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程度测算与差异分析

2019-04-20葛鹏飞黄秀路王泽润

中国科技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利用率省份装备

葛鹏飞,黄秀路,王泽润

(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0 引言

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的转变阶段,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进步提供重要保障,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是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201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销售产值达到38万亿元,占工业整体的34.5%,稳居世界首位。但与美德日等国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行业效益放缓、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对装备制造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其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1]。 “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在于产能过剩多年来严重困扰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能否成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因此,在对装备制造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产能利用率进行全方位认识,准确把握该行业及其子行业产能利用率的特征事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从国家政策层面,在2006年、2009年、2013年等均出台了一些治理产能过剩的文件,尤其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放在供给侧改革的首位,并指出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系列的规章和政策,均把产能过剩的治理重点放在钢铁、煤炭、水泥和玻璃等行业上。那么,作为现代工业灵魂的装备制造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呢?如果不存在产能过剩,其产能利用率现状的表现如何?如果存在产能过剩,其特征事实又是如何呢?回答这些问题,判断和掌握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现状、进而改善各子行业的供需结构,对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1.1 产能利用率的研究现状

对装备制造业实施供给侧改革,应以去产能为基础,重点解决供需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关中国产能利用率的研究,侧重产能过剩的原因机制分析和应对策略设计。原因机制以投资 “潮涌现象”的市场失灵论[3],以及政府干预不当导致的体制扭曲论为主[4]。应对政策包括限制投资流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消除僵尸企业等[3,5,6]。但国际研究一般较少将产能过剩作为研究对象,更多地聚焦于对产能利用率本身的剖析[7,8]。

1.2 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从经济学角度测算产能利用率的关键在于界定DMU的最大生产能力,由此产生了峰值法、调查法、函数法和DEA法等。峰值法和调查法的理论原理直白简单,不进行说明。比较函数法与DEA法,二者的假设条件和对生产能力的界定存在明显差异。函数法假设厂商以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此假设普遍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的要素市场存在扭曲,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函数法的假设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工业的生产。另外,中国工业的落后产能普遍存在,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导致技术意义上生产能力的DEA法更适合中国工业的现实情况[9,10]。

1.3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现状

为了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学者侧重效率和竞争力的研究,缺乏针对产能利用率的分析。牛泽东等[11]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葛鹏飞等[12]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探讨,邵慰[13]研究了各子行业的竞争力评价;王卫等[1]则针对性地讨论了TFP的差异性。这些研究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文献基础,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对 “去产能”的理论研究,已不能浮于表面,必须进一步挖掘和细化。鉴于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弄清其产能利用率的地区现状、行业事实以及差异特征,是提升中国工业制造的关键之一,也是有效治理装备制造业可能存在的产能过剩的基本前提。

2 测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DSBM模型

在实际生产中,厂商生产活动不但与本期有关,还和本期结余至下期的延续性生产相关;厂商协调存货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需求波动现象。因此,把企业的延续性活动放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利用DSBM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测算产能利用率[14]。

2.2 数据处理

在剔除数据缺失的行业后,研究对象最终为2001—2015年30个省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参考现有研究[10],测算所使用的投入产出指标为总产值、劳动力、资本存量和存货。

3 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事实分析

3.1 产能过剩的中国标准之辨

产能过剩以产能利用率低于某一标准为判断标准。标准之一是,美联储基于美国历史上经济运行的经验设定,以低于79%为产能过剩[15]。标准之二是,以中国工业现实为基础,以低于72%为产能过剩的判定准则[10,16]。考虑到产能过剩与经济体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生产工艺、产业结构和工业整体运行等有关,直接套用美国的经验法则并不合理,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特点划分 “合意”区间[16]。综合分析后,本文借鉴文献[16]的标准,将72%设为产能过剩的判定标准。

3.2 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现状

根据产能利用率的定义,使用加权算数平均计算全国平均值更加合适。

(1)整体特征。2001—2015年,装备制造业的加权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4.17%,高于72%,整体不存在显著产能过剩。分阶段看:2001—2005年处于上升态势,基本保持在80%左右。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工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这一阶段的产能扩张和较高利用率具有坚实的外部需求支撑,故模型未将此视为产能过剩。随后,2006—2009年产能利用率调头向下,在外部金融危机影响需求下滑和国内4万亿过度投资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达到最低的64.12%。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2010—2013年利用率表现出缓慢回升态势,在2013年达到76.50%。然而,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产能利用率又出现缓慢下降。

东、中、西部的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40%、63.53%、66.44%,东部的产能利用率远高于中西部(见表1)。比较中部与西部,2001—2004年中部的产能利用率高于西部,但从2005年开始,这一关系发生了逆转。对比东部与中部,除了2009年以外,东部均显著高于中部。对比东部与西部,2008—2011年西部显著大于东部,其余年份东部均大于西部。从变化轨迹上看,东部走势与全国类似,中部呈现缓慢下降态势,西部则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与中国宏观经济关系密切,大致呈现顺宏观经济周期的特征。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在东部最为强烈,其次为西部,中部与全球金融危机基本无关。

表1 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整体状况

(2)行业间比较。表2报告了各子行业的加权平均产能利用率,其中,电气机械的产能利用率为67.53%,通信设备为71.83%,存在产能过剩;其余子行业的值皆大于72%,不存在产能过剩。运输设备在各年份均不存在产能过剩,其他子行业在部分年份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尤其是通信设备业。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各行业不同程度地受到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金属制品、电气机械、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受到严重影响;而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受到的影响较微弱。

(3)省际差异。如表3所示,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高于72%的省份有11个,其中东部5省、中部1省、西部5省;低于72%的有19个,东部6省、中部7省、西部6省,这意味着产能过剩的省份占比达63.33%,说明产能过剩在地区上的表现更突出。样本期内,产能利用率在各年均低于72%的省份有冀、晋、辽、豫、陕;各年均高于72%的省份则包括京、津、蒙、吉、鲁;其余省份呈现剧烈波动。从变化趋势看,吉、苏、赣、黔等13个省份实现了增长,其余17个省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图例备索);在下降的省份中,琼、晋、豫和浙的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50.21%、49.06%、47.54%和41.55%。

表2 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分行业特征

表3 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分地区特征

4 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差异测度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总体差异、行业内差异、行业间差异及来源,利用Dagum[17]提出的Dagum方法,对差异性进行系统分析。近年来,除了收入差距领域外,Dagum基尼系数在贸易、金融、创新和碳排放等众多领域均得到应用[10]。

由表4可见,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基尼系数介于0.1867~0.2423之间。从时间趋势看,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总体差异呈现出在波动中缓慢上升的特征,2015年为0.2423,相较于2001年的0.2013上升了20.37%。分阶段看,2001—2012年的变化较为平稳,在2012年以后总体差异明显上升。子行业的差异分析表明,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的差异较大,其他行业的差异较小。在样本期内,差异上升的行业是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差异下降的行业有金属制品、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从贡献率上,在2001年,超变密度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各行业间的差异次之,各行业内的差异最小;而在2015年,各行业间的差异成为造成各行业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其次为超变密度的差异和各行业内的差异。样本期内,行业差异表现出从超变密度向各行业间差异转化的过程,而各行业内的差异一直较小,基本维持在12%左右,并处于下降趋势。

表4 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差异演变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①装备制造业整体平均的产能利用率为74.17%,不存在产能过剩。在样本期内,其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先稳步上升、再急速下降、再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且这种阶段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②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40%、63.53%、66.44%,东部没有产能过剩,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在时间演变上,东部走势与全国类似,中部表现出缓慢下降态势,西部则是先上升再下降的走势。进入新常态以后,产能利用率皆明显下降。③分行业看,金属制品的产能利用率为84.17%,通用设备为73.70%,专用设备为77.03%,运输设备为80.22%,仪器仪表为74.21%,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分别为67.53%和71.83%,存在产能过剩。④装备制造业中各行业间的差异成为产能利用率差异的最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的启示如下:①应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产能状况,特别是中西部的产能过剩问题。各界对产能过剩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传统行业,而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却一直被忽视。②装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在不同省份、不同子行业存在显著差异,这要求中央层面的去产能政策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突出政策的精准度,面向具体省份和细分行业精准施策。特别是山西、河南、安徽、陕西等产能严重过剩省份的监测和治理,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这两个行业产能过剩的监测和治理。③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历史波动具有顺宏观经济周期性特征,这要求相关去产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周期性因素,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低效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市场出清过程中会自然被淘汰,去产能政策应与此市场规律向协调,避免行政过度干预,阻碍市场出清,甚至去了不该去的,留了不该留的。建议着眼长远措施,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实现落后产能退出和结构升级双重目标。④应构建涵盖装备制造业全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动态监测体系,建立一整套统计、发布、监控、预警系统,将产能利用率指数作为观察、引导经济运行的指示器。

猜你喜欢

利用率省份装备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防晒装备折起来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