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草原放牧》课例教学设计

2019-04-20孙恺欣

卷宗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

孙恺欣

摘 要:《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第一部分,将琵琶和管弦交响乐队结合,用协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琵琶的表现力。

关键词:草原放牧;民族音乐;教学

1 教材分析

《草原放牧》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中的内容,因为第一节包含内容较多,所以需要分为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草原放牧》。由于学生可能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太牢,所以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 教学目标

不同的课堂对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课是音乐欣赏课,所以侧重点会偏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乐曲的学习与聆听,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学习两小姐妹不屈不挠与风雪斗争的勇气和为人民服务,国家为重的高尚品质。

二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又称“双基”。本课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对琵琶、蒙族民歌以及乐曲创作背景作曲家简介等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三是過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会聆听与欣赏。

3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类似协奏曲这样的古典音乐可能会不太了解,在流行音乐无处不在的今天,学生对于这样的古典音乐甚至会有排斥心理,但同时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近代史知识,又对于民族的东西充满热爱,《草原放牧》虽然是协奏曲的一部分,但充满民族特色又产生于中国当代,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4 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目标的设计和学生的了解,根据个人理解设计了以下方法:

4.1 讲授法

由于本课涉及知识点较多,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为接下的欣赏打好基础。

4.2 欣赏法

本课是欣赏课,所以带领学生欣赏是必要的,这里教师会通过演奏与多媒体播放视频聆听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乐曲进行赏析。

4.3 讨论法

任何一堂课一定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所以教学实施的载体,具体到今天的这堂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步。

5.1 导入

这里教师采用演奏琵琶乐曲《十面埋伏》提问学生对琵琶的了解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更直观的对琵琶这项乐器有所接触。

5.2 新课教授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讲授琵琶,蒙族民歌,乐曲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简介相关音乐常识,重点介绍协奏曲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体裁。运用多媒体播放《草原放牧》,和同学一起感受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的气息和两小姐妹放牧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带领学生演唱主题旋律片段,乐曲虽然是协奏曲片段,但旋律十分具有歌唱性,听唱结合,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乐曲的特点,同时也强调了音乐课程的中心演唱这一环节。

3)讨论。会从两点进行讨论一个是对比聆听我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我国第一部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讨论西洋乐与民乐协奏曲有何不同。这样对比感知,可以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另一个是寻找流行音乐中有那些歌具有蒙族音乐的元素。由于学生对流行音乐会比较热爱,这样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

5.3 拓展延伸

《草原放牧》有采用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曲的旋律和当时著名蒙古民歌《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旋律片段,播放歌曲和动画片片段,让学生们寻找与《草原放牧》主题旋律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探索发现。

5.4 总结

会采用学生总结,教师升华的方式,提问学生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

参考文献

[1]孙波.十面埋伏教案设计[J].音乐天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06).25-27.

[2]周佳欣.迎来春色换人间教学设计[J].音乐天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12).34-37.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教学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