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的教材“活动”教学策略
2019-04-20金开任叶文媛
金开任 叶文媛
摘 要: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教材。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对教材中“活动”的分类统计分析,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活学、活力、活用的课堂来实现。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教材;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實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要求学生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1]。地理实践力是一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是一种动手实验、操作与调查研究的能力,是一种学习习惯和素养。
实践证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立足课程标准,加强地理教材知识与乡土地理资源结合。相较于其他版本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科学有效地运用教材的“活动”内容,合理有序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将大大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我们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分类,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开展相应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设计地理模拟实验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理实验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有助于实施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2]。地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可为学生创造直接观察、操作、感悟地理现象与原理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地理实验操作是一个对事物观察、探索、研究,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进行地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促进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培养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地理实践力。
必修Ⅰ中共有12个实验类“活动”,活动主题见表1。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记录等环节,培养学生制作实验仪器、绘制地理图表、演绎地理现象规律等技能,提升地理实践力。此外,自然地理中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的地理现象或地理过程内容,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水循环、热力环流等内容的落实,亦可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开展。
二、开展校园地理观测 掌握观测技能方法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立了气象站、天文台、岩石矿物标本陈列馆、地理园、地理学科功能教室等。这使得教材中的部分“活动”设计,可以在校园内完成,既方便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也为学生深入反复实践提供机会。通过校园地理观测,可大大拓宽学生观测范围,培养学生观测方法和技能,提升地理实践力[3]。
必修Ⅰ中有16个观测类“活动”,活动主题见表2。
【教学案例2】在“地球的运动”的“经度的测定”活动中笔者开展了“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的观测活动,并设计了如下活动方案。
《学校经度的测定》方案
一、实践目的
了解经度的测定原理,学会利用简易方法测定经度。
二、仪器设备
标尺、皮尺、粉笔、记录本、钟表、竹竿等。
三、原理方法
根据同一瞬间两地的地方时之差的关系……
设观测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X与T1,当时的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T8,则有:
四、实践步骤
1.在晴天,选择校园内一处较空旷的地方(如操场),选一点O。以O为圆心,以适当半径画弧,半径不要过大或过小,以约等于正午前后一两小时的标杆日影长为宜,将竹竿垂直立于O点上。
2.观测记录竹竿阴影变化轨迹。上午杆影西斜,并随着太阳升高而渐短,当杆影顶端落在圆弧上时,记下点位A。正午后,杆影东斜并随太阳降低渐长,当杆影又恰好落在圆弧上时,记下点位B。
3.连接A、B两点,过其连线的中点C与立杆点O的直线。
4.第二天,当杆影与直线与OC重合的时刻,即学校所在地正午时刻,记下此刻的北京时间T8。
5.根据当天的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之差(时差η)计算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并根据与北京时间的差值,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围绕实践活动的展开,将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和太阳视运动变化原理等理论知识用实践活动加以验证推理,学生学会观测仪器选择和使用方法,掌握正确的观测方法和数据读取方法,学会整理观测数据方法,提升地理观测技能。当然,此策略也可用于气象气候观测、天文观测、水文观测、交通观测等的研究和学习中。
三、进行自然地理考察 培养观察探究能力
野外观察是地理实践活动的一种,相比于地理实验等其他实践活动,野外观察最大的优势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让学生以地理的视角感受事物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及应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加强学生认知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意义[4]。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众多适合野外考察的“活动”内容。必修Ⅰ中有16个自然考察类“活动”(见表3)。
自然地理考察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考察步骤,做好考察活动前的预察工作,先找好最佳观察位置,及时做好考察记录及整理工作。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以下是地理野外考察的步骤和相关记录表。
自然地理考察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地对褶皱、冲沟、河谷、河漫滩、阶地等地表形态进行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地形的感知认识,通过对粘土、沙土、砾石、砂岩、石灰岩、页岩、花岗岩等组成物质进行观察,逐步学会用文字描述、地图素描和实像描述等方法描述观察对象的位置、景观、空间布局等,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此外,该考察步骤方法也可用于地形观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活动中。
四、开展社会调查 亲身体验地理现象
教材中社会调查类“活动”是特色最鲜明、目标最明确、实践性最强的一类活动。通过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亲身体验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活动现象。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适合社会调查的“活动”内容。必修Ⅰ中有11个社会调查类“活动”(见表4)。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象,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通过调查活动后期的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加深对人地协调观念的感悟理解,锻炼和提升地理实践力。此外,该社会调查流程也可用于环境质量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工农业生产布局调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查、人口调查等社会调查活动。
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现,而活动的设计与优化需要“活动”方案的规范设计与有效运用,要做好“活动”的取舍和“活动”的整合等工作。湘教版教材“活动”设置,为实践活动的优化设计创造良好条件,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操作平台。因此,在教材二次开发中,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灵活处理和运用“活动”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6-57.
[2]徐宝芳,张卫青.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8.
[3]陆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与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2):4-6.
[4]张雪婷.地理野外实察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