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社与一部中国出版史
2019-04-20李庭华
【摘要】 刘硕良先生作为当代中国著名出版家,以其亲身经历,用书信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史。这些书信不仅承载着刘先生与译著者的思想情感和图书组稿、编辑、设计、发行等史事,还展示了媒体人、评论者、读者对那个时代漓江版图书的评价,从一个人、一个社折射出了中国出版改革的宏大场景。
【关 键 词】刘硕良;漓江出版社;出版业;史料价值
【作者单位】李庭华,《当代广西》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5.027
《春潮漫卷书香永:开放声中书人书事书信选》是一部平实、实用、别致、厚重的好書。图书的编注者刘硕良先生作为当代中国著名出版家,以其亲身经历,用书信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史。这些书信不仅承载着刘先生与译著者的思想情感和图书组稿、编辑、设计、发行等史事,还展示了媒体人、评论者、读者对那个时代漓江版图书的评价,从一个人、一个社折射出了中国出版改革的宏大场景,具有原生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论你是否是从事出版工作的专业人士,这部书的独特价值,只要随手翻上几页,就能立刻体会。在当代中国出版界类似的图书中,说它鹤立鸡群,我信。
漓江出版社从一个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立的边疆地区小社,到发展成为一个在外国文学出版方面具有优势的大社,一度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出版社、上海译林出版社并列,充分证明了人才是出版社的灵魂,优秀的策划组稿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生产力。而编辑与作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则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它是优质书稿不断汇集的源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孙美玲在书信中对漓江出版社给予了高度评价:“贵社胸怀、魄力之大,志趣、水平之高,可谓创名声于艰世,取信誉于识家,立出版史之伟业,放长眼看未来,真是社会之幸,读者之幸。”
漓江出版社的快速成功,离不开其高定位、高起点。从1980年挂牌于邕江之畔的南宁,到1985年建社于桂林漓江之滨,漓江出版社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改革的东风里,秉持千古漓江、绝美漓江、世界漓江的理念,赋予自身一种出版使命,那就是出版工作者要有一种灵性、一股大气和一分柔情,闪耀出人文主义的光芒。而其出版视野则超越了广西,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的出版及其影响,正是上述理念和视野下的产物。
漓江出版社的挂牌与独立建制,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出版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成功实践,是以本书编注者刘硕良先生为代表的一代漓江人借力改革开放的东风,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作为漓江出版社的创建者和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亲历者、见证者,刘先生在开拓外国文学出版领域的过程中,与中国境内各外国文学研究机构、各外语院校的译著者建立了广泛而深厚的个人友谊,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构建的人脉关系和积累的出版资源,为许多出版社同行所艳羡。如今,他已经成为外国文学出版领域的风云人物和领军人才。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谚语所表述的意思一样,刘先生所付出的努力,绝非常人所能做到。他对出版的执着精神和对译著者的真诚、热情,生动地诠释了从策划组稿编辑到出版家的真谛。本书收录的454人的788封来信,涵盖外国文学译著者、作家、评论家、媒体人、出版界人士和读者,其中文学译著涉及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译著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大学、广州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单位,基本上囊括了国内重要的外语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且本书还将触角延伸到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通过驻外机构获取出版资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世界。
刘硕良先生在外国文学出版事业上的成功,折射了改革开放时代机遇与个人不懈努力的有机结合。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需要开放的思想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引领,图书市场需要、文化需要、读者需要等多重因素促使漓江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结盟,这个结盟使漓江出版社获得了一个强大的译著者基地。而漓江出版社通过与一个个译著者的成功合作,又带出了外文出版的一片天,比如吕同六、柳鸣九、罗新璋、郑克鲁、郭宏安、施咸荣、傅惟慈、方平、董衡巽、朱虹、李文俊、汪飞白、陈燊、高莽、刘文飞、林秀清、力冈、周炎辉、杨武能、王逢振等学者,都成为漓江出版社的坚定支持者。许多译著者出于与刘先生的个人友谊,愿意将书稿优先交给漓江出版社,傅惟慈在信中说:“我同您的关系当然远比同花城深,如您有什么想法,在我能做到的范围内,我一定尽力支持。”著名翻译家朱炯强先生说:“我们今后将尽我们的可能为您、为贵社、为这套丛书贡献我们菲薄的力量。但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做,我们一定尽力。”在郑克鲁的妻子朱碧恒看来,刘先生是郑克鲁最为信任的朋友,她在信中说:“我知道你也十分器重克鲁的,而且也费心地处处为他着想,克鲁也十分相信你,他说你为人正派,很听得进你的话。”出版者与译著者的关系达到如此深厚的程度,可以说是二者共同追寻的目标,而这一点在刘先生身上实现了。正如任明耀在信中说:“出版社和作者、译者是鱼水关系,我们都应该相互支持,相互谅解,事情就好办。”
作为一个具有超前眼力和卓越胆识的出版家,书信中所展现出来的刘硕良先生,是一个在复杂的出版环境中能够敏锐地把握大势、掌握大方向的智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对译著者和出版者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漓江出版社的决策者和译著者认为,如果经济开放,文化要闭关是不可能的,对于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还是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正是对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坚信不疑,使漓江出版社在“清除精神污染”中有以自持,不仅初露头角的出书势头未减,还向大半个世纪从未有人系统开发的诺贝尔文学奖领地进军,系统推出设计周全、体例完备、规模宏大、阵营齐整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冯至、张羽等外文专家对这套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张羽认为“这套书可太有价值了,真可谓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书出得相当精致,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刘硕良先生在出版界的地位无疑是在漓江出版社时期奠定的,但是他的格局显然远远超越了仅为一家出版社服务。作为获得韬奋出版奖的出版家,他从漓江出版社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相继在《出版广角》《人与自然》《广西文史》等期刊上耕耘,展现了他在期刊组稿和编辑上的卓越能力,得到了杨牧之、史占旗等领导的好评,更赢得了后辈的敬仰,员荣亮认为刘先生给他“高山仰止”的感觉,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铸造什么样的出版物”。此外,他还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谋划策,组织了“世界大文豪丛书”,使河北教育出版社声名鹊起。由于他在出版界的广泛人脉和组织能力,胡小跃建议他成立一个文学经纪所,在出版社与译著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后来刘先生在北京成立的硕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是实践这一模式、将出版家与出版商相结合的产物,可见刘先生是一个敢于开出版新风气的先行者。
近800封书信,承载着改革开放后一代出版家的奋斗史、拼搏史,承载着传播文明、启迪民智的责任感、使命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漓江版图书,熏陶了中国整整一代的知识分子,打开了他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而刘硕良先生的远见卓识,更是在漓江出版社乃至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