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函数模块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探究

2019-04-20叶燕忠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知识

叶燕忠

摘 要:高中函数模块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可以通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求问题解决的切入点、深耕数学对象的内在本质这样一个过程来达成.

关键词:函数模板;问题解决;数学知识;数学对象;数学信息

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存在概念处理简单、解题过于单一、信息聚散力弱等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高中函数模块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求问题解决的切入点,深耕数学对象的内在本质.

一、重数学概念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玩的是概念与思维.任意角、古典概型、平面、向量等概念,相对别的概念来说内容较为简单,但却是各数学分支的初始性概念和發展的基石.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语言文字层面的结论性知识,而应把知识作为探究的对象,让学生体会、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的思维训练价值,引导学生对知识从“工具性理解”走向“关系性理解”,最后到“创新性理解”.

【案例1】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任意角》第一课时教学时,关于正角、负角的引出这一简单知识点,教师往往会直接告知学生正负角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为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为负角.

那么是否应该追问:这个约定俗成是基于什么?为什么规定逆时针为正?

学生:比如水龙头的开关方向,逆时针是打开,顺时针是关闭;比如在操场上跑步是按逆时针方向的……

继续追问:这些都是人为的,不是浑然天成的.你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学生:地理上,北半球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比如水的旋涡和台风中心都是逆时针方向的涡旋形(见图1、图2).

学生:天体运动的方向是逆时针等.

追问: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

学生:人旋转一圈,多数是逆时针旋转的.

从而发现正负角的规定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的本能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规定不是随性而为的,是有充足理由的.探究正负角名称的来历,可以使课堂精彩纷呈,让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实现学生对正负角规定的理解从“工具性理解”走向“关系性理解”.

【案例2】《幂函数》教学中,对于幂函数的定义:形如[y=xα(α为常数,α∈R)]的函数,往往与指数函数一对比后,确定函数的结构特征后,就开始研究五个常考的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教材上补充的一般只研究[α∈Q]这一条件,仅限于对有理数指数[α=qp,p , q∈Z]引起不同的图象特征的幂函数进行研究.

笔者在教学此课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幂函数的各种图象特征,设计两种作图方法,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作法1:幂函数[f(x)=xqp,][其中p, q]的数值通过键盘输入,每组数据都能得到对应的完整的函数图象(如图3、图4、图5).

作法2:幂函数[f(x)=xα],其中[α]的数值通过[x]轴上构造的任意点A的横坐标提供,在点A运动变化过程中,得到的函数的图象始终在第一象限(部分含原点)(如图6).

探究1:为什么作法2的图象会有丢失?

学生:作法1中的数值通过键盘输入时[α=qp]始终是有理数,作法2中[α]的数值是全体实数,既有有理数也有无理数,但是无理数书本上提到不作研究要求,会不会是无理数影响了图象的完整性?

探究2:是否尝试探究一下指数是无理数的幂函数的图象?考虑特殊的情形:[f(x)=x2].

探究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运用一列有理数逐步逼近[2]的方法:

[f(x)=x1.4=x75,定义域为R;]

[f(x)=x1.41=x141100,定义域为0,+∞;]

[f(x)=x1.414=x707500,定义域为0,+∞;]

[f(x)=x1.4142=x70715000,定义域为0,+∞;]

[f(x)=x1.41421=x141421100000,定义域为0,+∞;]

……

当指数逐步逼近[2]时,预测定义域为[0,+∞];

不妨取指数为[-2],则可预测定义域为[0,+∞] .

可猜测[f(x)=xα]可看成指数[α]是有理数收敛于该无理数对应的函数,所以根据上述特例猜想其定义域为[0,+∞]或[0,+∞],所以用作法2获得的幂函数的图象只出现在第一象限(或含原点).

追问:那么当指数[α]是有理数时的部分图象去哪了?

学生:被无理数给吞没了.

所以我们在研究幂函数时指数的取值要剥离无理数,只研究有理数.

通过充分挖掘简单细节展开探究,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工具性理解”走向“关系性理解”,最后到“创新性理解”.

二、重数学对象的确定——探究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有些数学问题很明显能获得这样的信息:只需要把题设中信息的研究清楚就可以解决问题,其中确定数学对象为解题的关键,主要有三个确定的背景:函数、方程、不等式,其中方程、不等式进行适当的等价变换后可以构造一个函数或两个函数,立足于构造的函数解决问题.但是函数的选择是否适切关系到能否顺利、快速、精准地解决问题.因此下面的案例从三种不同的数学对象选择入手进行剖析,获得一题多解的解题方向.

【案例3】(2018年全国高考II卷第21题)已知函数[f(x)=ex-ax2].

(1)若[a=1],证明:当[x≥0]时,[f(x)≥1];

(2)若[f(x)]在[(0,+∞)]只有一个零点,求[a].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以下是第一小问解题思路.

思路1:第一步确立待研究的数学对象为:[f(x)=ex-x2(x≥0)];

第二步求函数[f(x)=ex-x2(x≥0)]的最小值为1.一般情况下,求一个函数的最值,需要判断函数的图象特征,从而确定最值点的位置.导数这一工具可以作出函数的大致图象,从而求出最值.

第三步得出结论成立.

思路2:欲证[f(x)=ex-x2≥1(x≥0)],只需证[ex-x2-1≥0],所以可确定待研究的数学对象为[g(x)=ex-x2-1(x≥0)],并运用导数工具求其最小值为0,具体步骤同思路1的求解步骤.

但思路1、思路2运用导数求解,需要求两次导,才能探究出函数的图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考虑另外探寻新的解法.

思路3:欲证[ex-x2≥1(x≥0)],只需证[ex-x2-1≥0(x≥0)],即证[ex≥x2+1(x≥0)],只需证[exx2+1≥1(x≥0)],因此可确定待研究的数学对象为[h(x)=exx2+1(x≥0)],运用导数求其最小值为1,即可得证.

思路4:根据思路3可知只需证明[x2+1ex≤1(x≥0)],因此可确定待研究的数学对象为[R(x)=x2+1ex(x≥0)],运用导数求其最大值为1即可得证.

思路5:根据题意,只要证明[ex≥x2+1(x≥0)]成立,我们把这个不等式看成两个函数图象的上下位置关系,即确定函数[y=ex(x≥0)]的图象在[y=x2+1(x≥0)]的图象的上方.以两个函数[y=ex(x≥0)]和[y=x2+1(x≥0)]作为研究对象,以形助数来直观想象抽象的不等关系.只是此类方法,写法步骤表述上相对不够严谨,适合在选择、填空题中运用.

以下是第二小问解题思路.

思路1:已知函数只有一个零点,所以可以去探究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只有一个零点的图象特征,然后转化为含有[a]代数关系式解决问题.因此可以确定研究的数学对象为[f(x)=ex-ax2(x>0)],运用导数工具分类讨论此函数的性质与图象,过程相对比较烦琐,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图象的变化趋势也需考虑周全,才能解答完整,此解法能力要求高,属于难题. 但可以结合函数本身的数的特征把[a]的研究范围缩小到[0,+∞].

思路2:函数只有一个零点可以转化为[关于x的方程ex-ax2=0(x>0)]只有一个实数解,转化为[y=ex(x>0)]和[y=ax2(x>0)]只有一个交点,数形结合,如图7所示可观察发现当两个函数在第一象限相切时,为极端情形,此时的[a]即为所求,从而解决问题. 但是此时两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曲线,作图判断易产生偏差.

思路3:我们在思路2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成一直一曲的两个函数来求解,即转化为两个待研究的数学对象[y=exx(x>0)]和[y=ax(x>0)]只有一个交点的问题.如图8,可观察到两个函数在第一象限相切时是极端情形,此时的[a]即为所求,从而解决问题.

思路4:继续改造成方程[exx2=a(x>0)]只有一个实数解,确定研究的数学对象为[y=exx2(x>0)]和[y=a(x>0)]的图象,结合已知条件判断只有一个交点时[a]的取值问题.

如图9,可观察到两个函数在第一象限相切时是极端情形,此时的[a]即为所求,从而解决问题.

思路5:继续改造成方程[1-ax2ex=0(x>0)],确立待研究的数学对象为[g(x)=1-ax2ex],结合已知条件探究[g(x)=1-ax2ex]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时[a]的值.但是运用导数探究函数时同样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不过可以先缩小[a]的研究范围.

三、重数学信息的聚散——深耕数学对象的内在本质

解答数学问题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获取一些隐含的信息,因为每一条信息都具有唯一性,将这些信息聚合在一起鉴别后进行后处理,比较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和后处理的信息是否一致,从而鉴别是否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是否能把后获得的新信息进行发散联系,探究生成新问题,深耕这个研究的数学对象的内在本质. 其中提取信息、聚合信息、发散性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因此我们在数学解题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切的引导,以帮助学生顺利解题.

【案例4】已知函数[f(x)=3(x3+2x)].

點[P]是[f(x)]上任意一点,[F1(2,23) ,]

[F2(-2,-23)],则[||PF1|-|PF2||=] .

解题剖析:

信息1“[f(x)=3(x3+2x)]”可提取得到新信息“[f(x)]是对勾函数”.

信息2“点P是任意一点”可加工得到新信息“[不妨设Px,y]”.

信息3“[F1(2,23) ,F2(-2,-23)]”.

信息4“[||PF1|-|PF2||=] ”.

信息1、2、3、4聚合后处理可得到信息5“||PF1|-|PF2||=

[x-22+(33x+23x-23)2][-x+22+(33x+23x-23)2]”.

信息6“所求值是定值,若是定值,那么这个函数是否就满足双曲线的定义?”

信息5通过数据处理可以计算得到.

信息7“[||PF1|-|PF2||=][43<|F1F2|=8]”,把此信息进行发散联系,由此深耕得:

信息8“[f(x)]的图象是双曲线”这一对勾函数内在本质的东西,获得新的信息:

信息9“对勾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型”,继续发散联系,可设置新的问题情境:

信息10“请求出对勾函数的对称中心及对称轴方程”.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数学知识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