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策双系统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述评

2019-04-20邓雅丹

心理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信息加工框架决策

邓雅丹 郭 蕾 路 红

(1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006;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脑与认知科学中心,广州 510006)

1 引言

因全球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亲环境话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界就亲环境行为的问题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以往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亲环境行为理论和影响因素,现已建立了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和规范激活理论(Schwartz,1977)等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归纳了影响亲环境行为的个人和社会因素近二十个(Gifford& Nilsson,2014)。后续的研究热点问题聚焦于呼吁关注情绪因素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已有相关综述对以往涉及情绪因素的亲环境行为研究进行细致地分类 (王建明 &吴龙昌,2015),进而构建“情理合一”的亲环境行为模型(余真真 & 田浩,2017)。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关注亲环境行为的后果变量,即亲环境行为的溢出效应,这些综述精细化地归纳积极和消极溢出效应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Truelove,Carrico,Weber,Raimi,& Vandenbergh,2014;刘建一,吴建平,2018),故本研究将不再对此赘述。

从决策双系统理论的角度入手,本研究指出以往亲环境研究立足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视角是基于分析式系统的,即便近期研究考虑到了情绪因素,也是以分析式系统为主,启发式系统为辅。因此,本研究首先简要回顾亲环境理论发展,进而论证关注启发式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亲环境相关理论。其次,本研究交代了亲环境启发式的形成及其常见作用机制。最后,针对双系统理论下亲环境行为未来取向进行评析和展望。

2 亲环境行为两大主流理论整合阶段

根据以往研究强调行为效用 (Stern,2000)和个人利益与其它需求的冲突(Kollmuss& Agyeman,2002),本文将亲环境行为定义为牺牲一定的自我利益,有意识地最小化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或者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重视他人利益的研究者将亲环境行为视为由亲社会动机所驱使,通常采用规范激活理论(Schwartz,1977)作为理论框架;而另外一部分研究者则将自我利益视为更重要的动机,通常采用计划行为理论 (Ajzen,1991)作为理性决策的框架(Bamberg& Möser,2007)。 为了避免单个理论只考虑到个人利益或者亲社会的动机,有必要对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进行整合。

首先,计划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广泛地解释各种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社会行为,是普及性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预测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模型,核心的逻辑在于行为意图影响行为表现,个体行为意图越强烈,就越有可能表现出该行为。另外,个体对该行为的态度、个体感知到的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控制感之间会相互影响,并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图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Ajzen,1991)。其次,规范激活模型(Norm Activation Model,NAM)强调个人内化的规范对亲环境行为表现的重要作用,个体的行为表现主要由道德义务感主导,即个体认为有道德义务表现出符合自我主观规范的行为(Schwartz,1977)。因此,激活个人内在规范的途径是成为规范激活理论支持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和行为责任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激活源,当个体认为自身行为能够起到作用,便可能产生一种行为责任感,激活个人内在规范,表现出符合规范的行为(De Groot& Steg,2009)。另外,Harland等人进一步丰富了激活内在规范的源头,如需求意识、自我效能感以及能力等,结果发现额外的激活源能够提高内在规范对行为意图和表现的解释力(Harland,Staats,& Wilke,2007)。Stern在规范激活理论基础上提出价值观—信念—规范理论 (Value-Belief-Norm Theory,VBN),该理论本质上是提出一个新的变量——生态世界观,它由生态导向、利他导向和自我导向的价值观共同形成(Snelgar,2006),并且作为规范激活理论模型的前因变量。此外,VBN理论还进一步将亲环境行为细化为公共领域的非激进环保主义、激进环保主义、私人领域的环保行为和组织层面的环保行为(Stern,2000)。

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主要共性在于主观规范,Bamberg等以将规范激活模型的关键变量作为计划行为理论的前因变量的方式整合了规范激活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元分析结果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是行为意图只能解释27%的亲环境行为表现,并且行为控制感、态度和道德规范三者与行为意图的相关大致为0.3左右,因此可认为行为意图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对合理性。二是规范激活理论的关键变量环境意识、责任归因和内疚感等能够解释58%的主观规范,一定程度验证了能够将规范激活模型视为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的前因拓展,从而整合两大理论 (Bamberg&Möser,2007)。后续研究基本沿用此思路整合两大理论,Han还强调了责任归因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非绿色选项吸引力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非绿色选项吸引力在责任归因,以及计划行为理论三大变量对行为意图的影响中均起到调节作用(Han,2015)。

根据参照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规范激活理论(De Groot & Steg,2009; Schwartz,1977)以及价值观—信念—规范理论(Stern,2000)本身的框架以及理论之间的发展过程,再结合前人沿用的整合模型 (Bamberg & Möser,2007;Han,2015),本研究归纳整理了如图1的整合模型示意图。虚线框内为各个理论的独特贡献,其中计划行为理论核心观点是行为意图由态度、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控制感共同决定;规范激活理论进一步补充了主观规范的路径,指出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引起的行为责任感是诱发个人内在规范的重要因素;价值观—信念—规范理论则是规范激活理论的拓展,独特地提出生态世界观这个概念,它由自我导向、社会导向和生态导向的价值观共同构成。

3 亲环境行为的双系统阶段

目前亲环境行为的整合模型呈现的是分析式系统主导的加工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过程中受控制的一面,个体的行为是目标导向的,受到有意识的自我调整加工过程的引导。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收集可利用的信息以求无偏差地做决策。采用眼动技术能够真实地反映被试的决策策略。研究要求个体寻找最环境友好的电视机时,结果发现只有17%的个体采用的是直接寻找能耗相关信息的注意策略,68%的个体选择穷尽信息的注意策略,这说明大多数的个体确实会采用分析式进行决策。但同时结果也显示,直接关注能源信息的策略所做出的决策表现更好(Waechter,Sütterlin,& Siegrist,2016)。决策领域中经典的双系统理论 (Kahneman,2011;Kahneman&Frederick,2002)提出两种不同的思维系统,一是基于直觉的启发式系统,二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式系统。时间上启发式系统先于分析式系统,启发式系统能够精确而快速地处理熟悉情景下的问题,甚至无需分析系统的参与。而面临有一定难度的新问题时,启发式系统按照经验给予解决方案,而分析系统起监督和纠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目前亲环境行为领域中尚未重视启发式系统的作用,只有比较少数的研究考虑到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一般不采用Kahneman等双系统理论的说法,而是采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或者启发—系统模型(Heuristic-System Model)来解释信息加工方式的作用,其本质依然是双系统理论的思路。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研究者发现相比于单靠文字信息或者图像信息,采用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环保信息时,个体对信息内容的加工更精细化,更有利于相关环境知识的传播(Lazard & Atkinson,2015)。

尽管早期的双系统理论均默认分析式信息加工方式更优,所发现的一些信念偏差效应,如基线忽略(Pennycook,Trippas,Handley,& Thompson,2014)、琳达问题(Aczel,Szollosi,& Bago,2015;Tversky& Kahneman,1983)、认知反应测试(Frederick,2005;Toplak,West,& Stanovich,2011;Travers,Rolison,& Feeney,2016)等,均体现的是启发式加工导致的违背理性分析的偏差结果。但是近来的研究也显示,启发式信息加工和分析式信息加工的优劣之分仍存在争议,探讨亲环境行为依然不能忽视启发式信息加工的作用。个体总是在有限的时间和信息中,甚至认知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做决策,认知限制和约束条件下的优化是有限理性理论的主流解释(Gigerenzer& Selten,2002)。而且启发式信息加工方式的决策效用并不一定是次要的,它能够协助个体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Gigerenzer&Gaissmaier,2011)。当启发式所揭示的偏差是系统的而不是随机的时,快速的经济的启发式能够帮助个体直觉地做出与基于理性的分析式一致的甚至更优的决策,而该效应分别在体育运动的赛果预测,股票投资以及犯罪等不同领域中成功地重复验证(Goldstein& Gigerenzer,2009)。面对其他研究者对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力度过低的质疑 (Bamberg&Möser,2007; Kor & Mullan,2011),Ajzen 也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修正,指出该理论不应该被误读为一种完全理性驱使的理论,个体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回顾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后再无偏差地做决策,也没有假设行为、规范和信念是理性和非偏差的,计划行为理论的三大变量不一定正确地反映了现实(Ajzen,2011)。

因此,后续研究者有必要关注启发式信息加工对亲环境行为的重要作用,下文将简单地介绍启发式的形成,以及常见的启发式信息加工影响机制。

3.1 启发式信息加工的形成

既然启发式难以避免地参与到个体亲环境决策中,就有需要探讨启发式的形成和限制。从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启发式可以视为个体为了应对某种情景发展起来的快速对策。个体应对未知情景的成功经验将参与到下一次类似情景的决策中,久而久之形成特定的心理启发式,而分析式则是针对该特定情景相关的信息进行决策。Gualtieri和Denison使用基线忽略范式体现启发式系统和分析式系统的冲突,4岁以上的儿童能够分别单独使用概率信息,然而只有达到5岁,儿童才能比较稳定地使用信念信息进行决策。该发现表明,儿童在更早期就能够基于理性的概率信息进行决策,而相对较晚才会受到启发式带来的信念信息的影响。并且该研究还发现,6岁儿童的表现与成人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启发式的稳定作用早在童年期6岁就能够发展起来(Gualtieri& Denison,2018)。

因此,亲环境启发式也应当与个体童年早期与大自然环境相关经验的发展联系起来。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关注到,当个体感知到人类生存与大自然环境和地球上其它物种的生存息息相关时,会产生自然环境担忧,能够促进其表现出亲环境行为。但大多研究测量的是与大自然的关系 (Nisbet,Zelenski,& Murphy,2009)、环境承诺(Davis,Le,& Coy,2011)等与大自然亲密感(Mayer & Frantz,2004)相似的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归纳和区分(Tam,2013)。本质上这些概念反映的都是个体对大自然的主观态度(Barbaro & Pickett,2016;Nisbet et al.,2009),而不是实际的与大自然接触的经验。而亲环境启发式侧重于个体早期与大自然或者人造环境接触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观察学习或者应对这些情景的经验是形成亲环境启发式的基础。个体早期生活中与大自然的真实互动 (Crawford,Holder,&O'Connor,2017)或者刻意营造的活动(连续五天每天记录下三件跟大自然相关的积极事件)(Richardson& Sheffield,2017),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Matthies,Selge,& Klockner,2012),都能够提高个体感知到的与大自然的亲密感,强化亲环境相关概念的通达度。

3.2 金钱与环境框架

框架效应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相比于决策以收益框架呈现的情况,当决策以损失框架呈现时个体表现得更冒险(Breiter,Aharon,Kahneman,Dale,& Shizgal,2001;Tvershky& Kahneman,1981)。研究者以启发式机制对此效应进行解释,分析式系统不能解释该现象。若个体采用分析式系统,经过逻辑分析,决策结果不应该受到信息框架的影响。迁移信息加工框架至亲环境领域,以选购节能电器这种亲环境行为为例,使用节能产品一方面能够节省使用电能的费用,另一方面能达到节省地球能源总体消耗这种环境友好的效果。按照分析式系统收集所有相关信息后无偏差进行决策的理性加工过程,无论商品是否强调省钱还是环保,个体的决策都应该更少地受到影响。若金钱框架和亲环境框架产生影响,体现的更多是启发式系统的作用。金钱框架会使得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概念通达度提高,亲环境框架激活的是考虑全人类和其它物种利益的信息。

研究者探讨采用金钱框架和亲环境框架展示关于节约能源的信息对节能意愿本身和对其它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金钱框架和亲环境框架都能够有效地促进节能方面的亲环境行为,但是只有在亲环境框架下,个体才会将节能相关的亲环境意图扩散到其它的亲环境行为中(Steinhorst,Klöckner,& Matthies,2015)。纵向研究中也重复验证了上述的研究结论:无论是金钱框架还是亲环境框架都能够提高个体亲环境的意图。并且该研究发现,相比于金钱框架,亲环境框架能够提高亲环境内部动机,从而在没有持续的金钱鼓励情况下提高个体长期的亲环境行为(Steinhorst& Kloeckner,2018)。一般而言,从信息框架的效用广度上和时效上,亲环境框架都优于金钱框架。但也有研究发现,对于未来结果感知水平较低的个体而言,相比于亲环境框架,强调短期的金钱框架能够诱发更积极的态度和更高的结果效用(Xu,Arpan,& Chen,2015)。

3.3 情绪框架

根据决策双系统的观点,启发式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直觉,并行加工且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容易受到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相比于认知,更强调情绪因素的作用(孙彦,李纾,& 殷晓莉,2007)。情绪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启发式系统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目前亲环境研究领域已经体现出了对情绪因素作用的重视,情绪因素以各种变量形式(独立自变量、中介变量)、各种分类形式(某种特定情绪、复合情绪以及积极消极情绪二分法)参与到亲环境行为模型中,并且成为与认知因素独立且平行的重要组成部分(A-jzen,2011; Carrus,Passafaro,& Bonnes,2008;王建明 & 吴龙昌,2015)。

但是大多研究的做法是设置不同的环境情境,并测量被试体验到的各种情绪,通过建模考察情绪因素的作用。面对人为造成的环境威胁,个体将体验到羞愧和内疚等负性情绪,亲环境行为的意图增强(Rees,Klug,& Bamberg,2015),这可能是负性情绪下个体体验到更多的行为责任感导致的。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框架都能够促进亲环境行为。Antonetti等人设置了自主决定或者被动决定造成积极或者消极后果的事件等不同的四种事件,并测量个体的情绪体验。结果发现,个体会因为行为表现是否与个人内在规范一致而体验到自豪或者愧疚的情绪,并且会积极地促进个体的可持续消费行为(Antonetti&Maklan,2014)。 类似的,诱发更复杂的情绪,如敬畏,也能够重复出情绪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Yang,Hu,Jing,& Nguyen,2018)。然而,这种情景设置诱发情绪的方式操纵性不强,研究者不能控制个体实际体验到的情绪,并且诱发出的情绪很可能是混合的而不是唯一的,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亲环境行为的范式,诱发更纯粹的情绪探讨启发式系统下的亲环境行为。

4 评析与展望

4.1 启发式系统与亲环境行为测量方式

要探讨启发式系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就需要完善亲环境行为的测量方式。启发式系统的经典操作为时间压力和认知负载 (Carlson,Aknin,&Liotti,2016; Greene,Morelli,Lowenberg,Nystrom,& Cohen,2008; Tinghög et al.,2016),而目前亲环境行为的测量大多以问卷测量为主,无法很好地与诱发启发式系统的操作结合。由于亲环境行为能够归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范畴,亲社会行为采用的博弈范式应当能够迁移到亲环境行为领域中,已有少量研究尝试了这种做法。Lohse等人设置关于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个彩票抽奖活动,被试有权力选择彩票上的奖品。备选奖品为以被试的名义购买减少1吨碳排放的权限,或者是某个金额的现金奖赏,(Lohse,Goeschl,& Diederich,2016)。 也有研究者采用独裁者游戏范式考察被试愿意付出多少金额去改善环境问题(Lbanez,Moureau,& Roussel,2014)。

相比于其它的博弈游戏,公共物品博弈范式对亲环境方面的研究更具优势。此范式需要多名被试共同完成,博弈过程中个体能获知他人的行为表现,最终决策结果由多人共同承担。因此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关键因素如行为责任、结果预期和主观规范等,都能够在公共物品博弈中得到体现。经典的公共物品博弈规定,公共区域的金额会无条件倍数增长,再平均分配到各个被试手中。为了契合亲环境领域研究,人们可将规则修改为:规定满足某个定额的亲环境行为目标,若不满足则将接受惩罚,惩罚将平均分配到各个被试中。未来研究可以通过采用信任博弈范式结合时间压力或认知负载等操作来进一步探讨启发式系统下亲环境行为。

4.2 分析式系统和启发式系统助推亲环境行为的优劣比较

亲环境行为领域中研究者基本达成了模型需要“情理合一”的共识,有部分研究者针对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大小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第一种研究思路是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同时将认知和情绪因素纳入到亲环境行为模型中进行比较,有些研究仅通过认知和情绪因素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就下定论(Meneses,2010),抑或是将信度低于0.4的认知因素自编问卷采集到的数据纳入模型中,导致认知因素解释力被严重低估(Kanchanapibul,Lacka,Wang,& Chan,2014)。目前采用问卷测量的方式探讨该问题的效果不太如意。第二种研究思路则是从决策双系统的角度入手,通过时间压力或者认知负载诱发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借鉴Rand等通过反应时长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关系,揭示亲社会行为背后加工机制的思路(Rand,Greene,& Nowak,2012)。研究发现,反应时越长,相比于获得金钱的自利选项,个体越倾向于做出亲环境的选择。该结果支持了采用分析式系统更有利于个体表现出亲环境行为的结论 (Lohse et al.,2016)。也有研究发现,不同加工方式的优劣性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不同社会情景下相应的信息加工方式助推亲环境行为的效果不同。就像选购节能商品既能够直接节约个体的金钱付出又能够节约能源损耗,在有迫切需求的启发式信息加工模式下,个体更关注的是节能信息本身,而在有规划购物的分析式信息加工模式下,个体更关注的是节省费用(Arquit Niederberger & Champniss,2017)。

目前不同信息加工模式对助推亲环境行为的作用大小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讨论。未来的研究可考虑使用双反应范式,要求被试在面对同一决策问题时,先立刻进行反应,再有第二次机会不限时地进行决策,借助两次决策之间正确率的差异体现启发式系统跟分析式系统的优劣之分 (Bago,& De Neys,2017)。亦可考虑不同复杂程度的亲环境问题中启发式系统和分析式系统的优劣,以及在面对选择房子这种复杂的决策情景中两种系统的优劣。有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在时间压力下做出的决策比不限时的条件下做出的决策更优 (Dijksterhuis,2004;Dijksterhuis,Bos,Nordgren,& van Baaren,2006)。目前操纵信息加工方式探讨的亲环境行为大多是个体日常行为表现这种相对简单的决策情景,未来的研究应当考虑拓展到组织层面的相对复杂的亲环境行为决策中,期待发现更多体现启发式系统优势的证据。

猜你喜欢

信息加工框架决策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面向煤化工产业的专利信息加工与应用
让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焕彩生辉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