帮。

除了藏商之外,锅庄主经营的另一重要对象就是汉商,唯有此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锅庄对象链。汉商主要是陕商和川商,关于陕商的论述,任乃强先生在《西康诡异录》中有大量有关的记载,当时的陕西包括雅州、天全、汉源等地,在行政上有着天然的便利,除此之外,还与陕商“善于远道经商”有极大的关系。陕商在西康除了分布广泛之外,与陕商的善于经营也有极大的关系,“今日之西康汉善,陕人多于川人数倍。资本之雄厚,规模之阔大,态度之佳良,目光之敏锐,在康地商人中,皆为首屈。谓现在西康商业,在陕人手中殆无不可。”[3]足见明清时期陕西商人在西康經营之盛况。仅次于陕商的是川商,清朝对藏的几次用兵,作为后勤供给后方的四川省,需要提供相应的军队、粮草等,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川商也借此进图到西康地区寻找商机。大量汉藏商人云集康定,货物都要通过锅庄来集散,生意都要通过锅庄主来撮合成交,为锅庄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锅庄作为一种集货栈、旅店和商业贸易中介为一体的独特的贸易服务行业,它向藏汉客商提供食宿、囤货、翻译、中介等多项服务,但并不直接从这些服务中获得利润,而是从客商贸易的价款中抽取4%的佣金作为报酬,称之为“退头”。在锅庄,藏汉双方并不直接进行贸易,买卖的双方、价格等由锅庄主进行调节,不仅仅是贸易双方的中介人,更要提供信誉担保和翻译工作。由于共同的心理和生活方式,藏族商人自然更容易信赖锅庄主,而汉族商人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也必须依赖锅庄主翻译。且锅庄曾为土司治下的服务机构,当地的贵族,依然具有一定的权威。因此,在藏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锅庄为贸易双方提供服务,保障藏汉客商双方的利益,促进藏汉贸易的发展。可见锅庄作为土司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体现着土司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锅庄的产生和演变,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推动了边茶贸易的繁荣,使得以汉藏为主的各民族在是实现交流与合作。同时,内地和边疆地区通过贸易的形式,互通有无,使得藏汉各民族各取所需,既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汉藏各民族经济发展的桥梁。锅庄通过贸易和交流,在长期的交往中,彼此生活文化的碰撞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促进了藏汉文化的交流,使得藏汉双方的交往向更深更广的扩展,形成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周润年,莫福山:《藏族大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2]谭英华:《说锅庄》,《边疆通讯》,第一卷,2-4期。

[3]任乃强:《西康诡异录》,四川日报社,第201页。

作者简介

马存亮(1990-),男,回族,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北方民族史。

猜你喜欢

锅庄
口述史视域下的乡城锅庄研究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嘉绒藏族传统婚俗文化——以米亚罗地区接亲锅庄为例
修正与共识 保护与传承——首届昌都锅庄展演比赛和高峰论坛基本情况及引发的思考
针对于锅庄舞进入校园体育的调查与分析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藏族锅庄舞的来源和意义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锅庄舞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