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的作文是自己写的吗

2019-04-19陆坚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牧童教者小孩

陆坚

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不久,我接到了班上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家长问我:“老师,孩子的作文是自己写的吗?怎么班上不少学生的作文都差不多啊?”我告诉家长,这一篇习作,是孩子们在我的统一指导下,按步骤一步一步完成的。因此,孩子习作的相似程度比较高。于是家长回了一个字:“哦!”

隔天,办公室同事翻看我班学生习作本,随手拿起一本,惊讶地说:“你班孩子刚刚学习写作,怎么写得这么好?”再翻看几本后,他默默地将习作本放下了。

那位家长的“哦”和这位同事默默地将孩子的习作本放下,这两种行为,都表达同一个看法:教者指导得过多,这样的作文还是孩子自己写的吗?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习作相似程度高,这样的作文还有什么价值呢?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和家长绝不在少数!

课改以来,我们有时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课上我们不敢多讲,因为担心:讲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体现?我们不敢带着学生进行各项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因为一谈到训练,大家的反应就是机械重复!于是,我们的习作课,往往交给孩子一个话题,然后让孩子说一说,接着就是大家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去写,写通顺,写具体。怎么写具体,写通顺呢?不讲明白,不带着学生去练,学生怎么能做到呢?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在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啊!

游泳教练在指导孩子学游泳时,常常边示范边带着孩子游;钢琴教师在指导孩子学钢琴时,常常边弹奏边带着孩子练习;书法老师在教练字时,有时甚至握着孩子的手,让孩子在练习中体会运笔方法……

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的方式应该是相通的,我们小学起步阶段习作教学也应该是这样。老师就应当扎扎实实地带着孩子去练习一个个习作训练点,提高习作基本技能,先“入格”,将来才能“出格”。

三年级上学期开学后不久,学完古诗《所见》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牧童捕蝉”为题写一写这个小故事。下面笔者就以这一课的习作教学为例,谈谈小学习作教学起步阶段技能训练。

一、入情入境,巧拟开头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读了《所见》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有没有出现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有没有看到他在捕蝉?谁来把你看到的故事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描述故事时,开头无外乎“有一天”“一天下午”“有一个牧童”……应该说这样的开头平淡无味,那么教者是不是该提醒学生: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描述故事时,开头怎样才能新颖别致,才能吸引人呢?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我想这样的要求一定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我的教学是这样的:同学们,请大家再次好好读一读这首诗,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那片树林边,告诉我,你最先是通过什么发现这位牧童的?

学生先是沉默,再读诗句后,有学生说,是先听到牧童的歌声,“歌声振林樾”,茂密的树林遮住了牧童,我们应该先听到声音,然后再看到牧童。

我又问,你觉得牧童唱的是什么歌?

学生回答,《草》《江南》……

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个小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在林中穿行,悦耳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的开头,无疑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相信孩子们学会了这样的开头方式,今后在适合的语境下,一定能够迁移运用。

二、合作表演,动作分解

牧童捕蝉,他会怎么捕呢?这是这篇习作的重点部分,能否写具体、写清楚、写生动,关系到整篇习作的成败。而这恰恰也是学生习作的难点,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孩子很难将其描述清楚。这里,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摹出牧童的动作成了一個新的训练点。

师:同学们,你们捉过蝉吗?如果没有,那么捉过蟋蟀等小昆虫吗?想一想,你就是这个牧童,你要捉住蝉,会怎么做?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要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悄悄地接近蝉;有的说要猛地一扑;有的说在扑之前要屏住呼吸,这样才能做到迅速、准确;有的说扑之前还要张开双手,眼睛要紧紧地盯着蝉……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样,我们来演一演好吗?我来扮演蝉,找一个同学扮演牧童。

于是,师生配合,上演一出精彩的牧童捕蝉记。在表演的过程中,教者有意识地暂停,指导表演者合理地使用动作,指导其他学生细致地观察“牧童”“蝉”的表现。这一环节将捕蝉分解为一系列的动作,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捕蝉的经过。表演完,再指名描述过程,有效地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提高了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有学生这样描写这个片段:

小孩看见了蝉,马上把嘴闭了起来。他轻轻地从牛背上跳下来,悄悄地向前走。蝉好像感觉到小孩要捉它,也停止了鸣叫。小孩来到了蝉的跟前,他屏住呼吸,两眼紧盯着蝉,然后缓缓地张开双臂,一点儿一点儿地向蝉靠近。近了,近了,更近了,他猛地一扑……

三、大胆想象,增加波折

师:同学们,你们说牧童捉住蝉了吗?

有孩子说捉住了,有孩子说没有捉住,双方展开了激烈地争论。教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哪一方,只是提醒学生思考:你觉得哪种结果更有意思?是的,有意思!学生习作就是要有意思!

经过比较,师生达成共识:没有一下子捉住更有意思。一是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一下子捉住不好玩;二是太容易捉住不能表现牧童的本领,牧童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回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四人为什么不腾云驾雾一下子飞到西天取得真经?情节曲折才能吸引人。这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叙述故事时,写人物遇到困难,然后再克服困难,这样才精彩。

有学生这里这样写:

“啪”,小孩重重地扑在了树上,他扑了个空。原来,在他的手即将碰到蝉的时候,那只蝉翅膀一扇,从小孩两只手中间的空隙钻了出去,飞到了另一棵树上。

四、揣摩内心,横生趣味

习作好玩是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一个应然的追求,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倾情投入到习作中去。因此,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带着学生去找有趣的习作点。

师:蝉和老黄牛在这个故事里也是两个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会说话,但是,你们能进入它们的内心世界,说说它们的心声吗?

思考:1.在牧童捕蝉前,蝉在树上大声叫唤,是在“说什么”?2.蝉从牧童手上逃脱,它又在大叫,这时在“说什么”?3.最后,蝉被捉住,它再次大叫,又在说什么?

在教者的启发下,学生做了精彩的描述:

1.蝉吸着树的营养,开心地大叫:“树汁真好喝啊!喝得我的肚皮都要爆炸了。”

2.“捉不住我,捉不住我,”蝉得意极了,“你这个大笨蛋,想捉住我,再过五百年吧!”

3.这下蝉得意不起来了,它后悔极了:“我才是大笨蛋呢!”

这样的描写,是不是很有趣?

在这个案例中,我带着学生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很快一篇篇精彩的习作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大部分习作都达到了两页纸,语句通顺,描写具体,虽然整个习作思路大体相同,但细节之处因为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你能说,孩子的习作不是自己写的吗?这一刻,看着自己的习作,孩子们是喜悦的,是自信的。这份喜悦、这份自信也将伴随着他们投入到下一次的习作活动中去。

猜你喜欢

牧童教者小孩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云小孩(上)
懒小孩
牧童与老牛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