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设计
2019-04-19张晓彤
张晓彤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厚的语言积累、较高的语文能力、高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审美鉴赏能力、良好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浓烈的学习情感(学习情商)、较高的人文素养等。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生课堂实践活动”时,尽量兼顾以上素养,这样的活动设计才是朝向终极目标的有效设计。
一、活动的设计要重视“基础的语文知识”
现如今的语文课堂,好高骛远的居多,务实朴素的太少,大家的活动设计似乎都偏爱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情感的感悟等,而忽略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词性、短语及结构、句式、句子成分、语病)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常见的文体知识(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议论文的要素、论证的方法、议论文的结构等)、基本阅读和写作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二、活动的设计要关注“丰厚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如字词、成语、名言、俗语、谚语、熟语、古诗词名句、典故、名人故事,等等,这要求老师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不断积累,这一点,在余映潮老师身上,我更是深有体会。余映潮老师的课堂特别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像《珍珠鸟》这样的小散文,余老师会找出一大批美字雅词,并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有单字,有双字,有四字词语还有叠词,当这些字词分类规整好之后,学生们在读写之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毫不乏味,意趣盎然。
我的课堂中,也尝试让学生积累语言,慢慢摸索了更多的设计思路。我发现死记硬背这些东西,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如果我们能够设计适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积累语言材料,效果可能就会好得多。比如,我们可以设计限时写字、抢记抢背、积累竞赛、课外阅读擂台赛、名人故事讲坛等形式来组织和实施这方面的活动。我们还可以考虑在语文课堂的某个环节中安排语言积累方面的活动,如课前摘抄积累成语名言等。
三、活动的设计要指向“综合的语文能力”
一般认为: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浏览、默读、朗读、自由阅读、集体朗读等朗读设计必须具备;仿寫、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动笔的设计也要兼顾。此外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议、评、赏等方面的能力。
这么多能力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活动中呢?我认为教师的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和高阶思维。比如,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为初三学生读完文章就可以初步把握“百合”执着、坚强的形象,于是有老师这样设计语文活动:请你谈谈百合的形象,并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百合一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必然有局限性,而且大部分孩子会说到生活中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多么高尚,多么值得自己去学习。虽然课堂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精彩的发言也可以博得阵阵掌声,但是这样的活动设计放在思品课上是不是更合适呢?这样的活动设计就不能指向“综合语文能力”。
而又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百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假如你有这样一束百合,你会送给谁,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活动就能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真正走进百合,理解百合精神。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思维和表达的综合能力。
当然也可以有第三种设计:请大家以“我愿做这样一株百合……”为开头,用散文化的语言来表达你对百合的情谊。这样的活动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对百合形象的理解,又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将百合的精神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课堂有了更多的语文元素,真正体现了“综合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当我们用巧妙的语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受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走进文本,提升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