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宝卷对外传播研究

2019-04-19李亚棋管瑞庭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李亚棋 管瑞庭

内容摘要:在考察了河西宝卷的文本与表演两种形式在国内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河西宝卷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河西宝卷国内外传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河西宝卷 国内传播 国外传播

随着河西地方学者与文化单位研究人员大量搜集、整理河西地区的宝卷卷本,推动了河西宝卷的国内外研究与传播。2006年河西宝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掀起了河西宝卷研究热潮。大量的河西宝卷出版发行,为河西宝卷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基础。

宝卷的传播方式分为文字传播和口头传播。文字传播是用文字将宝卷内容记录下来,相互传抄、借阅、馈赠、保存,分为刻板印刷和手抄。口头传播是宝卷传播的主要形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习俗和民间说唱文化艺术,也是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俗称念卷、宣卷或唱卷,就是通过说唱形式来表达宝卷的内容[1]。所以,河西宝卷有两种传播形式既文本传播与表演传播。

一.国内传播

国内从事河西宝卷传播的主要是甘肃或河西高校的教师与河西各地文化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传播的维度主要围绕文本与表演两个方面展开。

1.文本传播

就中国宝卷而言,河西宝卷是出版发行较多的地方宝卷。在甘肃高校教师、河西宝卷爱好者与河西地区文化单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出版了大量搜集的或保存下来的河西宝卷卷目,为河西宝卷的文本或文字传播奠定了基础。

已出版发行的河西宝卷有:段平《河西宝卷选》(1988)、《酒泉宝卷》上、中、下三编(1991)、段平《河西宝卷选》(1992)与《河西宝卷续选》(1995),方步和《河西宝卷校注研究》(1992)、何登焕《永昌宝卷》(2003)、程耀禄、韩起祥《临泽宝卷》(2006)、张旭《山丹宝卷》(2007)、徐永成《金张掖民间宝卷》(2007)、李中锋、王学斌《民乐宝卷》(2009)、《甘州宝卷》(2009)、王学斌《河西宝卷集萃》(2010)、酒泉市肃州区文化馆编的《酒泉宝卷》一、二、三、四、五辑(2012)、赵旭峰《凉州宝卷》(2014)[2]。

除了《甘州宝卷》在香港的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外,其它的河西宝卷主要在甘肃或河西地区的出版社出版,而且发行量非常少,有些甚至已绝版,不再发行,普通读者很难在市场上的书店买到。有限出版的河西宝卷主要收藏在地方文化部门、高校与国家图书馆,普通读者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河西宝卷已出版的文本主要在研究河西宝卷的学者中传播,这些学者主要用来进行相关研究,所以河西宝卷的国内文本传播并没有面对广大普通读者,没有在读者群体中普及开。

2.表演传播

根据实地调查与访谈,河西各地的文化馆非常重视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播,各地文化部门投入大量研究人员与专项资金扶持,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河西各地文化馆定期组织念卷活动。河西各地文化馆定期或在重要的传统节假日,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邀请各地宝卷传承人进行现场念卷表演活动。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河西群众来说,这是亲身体验、感受河西宝卷的绝佳机会。通过观看河西宝卷的现场表演,河西群众可以真实地领略到河西宝卷的艺术魅力。河西宝卷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可以让群众体会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宝卷文化。

以念卷的形式传播河西宝卷,最契合河西宝卷的特性,符合河西宝卷的传播规律,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地文化馆对念卷活动的宣传不到位,只能吸引小部分的群众前去听卷。听卷的群众数量较少,很多的群众根本没有听闻举行念卷活动的消息。所以,河西各地文化部门除了着重组织念卷活动,还应重视对念卷活动的大力宣传,吸引较多的群众参加,才能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随着传媒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传媒与互联网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及时有效地宣传念卷活动,使更多的群众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河西宝卷。

河西各地文化馆定期组织宝卷传承人与爱好者相互交流。河西各地宝卷的主要传承人有:甘肃省酒泉市营尔村的乔玉安、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花寨村的代兴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李作柄。除此之外,河西各地还有很多的宝卷爱好者,比如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乌江村的馆作忠与杨作善、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的张兆贵等。根据笔者的调查,河西各地文化馆定期组织宝卷传承人、传承人的徒弟与宝卷爱好者进行交流与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相互切磋念卷技艺,彼此分享各自收藏与手抄的河西宝卷,促进河西宝卷的表演与文本传播。河西各地文化馆不但组织当地的宝卷传承人进行交流,而且还组织本地念卷先生到外地参加国内其它地方的念卷与唱卷比赛,与国内其它地方的念卷先生进行表演技藝交流。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念卷先生自身的表演水平,还可以有效地对外传播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传承人在民间的表演传播。随着河西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娱乐方式的涌现,河西宝卷的表演形式出现日渐衰微的趋势。尽管河西宝卷的表演越来越少,甚至逐渐消失,河西宝卷的表演还是活跃在河西群众中间。在河西地区的一些农村,人们闲暇时间或在传统节日还会请念卷先生进行宝卷的念唱表演,念卷、听卷已成为河西民众传统的娱乐消遣方式。在河西地区的城镇,一些商铺开业也有请念卷先生进行宝卷表演的习俗,祈求保平安,保佑生意兴隆。宝卷的表演还可以吸引群众驻足观看,以招揽顾客。

二.国外传播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河西宝卷在国外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翻译,而且主要集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3]。参照传播学的“5W”传播模式,以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与译介效果五个方面考察河西宝卷在国外的传播。

1.译介主体

目前,没有国内学者或翻译家进行河西宝卷的翻译工作。从事河西宝卷译介工作的主要是国外研究宝卷的汉学家,如美国汉学家伊维德(Wilt Lukas Idema)。国外的汉学家出于教学的需求与研究的兴趣,挑选他们喜欢的且易于语际转换的河西宝卷进行译介。国外汉学家在国外大学教授与中国民间文学相关的课程,由于缺少合适的教材,他们开始自己动手编纂与翻译教材。同时,他们在研究宝卷过程中,感受到了河西宝卷的独特魅力,开始着手翻译,把河西宝卷介绍给国外民众。

2.译介内容

河西宝卷内容丰富,蕴含了河西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为了体现河西的地方文化,河西宝卷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出于研究的专业视角,国外的汉学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宝卷卷本进行译介,译介内容几乎涵盖了河西宝卷的宗教宝卷与民间宝卷。总体而言,译介内容能够代表河西宝卷的整体风貌。但是,由于国外汉学家受到语言与文化的限制,他们仅挑选了语言与文化差异小的内容进行翻译,舍弃了代表河西浓郁地方文化的宝卷,删减了方言俗语的译介。

3.译介途径

河西宝卷在国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出版译著,出版译著的出版社主要为国外知名的大学出版社,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夏威夷大学出版社等。在知名的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著,说明译著的质量无可厚非,有助于译著在国外学术界树立威望。众所周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读物面对的读者群更多的是专业研究人员,很难在普通读者群体中普及。显然,河西宝卷在国外的传播形式单调,途径单一。

4.译介受众

从国外汉学家翻译的河西宝卷著作来看,他们的译著既适合专业读者又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所以河西宝卷的译介受众不但包括专业读者,而且也包括普通读者。河西宝卷的译著在国外面对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然而,由于受到译介途径的限制,河西宝卷在国外出版发行之后,译介受众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只有国外研究中国文学或宝卷的汉学家、学习中国文学的学生、国外评论者与译界同行,才会关注这些译著。在图书市场上,普通读者很难看到、很难购买到这些译著,导致河西宝卷译介受众群少的后果。

5.译介效果

作为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传播效果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翻译传播活动的检验和总结[4]。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这四个要素决定最后的译介效果。尽管作为译介主体的国外汉学家具有较强的外语语言能力,他们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理解还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文的翻译质量。国外汉学家选取的译介内容基本代表河西宝卷的整体风格,但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河西特色文化。大学出版社主要面对的是学术圈的读者群,这样的译介途径势必限制河西宝卷在国外的受众群体。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河西宝卷主要在国外的专业读者中传播,几乎没有普通读者接触到河西宝卷的英译本。由此可以判断,河西宝卷在国外的传播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三.有效传播方法

鉴于河西宝卷在国内外传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改善河西宝卷的文本与表演形式在国内外的传播。

1.文本传播

河西宝卷在国内外出版的问题基本都是依赖大学出版社,发行量少,普通读者很难在图书市场上买到,故应拓展出版途径。可以考虑在商业出版社出版,因商业出版社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宣传力度较大,面对的读者群较多,而且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常都可以在全国各地图书市场上买到,这样就可以扩大河西宝卷的文本传播范围。

河西宝卷在国内外的文本传播基本都借助出版著作或译著的单一传播形式,河西宝卷内容丰富多样,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文本形式传达丰富的宝卷内容,比如出版连环画、画册等,将河西宝卷中包含的内容以及故事用连环画、画册的模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它更具有吸引力,吸引人们去关注它了解它[5],同时也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河西宝卷的内容,提升河西宝卷的文本传播效果。

2.表演传播

目前,从事河西宝卷念唱活动的宝卷传承人或爱好者,基本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他们的精力和体力已不能保证进行大量大规模的宝卷表演活动。除了现场表演以外,可以把他们的念卷活动拍摄下来,不但可以在国内外电视、网络上播放,而且也可以作为新一代传承人培养的教育资源。念卷表演的电子形式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表演形式的电子媒介传播效果远远大于现场表演传播。

河西宝卷的表演传播不应仅限于念卷先生的表演,根據河西宝卷的内容,对它进行改编,可以把它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多样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影视作品对原作的先导和推介作用十分明显[6]。国内很多受欢迎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而且在国外展演也同样收到极大的认可,电影在国内外的成功带动了国内外受众对文学作品的关注。河西宝卷本身就具有灵活的表现形式,所以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表现河西宝卷的艺术魅力,吸引尽可能多的潜在受众,实现河西宝卷的广泛传播。

3.国内外传播交流

目前,河西宝卷的国内外传播是分离的,没有进行相互沟通、融合与交流。国内外相关部门或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河西宝卷的国内外传播。比如,河西各地的文化馆可以邀请国外的汉学家进行学术讲座,观看念卷表演,不仅可以让河西各地关注河西宝卷的学者了解河西宝卷的国际研究动态,也可以让国外汉学家有机会亲身体验河西宝卷的表演。河西各地文化馆都藏有丰富的宝卷卷本,它们还可以为海外汉学家提供他们研究需要的资料,完善他们的研究成果,带动河西宝卷在国外学术界的传播。河西各地文化馆还可以与国外汉学家合作,共同申报国家项目,进一步促进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播。

河西各地文化馆也可考虑与国外出版社、宣传媒体合作,联手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在国内外主流出版社或媒体上进行宣传。比如,国内河西宝卷研究者可以与国外汉学家合作翻译,最大程度保证翻译质量,然后由国外汉学家联系国外主流出版社出版。国内外也可以邀请国内外演员共同参与改编自河西宝卷的电影,拍摄成功后,在国内外各大影院播放或参加国内外影展。国内外合作沟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快河西宝卷在国内外的传播。

四.结语

河西宝卷尽管还活跃在河西地区,但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河西宝卷的对外传播可以促进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承。目前,河西宝卷在国内外的传播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河西宝卷的对外传播,为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进林,唐国增.甘州宝卷[M].香港:中国书画出版社,2009:1-17.

[2]李亚棋.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之路——河西宝卷的对外译介[J]语言与翻译,2018(2):41-46.

[3]卢彩虹.传播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89.

[4]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今日中国》的英译为个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1-191.

[5]郭文翠.河西宝卷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1-44.

[6]高瑞.《解密》在英美国家的译介研究[D].安徽大学,2016:1-56.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河西宝卷对外译介模式研究”(17YJC740044)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李亚棋,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河西文化对外译介;管瑞庭,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河西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