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科技期刊组约稿优化路径探索
2019-04-20张广萌张昕
张广萌 张昕
【摘要】 文章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A类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对其组约稿实践规律进行梳理: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是组约优质稿件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办刊智慧,是组约稿工作不断优化的源泉;为科学家提供优质服务,使期刊真正成为凝聚科学家的平台,是组约稿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础。
【关 键 词】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组约稿;学术影响力
【作者单位】张广萌,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张昕,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
【基金项目】2018年度小编·仁和基金重点项目(XBRH2018-004-011)。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5.004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了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1]。文件的出台,开启了中国科技期刊的新纪元。如今,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科技期刊总量达5000余种,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大部分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以欧美为主导的外文期刊上,优质稿源外流比较严重。优质稿源是期刊最重要的营养,在国家期刊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期刊人在组约稿实践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拓展优质稿源,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2013年开始,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Project for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a STM Journals,PIIJ),2016年,又组织实施了PIIJ2期项目。计划实施以来,受资助期刊在拓展稿源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吸引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明显[2—5]。许晓阳等[3]基于《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对1期PIIJ支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效果进行分析,指出支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提高幅度高于未受资助的SCI收录期刊。在此基础上,其研究团队又基于2012—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数据,探讨了1期和2期PIIJ支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变化情况,指出两期PIIJ支持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明显改善[4]。
以上研究从学术指标分析的视角,探讨了PIIJ支持期刊国际影响力水平的提升效果,但对PIIJ支持期刊优质稿源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探索研究较为鲜见。PIIJ支持期刊是一批各具特色且有极强危机感和上进心的优秀期刊,这些优秀的期刊是如何通过卓越的辦刊举措实现影响力的节节攀升的?本文拟对PIIJ支持期刊组约稿实践进行调研,发掘其组约稿共性和个性问题,探索PIIJ支持期刊组约稿优化路径,以对其他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出版的稿源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
PIIJ支持期刊分A、B、C、D四类,其中A类期刊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在本学科排名居前的英文科技期刊。入选A类的期刊是我国优秀科技期刊的代表,其办刊实践值得借鉴。本着对标一流的研究思路,本文以入选A类的期刊为研究对象。PIIJ 1期和2期项目中,入选A类的期刊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1期和2期项目A类有7种期刊入选类别没有变化,刨除重复入选的期刊,1期和2期项目入选A类的期刊共23种。本文以入选A类23种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PIIJ支持期刊组约稿相关文献和书籍,分析总结同类研究成果,为PIIJ支持期刊组约稿规律梳理提供参考。
(2)现场调研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走访,并采取学术会议和电话沟通方式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度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组约稿优化路径
1.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是组约优质稿件的不竭动力
(1)提升编辑团队专业、英文和编辑出版水平,培养编辑领军人才,以更好地与科学家建立学术联系
编辑是科技期刊实现创新发展的主要实现者和推动者[6]。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并大胆使用人才,通过建立一支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以更好地吸引优质稿源,是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的显著特色之一。以《细胞研究》李党生博士为例,其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英文,又具有国际顶级期刊编辑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了与科学家的直接对话,不仅能对科学家的科研提出建设性意见,还能帮助他们在国际顶刊上发文,与科学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学术联系[7]。科学家也愿意帮助其期刊发展,利用自身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组约高水平专题稿件。因此,编辑应夯实自身专业素养,在期刊和科学家的互助中实现双赢。
(2)提升编辑对学科热点的感知力,提高组约稿的速度,争取首次报道权
编辑发现最新学科信息动态之后,如果能够准确做出判断,快速组稿并及时报道,对争取研究成果的首发权、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在提升编辑信息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纳米研究》定期举办办刊讲座,重点介绍国外刊物运行机制,提高编辑准确把握信息动态的素质。《国际口腔科学杂志》的团队成员不仅具备相关专业医学背景,而且定期参加医学学术会议,追踪并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不断提升编辑对文章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判断力[8]。《科学通报》则与Springer、Elsevier、Cell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深度联系,不定期邀请它们旗下的同行学科编辑就行业发展动态对编辑部成员进行培训,使编辑部成员的信息素养得到显著提高,编辑把握最新专业发展动态的能力得以提升[9]。
(3)参照国际顶级期刊学科专业的职业编辑模式,培养并锻炼适应高端刊物的职业学科编辑方式
如《中国航空学报》团队成员均为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背景,学报采取职业学科编辑方式——编辑根据自身专业负责对应的专业领域稿件。这种做法的优势是有利于编辑了解科研动态,组约优质稿件,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具备初步和科学家对话的能力,对期刊发展非常有益。
(4)根据编辑的学术背景、个人特长和优势,在职业学科编辑岗位(负责策划组稿)之外,设置审稿编辑、文字编辑、新媒体编辑等岗位,强调个性化发展。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强调编辑的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策划组稿编辑,使其从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解放出来,委派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编辑业务培训[10],培養编辑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使编辑能够从办刊理念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更高效地组约优质稿件。
(5)聘请科学家担任特约编辑,利用其学术影响力组约稿
如《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两期PIIJ项目均入选B类)编辑部紧密跟踪科技发展动向,聘请了世界各地50多位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学专家担任特约编辑,利用其学术影响力组约稿件,组织出版了近30期反映信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辑或专栏[11]。PIIJ支持期刊广泛采用以科学家为特约编辑的模式,有效提升了组约稿的效率和杂志的稿源质量。
(6)培养海外兼职编辑,发展国内责任编辑和国际兼职编辑相结合的组稿模式
除专职的责任编辑外,PIIJ支持期刊还十分重视海外兼职编辑的培养,如《材料科学技术》在美国和日本发展海外编辑,负责当地的组稿和稿件处理工作,有效弥补了专职编辑的不足[7];《光:科学与应用》则在海外成立办公室,通过这一海外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推广活动,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及时和广泛传播[12]。因此,科技期刊可根据稿源的国内外分布情况,在稿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置国际兼职编辑,负责各区域的组稿、约稿和稿件处理工作。
2.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办刊智慧,是组约稿工作不断优化的源泉
(1)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编委团队,增加国际编委比例以实现组约稿的国际化
国内很多英文期刊都十分重视国际编委的建设,利用国际编委的学术影响力在海内外广泛组稿。比如,Internationa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编委会成员来自15个国家[13],《能源化学(英文)》邀请国际专家学者共同担任主编[14],《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文)》在明确编委会职责的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以充分发挥国际编委的作用[15]。
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编委团队建设方面苦练内功,充分调动编委会力量,加大编委组稿力度。如《分子植物》国际编委比例高达70%,来稿国家和地区多达50个;《材料科学技术》来稿遍布世界各地,覆盖了近60个国家和地区[7]。《颗粒学报》外籍编委占编委总数的50%,其中有十多位外籍编委先后作为客座主编为期刊组织了十几期专辑[16]。《中国航空学报》的国际编委有53人,占比50%,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17]。可见,在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中,由编委开展的专栏组稿工作已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状态。
(2)吸纳华人科学家担任期刊编委,利用华人科学家的办刊热情和学术影响力全球组稿
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依托我国科研优势,瞄准国际前沿,充分调动海内外优秀华人科学家的积极性,为其搭建在国际科技界表现的舞台,广纳各国优秀成果。
如《纳米研究》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学科所创办,由清华大学校友、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教授和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院士共同担任其主编,同时吸纳了一大批在国际纳米领域正处于上升期的业界新星加入编委会,充分调动起海内外清华校友的办刊热情,积极筹划期刊发展,组织专题报道并参与约稿。《光:科学与应用》则充分调动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有重大学术贡献的海外华人学者,为其报效祖国提供一流的平台。杂志创刊之初,科学家顾敏便以一颗赤子之心欣然接受邀请成为首届编委,不仅抽时间参与稿件审稿工作,而且积极向期刊贡献自己研究团队的高质量论文。执行主编之一崔天宏教授,对期刊办刊宗旨有了深入了解后,表达了为期刊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并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或访学期间积极向同人推广期刊和组约稿件[18]。
这些中华血统的华人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是逐渐摆脱以欧美期刊为主的科研成果发布平台,海内外科学家团结协作起来,致力于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一流期刊建设。
(3)遵循动态原则,充实中青年编委会,形成编委会组约稿制度化
脚踏实地寻找那些可以直接参与办刊的科学家,并及时将其纳入中青年编委会,逐渐形成编委会组约稿制度化,是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亮点之一。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从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学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遴选对期刊工作大力支持的、工作在一线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充实编委会,增强编委会的活力[7]。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从多数编辑部了解到,为激发编委会的活力,编辑部对编委会采取绩效考评打分制。针对编委的组约稿工作量,编辑部内部制定一套打分机制,年终根据汇总情况,对编委组约稿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并对表现优异的编委进行奖励,及时更换活跃度不高的编委。如《植物学报》编制了《编委会章程》《编委手册》等规范[7],明确主编和编委的权利和义务,不仅有利于新加入的编委快速了解期刊运作流程,进入工作状态,也使得编委会审稿、约稿的工作制度化。
3.为科学家提供优质服务,使期刊真正成为凝聚科学家的平台,是组约稿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础
(1)锁定同类期刊高被引论文作者,追踪国际顶刊作者,建设组约稿数据库
对于PIIJ支持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来说,追踪了解同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高被引论文分布特征,能更好地指导组约稿工作。如《植物学报》锁定国际植物学同类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的高被引论文作者,对并对Plant 、Physiology、The Plant Cell、The Plant Journal等国际植物学领域名刊的作者进行追踪,将其纳入约稿数据库[7]。《颗粒学报》则利用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等平台,查询相关期刊中本专业方向的高影响力论文及作者,有针对性地向目标作者约稿[16]。
(2)设立优秀论文奖,激励科学家服务期刊组稿工作
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将奖励优秀作者作为吸引优质稿源、增强作者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2014年,《纳米研究(英文)》创立“纳米研究奖”,举行一系列“纳米研究奖”的宣传、征集和评选活动,2018年的获奖人为美国西北大学教授Chad Mirkin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中国物理B》在2012年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年会上,设立优秀论文奖励会[7],编辑部从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挑选优秀作品,给这些优秀论文作者颁奖,极大激发了获奖作者的热情。设置奖项不仅调动了大量顶尖科学家的办刊热情,而且扩大了期刊的宣传,提高了期刊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了优秀科研成果的及时、有效传播。
(3)走访国内重点高校、研究所及各级重点实验室,深入科研一线组约稿
为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吸纳更多的优质稿件,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走出去”。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在“走出去”方面特色鲜明,各刊根据自身办刊实际,参照稿源分布、审稿人、读者兴趣等有计划地访问国内重点高校、研究所及重点实验室,与专家、读者面对面交流,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广泛组织稿源。
如《中国药理学报》走进多所高校、研究所及重点实验室进行宣讲活动,访问过的科研单位半年内来稿平均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稿件质量得到明显提升[7]。《中国航空学报》编辑团队则在近年来走访了近40个航空航天科研单位和重点高校。期刊宣讲后,宣讲单位的投稿数量涨幅明显,访问单位来稿在编辑初审阶段发现问题的数量也明显降低[19]。通过与科研人员的面对面直接交流,在组织优质稿源的同时,广泛听取专家和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编辑部更快地发现问题,进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4)改进和完善论文写作服务,培养更多作者和读者
科技期刊在建设作者队伍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科研人员提供论文写作服务,不断提升作者群体的写作和投稿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培养人才的功能。
为科研人员提供论文写作服务并不断改善服务,是PIIJ支持优秀科技期刊一直努力的方向。如《植物学报》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与出版培训班”,由期刊副主编主讲,并邀请Wiley—Blackwell出版社以及国内科学家参与,深受广大科研人员欢迎,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期刊培养了更多作者和读者[7]。办刊者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不仅传播了知识,也吸引了更多科研人员加入作者队伍。
三、结语
在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的组约稿实践中,各方主体的办刊热情得以充分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办刊智慧得到充分展现,优质的学术出版服务助力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节节攀升。接下来,笔者还将进一步对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组约稿的选题建设、质量控制、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度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供其他中英文科技期刊参考借鉴,与期刊同人一起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机遇,对标一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张广萌,苏磊,韩婧,等. 拥抱科技期刊的春天[J]. 科技与出版,2019(1):5.
[2]刘玉姝,王东方,何亚楣.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效果分析[A]//刘志强. 学报编辑论丛[C].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1-9.
[3]许晓阳,马峥,顾洺玮.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1期绩效分析:以SCI收录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1):1071-1077.
[4]佘诗刚,马峥,许晓阳.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与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4):313-320.
[5]王燕.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效果的评价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0):1048-1053.
[6]武晓耕. 科技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研究:以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背景[J]. 出版广角,2019(2):20-22.
[7]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8]杨惠,骆筱秋,王晴. 科技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84-87.
[9]李兆林. 《科学通报》动态类稿件组稿经验浅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6):1042-1045.
[10]王超,彭超群.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思考: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7):664-668.
[11]陳禾. 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实践探索: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8(10):47-52.
[12]《光:科学与应用》:向世界发出中国光学之光[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1-12(008).
[13]王继红,骆振福,都平平,等. “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非SCI期刊的影响: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0):1084-1089.
[14]张丽娟,于萍,李富岭. 《能源化学(英文)》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678-682.
[15]陈培颖,朱岩,欧彦,等. 学术期刊编委会的有效分工与管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217-1222.
[16]徐菡,白蕴如,曹竹友. 创精品与国际化:《颗粒学报》创刊9年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与出版,2012(3):65-68.
[17]李明敏,徐晓,蔡斐. 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编委的遴选与培养成效[J]. 科技与出版,2017(11):55-59.
[18]白雨虹,刘文武. 向国际一流光学期刊努力:《光:科学与应用》的办刊实践与体会[J]. 传媒,2015,10:18-20.
[19]蔡斐. 利用知识服务与知识传播提升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J]. 编辑学报,2016(3):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