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母婴同室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
2019-04-20顾红芳夏珊敏
顾红芳,夏珊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1)
母婴同室即产妇生产之后产妇和新生儿同处一室展开护理[1],临床研究表明,母婴同室有利于增进母婴感情,促进产妇产后泌乳,提升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进入本院妇产科生产的产妇共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中产妇最小年龄为21.74岁,最大年龄为39.56岁,平均年龄为(32.99±10.28)岁。对照组中产妇最小年龄为22.06岁,最大年龄为40.06岁,平均年龄为(32.48±10.37)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产妇年龄20.17-42.38岁,智力正常,产妇家属可以有效沟通,自愿接受临床护理干预和相关问卷调查的配合。
排除标准:产妇智力障碍,不能有效沟通;产妇家属拒绝配合或其他原因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在监测护理方面,护理人员要定时监测产妇脉压、心率和体温等常规生命指征,在心理护理方面,产妇生育后受到激素影响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产妇情绪并及时安抚产妇。
实验组 首先对母婴同室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风险因素实施对应策略。
风险因素:包括护理工作隐患和产妇隐患。在护理工作隐
患方面,产科护理工作中涉及对象较为特殊,护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一旦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就会导致多种不良事件;例如,会阴侧切产妇若收到大小便污染,且会阴冲洗消毒不干净,极易诱发感染;穿刺操作不熟练导致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新生儿沐浴水温过低或者过高,极有可能出现感冒或者烫伤;卡介疫苗接种时针头深达肌层,极易诱发组织感染或坏死;若喂奶操作不当,造成新生儿呛咳、窒息等。责任心也是护理工作隐患的重要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在工作交接时不仔细,核查医嘱时要仔细认真,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缺乏责任心,增加了母婴病房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对产妇情况的记录是医生对产妇了解的重要依据,部分护理人员在记录时不认真、不恰当,导致产妇风险因素增加。在产妇因素方面,产妇在住院期间,不能很好地配合展开护理,导致风险因素增加。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满意度和不良事件控制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相关因素分析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资料,SPSS 19.00统计软件包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
对比对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情况(n/n%)
2.1 两组产妇不良事件控制情况比较
不良事件控制情况方面,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产妇不良事件控制情况(n/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额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健康的愈加关注,传统妇产科临床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妇的要求,妇产科在发展中也不断寻找新的护理方式[2],研究表明[3],产妇在产后的护理关注重点已经由产后恢复过渡到产后恢复和新生儿护理阶段,且新生儿护理的指导需求已经逐渐占据主位[4],对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而言,向初产妇传授产后护理的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也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之一,他们也在迫切学习母婴床旁护理的理论知识,母婴同房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在护理过程中风险因素也增加了,需要更加注意风险防控。因此,医院要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参与母婴同房护理技术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除了理论学习外,还要注意指导护理人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鼓励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因素的防范意识,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可以最大程度趋利避害。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妇产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临床护理措施。针对产妇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要积极与产妇沟通,让其了解积极配合护理的重要性,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护理措施方面,护理人员要在母婴病房内张贴防跌倒标识,在产妇如厕时护理人员要陪同,要定期监测患者脉压、心率、体温等常规生命指征,并将数据记录在案。
结合研究结果显示:产妇满意度方面,实验组75例产妇中,6例产妇满意度评分在60分以下,30例产妇满意度评分在60分至80分,39例产妇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满意率为92%;对照组75例产妇中,20例产妇满意度评分在60分以下,19例产妇满意度评分在60分至80分,36例产妇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满意率为73.3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满意度得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事件控制情况方面,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与陈小敏[5]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对产后母婴同室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