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2019-04-20张品纯

出版广角 2019年5期
关键词:一流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摘 要】  文章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关的期刊类别、期刊文种、评价标准和关键措施等问题进行思考,与业内人士分享认识、交流看法、碰撞观点、探讨问题,共同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献计献策。

【关  键  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深化改革

【作者单位】张品纯,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5.001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报道刚刚播出,科技期刊界编辑同人就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意见》全文尚未公布,各种观点和言论已经在网上传播。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学会服务365”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上了中央深改委會议,科技期刊的春天到来啦!》[1]、《科技日报》发表的《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2]、科学网登载的《中外科技出版界呼吁:应尽快对“掠夺性期刊”出手》[3]等文章,更是表达了众多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的期盼,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从央视等权威媒体对此事短短百余字的新闻报道中,笔者梳理出几个要点。

第一,科技期刊很重要,高层很重视。

第二,科技期刊的功能和作用很明确,那就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能够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第三,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方式是培育,措施是深化改革。

第四,国家要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在兴奋激动之余,笔者认为必须冷静下来,认真学习《意见》原文,准确把握《意见》精神,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意见》要求。笔者相信,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有一定基础,有关部门已经为此做了许多工作[4-6]。在看到《意见》全文和实施方案之前,笔者向有关专家[7-8]学习,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愿与业内人士分享认识、交流看法、碰撞观点、探讨问题,共同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献计献策。需要说明的是,文中观点均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与笔者所服务的出版企业无关。

一、期刊类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应只培育学术类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期刊界有许多描述期刊类别的概念,比如科技(类)期刊、社科(类)期刊、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科普(类)期刊、消费类期刊、商业类期刊等,这些概念并不是同一个分类体系下的概念,其内涵、外延以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不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在出版界还是在科技界,不同的人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等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有的将科技期刊与学术期刊混淆,认为科技期刊就是学术期刊;有的将科技期刊与学术期刊并列。例如,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新出政发〔2012〕9号)中,就出现过令人费解的“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提法。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期刊的简称,以报道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社科期刊是社会科学期刊的简称,以报道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科技期刊与社科期刊是对等概念、并列关系,二者共同构成我国期刊总体。1991年6月5日,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第12号令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科学技术期刊,是指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这是期刊管理部门给科技期刊下的定义。该管理办法同时明确科技期刊共有五大类,即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检索类和指导(综合)类,这等于把科技期刊又分成学术类期刊和非学术类期刊。虽然这一管理办法已被2008年1月出台的科学技术部第12号令废止,但科技界和期刊界已经普遍认同这种分类并沿用至今。同样,社科期刊中也有学术类期刊和非学术类期刊,原新闻出版署1995年发布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试行)》,将社科期刊分为七大类:学术理论类、工作指导类、时事政治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化生活类、教育教学类和信息文摘类。因此,仅就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而言,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包容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一方面,科技期刊中既有学术期刊,也有技术期刊和科普期刊等非学术期刊;另一方面,学术期刊既包括科技期刊中的学术类期刊,也包括社科期刊中的学术理论类期刊。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根据GB/T 9999.1—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1 部分:CN》[9],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组成结构CN ××-××××/YYY中,斜杠“/”后面表示类目的附加代码“YYY”第一个字母在N(自然科学总论)之前的是社科期刊,N及N之后的是科技期刊。

笔者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既包括培育学术类科技期刊,也包括培育非学术类科技期刊,但不包括培育社科期刊。如果把“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表述或理解为“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是不准确的;如果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就是培育科技期刊中的学术类期刊,也是不完整的。

至于何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笔者在网上看到的解释,是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对这一概念的探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即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1] 这种解释从外延来看,只考虑了学术类科技期刊,而没有考虑非学术类科技期刊,并不完整;从内涵来看,虽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定性描述过于笼统,实际上强调的是“学科影响力指标”统计排名,也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官方应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一概念做出解释,给它下一个权威的定义,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如果大家连什么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都搞不清楚或理解相异,又怎么去建设它和培育它呢?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意见》的新闻播出后,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科技期刊界编辑同人在社交媒体发声表达感想的,大多是学术期刊的编辑,而少有行业期刊和科普期刊等非学术期刊的编辑。这是否因为后者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自己无关?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二、期刊文种:过于强调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导向值得商榷

近年来,我国科学界和期刊界在创办英文期刊方面有强烈意愿,不仅专家学者期待涌现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10],管理部门也通过资金和刊号等方式大力支持,支持的力度前所未有。创办英文期刊有很多理由,如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需要、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成果的需要、英文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比例过低等。笔者不反对创办英文期刊,也认可适当创办一些英文期刊的必要性,但认为过于强调创办英文期刊的导向值得商榷。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在发展科技期刊的导向上,我们是坚守初心办好自己的中文期刊,还是大力发展英文期刊,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和业务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不仅检验我们办刊的真正目的,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文化自信。笔者认为,从增强文化自信的角度,首先必须办好的是中文科技期刊。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笔者理解就是要把论文发表在我们自己创办的中文期刊上,把科技成果传播给中国人看;总书记强调要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笔者理解就是要把科技成果应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仅是发表在英文期刊上向世界展示。因此,这些论文应该用中文来撰写还是用英文来撰写,不难做出判断。鼓励创办英文期刊,等于鼓励科技人员用英文发表科技成果,但这样是否有利于科技成果在我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传播,是否有利于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同样不难判断。

我国是非英语国家,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无论是查阅文献资料还是发表研究成果,使用母语的便捷性都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现在的一个倾向是,我国众多高水平的科技论文用中文撰写后,先翻译成英文,再投到国外的期刊发表,发表后进入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我国的科技人员想阅读这些论文,不仅要花费高价去购买,还要把它重新翻译成中文才便于理解和传播,因为并非所有阅读这些论文的科技人员,都具有过硬的英语水平。这样的科技成果传播链条,既不高效,也不便捷。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种翻译软件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无论是在政界、商界还是在学界,语言都不是交流的主要障碍。那种认为期刊文种问题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障碍的观点,值得商榷;认为用英文发表论文就能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观点,同样值得讨论。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是高水平的、有价值的,就不用担心那些不懂中文的外国人看不到和看不懂,自然会有人帮他们翻译成看得懂的语言;相反,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没有价值,即使用英文发表,也不会有人关注。屠呦呦的论文没有发表在英文期刊上,其研究成果照样获得世界认可。

众所周知,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之一。在联合国所有会议、官方文件以及有关记录、事务中,汉语与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具有同等地位。汉语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十分简练的语言,在联合国 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的一本一定是汉语文本。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远远多于使用英语的人。有报道说,我国“数千种科技期刊中,英文科技期刊仅313种,占比不足7%,远低于德国53.09%、日本38.3%的比例”[11],这样的数据对比也值得商榷,因為德语和日语都不是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另外,我国究竟应该办多少种英文期刊,英文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占多大比例才合适,至今未见任何权威说法。

陈理斌等[12]对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现状与趋势的研究表明,科学中心转移与科学语言变迁关系密切。其研究结论是: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既应该参考美国获得世界科学中心地位过程中对本国语言期刊的极大重视和发展这一做法,花大力气创办和发展中文学术期刊,又应该学习德国、日本、法国等其他非英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本国语言期刊和科学核心语言(英语)期刊关系的做法,积极发展英文科技期刊,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学成果。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并且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不断得到提升。

三、评价标准:不应采用期刊引证指标来评价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如何认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笔者认为,认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准目前尚不明确;而确定这样一个标准,其导向性十分关键,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关系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意见》精神是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笔者的意见十分明确:不赞同用属于文献计量学范畴的期刊引证指标来认定和评价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道理很简单: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量化科技期刊及其所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把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被引频次等期刊引证指标等同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缺乏科学性。如果将一本期刊是否被SCI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是否进入Q1Q2区等作为衡量其是否属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要标准,而没有建立我们自己完全独立的期刊评价体系,很难让人相信我们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是正确的;如果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相关建设项目实施三年五载之后,我们仍然在拿文献计量指标说事,把又有多少期刊被SCI收录、又有多少期刊进入Q1Q2区或者期刊的学科排名又上升了多少、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又增加了多少等数据,当作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成绩来统计和宣传,却没有建立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能够促进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刊评价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高水平论文大量外流到国外期刊发表的现实,很难让人相信我们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1992—1993年,国家科委、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组织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表彰及经验交流活动[13]。这次评比表彰活动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所有期刊均未涉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管理部门对学术类期刊的内容要求,是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探索性,立论科学,论据充分,预见准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反映学术技术质量的指标有5项:(1)刊出学术水平在国内领先文章的百分比;(2)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目的篇数;(3)将参评期刊列为固定收录对象的国内外权威性数据库和文摘杂志的数目;(4)论文的发表周期;(5)用稿率。可以看出,当时的管理部门是鼓励参评期刊被国内外权威性数据库和文摘杂志列为固定收录对象的,但也只是考查其被收录的广度,并无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方面的导向性要求。1996—1997年,这三个部门又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表彰及经验交流活动[14]。20多年来,科技期刊和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奇特现象就是SCI与我国的科技期刊和科技工作者如影随形,唯SCI 论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既广受诟病又大行其道。然而,笔者查遍国家教育、科技、出版等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官方文件,却找不到要求或鼓励科技人员包括高校研究生发表SCI论文的政策依据,这是值得深思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和《期刊引证报告》(JCR),国内也开发了多种引文数据库和期刊评价方法。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及其每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扩刊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数据库(CSCD JCR Annual Report)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指标数据库(CSCD ESI Annual Report),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89年创建,1998年开始出年度报告)和中国引文数据库(CCD),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报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等。这些评价方法,无论是评价科技期刊还是评价社科期刊,几乎都是建立在文献计量学基础之上,都是在统计期刊论文的引用情况;论文发表后就应该被引用,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其学术质量就越高,学术影响力就越大,是这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逻辑。

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科研评价和期刊评价方面的问题,开始从政策导向方面采取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效果还不明显,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时间检验。

笔者认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办刊团队和出版机构,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点,应在出台政策、制订标准、确定项目等各个环节予以考虑和体现;应以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契机,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体系,引导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加强办刊团队建设和出版能力建设,与科研机构形成互动机制,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科技期刊不仅成为论文发表平台,而且成为科研信息的汇集平台和科技人才的聚集平台,成为科研机构不可缺、科技工作者离不开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在科研工作中的龙头和龙尾作用。

另外,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能仅用期刊引证指标来衡量。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仅要有定量指标,而且要有定性指标;不仅要有统计期刊所发表论文引用情况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而且应有考查办刊单位在促进学科建设、行业发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指标。

总而言之,明确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评价标准很重要,它既关系到如何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也关系到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目标的确定和建设成效的考核。笔者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科技界、出版界、教育界等不同方面的意见,提出一套符合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實际、体现中央对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评价标准,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四、关键措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不仅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而且文件名称中就有“深化改革”四个字,足见深化改革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四个字不是随便加上的,而是高层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任务慎重做出的决策。也就是说,深化改革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措施和根本动力。

笔者的这个认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判断。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符合中央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复杂,运行机制落后,经济实力弱小,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生存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解决。

1.深化改革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中央支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并提出明确要求,既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对科技期刊管理部门而言,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包括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以及分配使用建设资金等工作,都必须体现深化改革的精神。管理者不仅要有推进改革的胆识、魄力,而且要有突破难点的勇气、智慧和达成目标的责任担当。站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和出版工作者的角度,对深化改革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改革触及制度体制的变革和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就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如果一味认为改革举措与自己无关,或必然对自己有利,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不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当作我们的历史责任,而是视为向国家要资助的大好机会,更是不合时宜的。

2.深化改革要继续推进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

2011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號)和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发布后,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一度成为业内热门话题。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复杂、出版单位不被重视以及政府机构调整等原因,这一话题后来慢慢“变冷”,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相关新闻报道了。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议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方向,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体制创新,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

3.深化改革要鼓励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创新

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不能只盯着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而不关注办刊单位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和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鼓励科技期刊办刊单位创新运行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要有利于培育和形成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有利于增强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经营意识和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培育科技期刊一流编辑团队和优秀青年编辑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期刊集群化建设、论文同行评议、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成绩、走在前列的科技期刊和期刊出版单位,应该成为行业标杆,并享受倾斜政策,在出版资源配置和建设资金投入上获得力度更大的支持。

4.深化改革要加强多部门沟通与协作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出版、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人民团体、学术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作用。过去几年,这些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引导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正确发挥作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惩治学术不端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协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件大事上,这些部门需要担负起相应的职责,进一步完善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明确分工,继续合作,协同发力,保证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及时推进。

总之,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绝非多申请和审批几个刊号、多创办几本英文期刊或多资助现有期刊一些办刊经费那么容易,也绝非想方设法加入知名引文数据库或提高期刊引证指标那么简单,更不是哪一个单位或哪一个部门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到的。科技期刊管理者和编辑出版者,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应参与其中,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1]科技期刊处. 上了中央深改委会议,科技期刊的春天到来啦![EB/OL]. (2018-11-15)[2019-02-26]. https://mp. weixin. qq. com/s/QHPR0gA5IkctC4fjWpoUNQ.

[2]  本报评论员.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N]. 科技日报,2018-11-16(1).

[3]  甘晓. 中外科技出版界呼吁:应尽快对“掠夺性期刊”出手[EB/OL]. (2018-11-19)[2019-02-26]. http://news. sciencenet. cn/htmlnews/2018/11/420121. shtm?id=420121.

[4]  詹媛. 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高福[N]. 光明日报,2018-01-29(8).

[5]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中国科协召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主编座谈会[J]. 科协论坛,2018(3):61.

[6]  中国科协聚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J]. 科技传播,2018,10(8):封2.

[7]  邬书林. 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水平是一件大事[J]. 科学通报,2018 (31):3163-3166.

[8]  冷怀明.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实际行动[J]. 科技与出版,2019(1):45-49.

[9]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1部分:CN:GB/T 9999. 1—2018[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10]  喻思南. 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N]. 人民日报,2018-05-28(18).

[11]  余晓洁. 练就内功“造船”出海:中国科协聚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EB/OL]. (2018-04-16)[2019-02-26]. http://baijiahao. baidu. com/s?id=1597898198774085845&wfr=spider&for=pc.

[12]  陈理斌,武夷山.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现状与趋势[J]. 科技管理研究,2011 (1):35-39+43.

[13]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 全国首届优秀科技期刊表彰及经验交流大会文集[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

[14]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表彰工作文集[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一流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