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融合的三种途径

2019-04-20瞿琳瑶潘伟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形式途径

瞿琳瑶 潘伟伟

【摘 要】小学语文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融合教学,是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核心理念,在关注文本“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两大主题之上提出的,目的在于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会表达形式,使之在阅读、理解、感悟、运用等活动中感受语言魅力,习得语言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教学实例,教师可从三种途径进行实践:从理解文本内容入手,引导发现语言形式;同步推进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体悟,达成“比翼双飞”之效;由关注语言形式入手,指向文本内容理解。

【关键词】内容;形式;融合教学;途径

不论是不是出于传授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洗涤灵魂的育人目的,语文课程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基石。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进行实践探索,即:“内容”上关注、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包括读通,读明白,读出感悟,读出文本中所蕴藏着的作者的情感;“形式”上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句、段、篇的构建形式等。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文本的不同、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学段要求的不同等因素,将“内容”与“形式”进行有效融合,得出三种教学途径。

一、从理解文本内容入手,引导发现语言形式

任何文本都是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存在的,都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统一体。课文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一位教師执教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北京的色彩》时,通过“理解文本—捕捉语言—理解形式”的教学流程,先带领学生在感受“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上下足了功夫,再引导学生解读出作者是应用了“直接罗列”的方式呈现色彩的层次和交杂,从而感受北京的美丽,感受作者对北京、对自然的热爱。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1.检查字词:“橘红、曙红、猩红、赭石”“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等。

2.总体感知:北京这座城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理解文本: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北京色彩的丰富?

4.捕捉语言:学生细读感知层林尽染的秋林,圈出关键词。

5.理解形式:作者借助什么方法来展现北京丰富的色彩?作者描写建筑的色彩和描写秋林的色彩有什么不同呢?

本课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以“你从哪儿能感受到北京色彩的丰富”为切入口,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凸现“色彩”这一重点内容,从“黄、橘、金、红”这些词,到“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这些短语,再到“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这些句子,通过词、句的不断放大,让学生在朗读、理解、思考、感悟中,了解“作者借助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列举了多种色彩的变化、一种色彩的多种层次以及几种色彩的交杂状态,直接展现了北京丰富的色彩”这一“直接罗列”的语言形式。层层相扣的课堂结构,使最后安排的写写“温岭的色彩”这一小练笔水到渠成。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前半句是指读懂语言,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前提,是基础;后半句则是指梳理语言,发现语言所呈现的形式,是内化,是延伸。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言形式,领悟文本的秘密,再加以积累应用,不正是当下语文常规教学中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吗?

二、同步推进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体悟,达成“比翼双飞”之效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读者读一篇文章就会产生初步的阅读感受。这个阅读感受包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知。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摒弃先后,采用“抓一个主干,内容和形式同步”的方式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则进行点拨引导、概括小结。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中关于“小艇独特的外形”这一片段,教师就可以利用“解读文本内容和体悟语言形式同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想:小艇有什么特点呢?

2.对于小艇的这些特点,作者是怎么把它们写出来的?(板书:比喻、作比照)

3.你觉得作比照或比喻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1: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1)指名谈体会,师点拨跟进。关注“新月”,体会美感。

(2)小结朗读:作者抓住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天边的新月,给人以美感。请你带着体会读出美感。

预设2: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指名谈感受,师引导:田沟里的水蛇给你怎样的感觉?

(2)小结朗读:作者把小艇比作田沟里的水蛇,文中的小艇就动起来了!谁来读读?

4.师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小艇的特点,通过比喻、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比照的方法把不常见的小艇的样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形式,发现其规律,感悟其表达方法,已是独立阅读的基本功。本片段的学习,就是在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中,引导学生理解“小艇独特的样子”。同时在学生感知表达特点时,教师进行点拨跟进,让他们清晰地体会到比喻、用熟知事物作比照这些表达方式的好处。本环节教学中心突出,给予学生很大的学习、思考空间,将感受、理解、积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真正使解读文本内容和体悟语言形式同步推进,比翼齐飞。

三、由关注语言形式入手,指向文本内容理解

语文课程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因此,让学生阅读之时关注语言形式,领悟文章写法,积累各种表达方式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文本有较为明显的表达方式,如何设计教学方能体现语用价值呢?

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细读第2、3自然段,可以发现“人物众多,形态各异”是这两段的中心词,“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等排比句是需要解读的关键句。那么如何从关注独特的语言形式入手,指向文本内容理解,体会表达的好处呢?下面来看看一次赛课中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1.课文第2、3自然段是怎么写出人物的多、街市的热闹的呢?

(1)指名一生读第2自然段。

师:画面上有五百多人,要是一个一个都写出来,得用多少文字呀,可是作者只用了短短的99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多。

(2)再请另一生读第3自然段。

师:表现一条街市的热闹,从街头到街尾,要是都写出来,肯定也需要很多文字,但是作者仅仅用了122个字就解决了。聪明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在写作时的小秘密呢?

(3)随机读句子,师点评小结:是呀,作者就是通过省略号,还用了“有……有……”“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写出了人物的多、街市的热闹。

2.讓我们合作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写作的秘密吧!

师:是呀,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生答略)

师:而且更让人觉得不简单的是——

生: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这些人物有的——(生答略)

师: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

生: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师:怪不得作者说——

生: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像省略号、“有……有……”“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环节的教学最可贵的就是抓住语言形式与文本内容的契合点,打破从内容入手的常规教学形式,另辟蹊径:以“怎么写出人物的多、街市的热闹”为切入口,借“写五百多人,只用了短短的99个字”“从街头到街尾,仅仅用了122个字”这一强烈对比,既激起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又使文本的语言形式凸现出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不仅明白了借助省略号与排比句进行表达的好处,还从中感受到了《清明上河图》真不愧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整个教学目标清晰,过程明了,学生受益匪浅。

王尚文先生曾说: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上述内容与形式融合教学的三种途径,其最终目的就是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会表达形式,使之在阅读、理解、感悟、运用等活动中感受语言魅力,习得语言技能,构建内心的人文世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可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重门”[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雷波群.立足语用意识精准目标定位[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1-2).

[4]李志云.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方法浅谈[J].小学语文,2016(6).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317502)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形式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