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04-19何海鹏孙红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中考阅读能力

何海鹏 孙红娟

摘 要: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突出考查阅读能力。学生答题失误常常反映在阅读方面;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迫切需要教研与实践。

关键词:中考;阅读能力;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8-0019-07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的前提,是观察、分析、思考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历史阅读能力做了明确的要求:“……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河北省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文科综合历史部分》(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阅读能力考查的要求是:“考查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考试说明为准绳,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角度、转换新问法,对历史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增大。笔者分析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这一显著特征和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出路之一。

一、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彰显考查阅读能力

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选择题共计11题,类型包括:文字材料类7个、图片材料类4个(包括两幅照片、一幅地图、一组折线)。其中11~19题,每题2分,20、21题,每题3分,共24分;非选择题包括26、27、28(1)(2)题,共36分。

由以上分析可见,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从选择题到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运用,通过材料构建生动的历史情境,将考点融入其中,从新角度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形成新认识。阅读能力在阅读新材料、理解新情境、捕捉新角度、转化新问法、解决新问题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历史素养的提高和中考成绩的提升。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反映在对两种材料的阅读不到位,由此导致了不正确的选择和阐释。

(一)文字材料类

阅读题干时未提取出或未提取全材料中的标题、时空、人物、内容、标点符号(特别是破折号)、连接词、材料出处等有效信息,导致无法理解运用这些信息而做出正确判断。

这类试题在河北中考中占得比例最大,选择题设问往往提示“由材料可知”“以上材料说明”“作者旨在说明”“可见”;非选择题设问往往提示“根据材料……指出”“根据材料……概括归纳”“材料表明……”。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静心地把试题题干中的材料读完、读全,找出材料中标题、时空、人物、内容、标点符号(特别是破折号)、连接词、材料出处等信息,去伪存真。有时甚至需要简化材料、划分层次。结合题干的要求,综合这些信息,完整准确地把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

【11题】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源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洋夷”是指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该题通过阅读,提炼出“光绪二十七年”和“金四百五十兆”这两个具体的时间和数字条件,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确定光绪二十七年指:1875+27-1=1901年;“金四百五十兆” 也就是4.5亿(在中国古代,数字单位为“兆”,万亿为兆)。由这两个条件确定是1901年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故 “洋夷”指八国联军。

【12题】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该题通过阅读找出题干中的1898年、变革前、康有为、梁启超等时间和人物信息,确定此题是对戌戌变法相关内容的考查。解题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了解只囿于表面,……认识,也只是局限于……见闻。”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故选C。

【14题】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运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揮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人心的向背 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

该题需要考生读出史料中包含的信息:“蒋介石将……,结果令……被消灭或被俘”, “……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损失。”从中认识到:作者认为是蒋介石的指挥不当导致了其战略损失和部队被消灭,进而再由蒋介石这个具体人物抽象到决策者这类人物,由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抽象到战争这类历史现象,由此得出正确答案选C。

【16题】哥伦布在他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大量的金子可以使国王在三年之内准备和实现收复圣地的事业。这样,我向国王陛下表示,我希望看到能把我这次航行的收入,用于收复耶路撒冷。”可见,哥伦布此次航行的直接目的是

A.寻求大量黄金 B.“发现”美洲新大陆

C.完成环球航行 D.收复耶路撒冷

本题考查对哥伦布远洋航行目的的认识和对材料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读出材料中的“金子可以……准备和实现收复圣地的事业,我希望……。”抓住“金子”这一关键信息,说明他航行的直接目的是寻求黄金,而帮助国王收复耶路撒冷是间接目的。故选A。

【19题】下列科技成就在彭树智《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一书中,应重点阐释的是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C.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

D.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该题抓住“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等关键信息,判定出此题考查的是发生在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发生在1785年,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成果;B.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发现在1831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C.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是1885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只能选择D,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21题】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萨默斯说,很可能在一百多年以后,当人们书写20世纪后期这段历史时,最有意义的事件就是□□所发生的革命性的变革,到了下一代唯一有机会在经济总量的绝对规模上超过美国的国家就是□□。“□□”应是

A.中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本题解题关键是通过阅读,抓住显性时间条件“20世纪后期”、对应的历史活动是“革命性的变革”,隐性时间条件“下一代”、 与之对应的现象是“在经济总量的绝对规模上超过美国”,联系所学,中国1978年后实行了改革开放,21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高速发展状态,是唯一有机会在经济总量的绝对规模上超过美国的国家。故选A。

【26题】第(1)问: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解答的关键在于通过阅读材料一“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即可得出答案: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是苏联模式。

【27题】第(1)问也是这种特点,不再赘述。

很多学生阅读题干时未抓住或未理解限定词的含义,因此不能联系有效知识科学作答。这类试题由于角度新、跨度大、设问巧,超越现有思维框架,属于考试失分的重灾区。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求解、理解透彻;同时注意探究知识条目之间、主题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表格、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等形式归纳整理,提高提炼、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要通过典型试题演练,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26题】第(3)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苏联国防现代化”“当今俄罗斯”是题干中重要的限定词,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捕捉到,仓促地根据自己机械记忆,回答了“苏联模式对当时苏联的重大影响。”

这道题解答的关键是通过阅读题干,捕捉限定词,联想到“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时苏联的影响、对不同时期苏联的影响、对解体后苏联(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这样就在前苏联国防现代化和当前俄罗斯之间搭建起桥梁,从而得出结论:苏联国防现代化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或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以此类推,还可以思考“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国防建设对当今中国(世界)产生什么影响”“日本的……对……时期的日本(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美国、欧洲等皆可如此思考。

【27题】第(2)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世界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后一问的“其” 指的是“一战每天死亡人数急剧增多”这一现象,要求学生探究的是“一战每天死亡人数急剧增多这一特点”的成因。但在作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审题错误,答案不是每天死亡人数多的原因,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因素,比如武器装备、战争时间、战争规模等等。这说明学生还缺乏理解问题以及在具体时空下对历史现象作出解释的能力。

【28题】第(1)问,“……并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此问打破考生常规思维,由直接问事件发生的背景,巧妙地转换为“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这道题失分率很高,主要失分在于考生们把事件发生的背景,错答为创作歌曲的主观目的、或者结果、影响。此问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阅读,分析出求问项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 即当时客观存在的社会背景,再通过“……急需解决……”这一关键词,判断出要选择事件发生的背景中最主要、最直接的那一个。部分考生阅读题干时未能透彻理解求答项的含义和要求,以致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组织出明晰的答题思路而失分。

这类试题以“方式”“特征”“角色”“因素”等形式出现在往年的中考试题中,学生由于概念理解不透、概括能力欠佳、方法储备不足导致失分。解答此类试题依然要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提高提炼概括共性、特点的知识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断打磨答题技巧。

【26题】第(2)问“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发展历程”的含义,“历程”意即经历的过程,“发展历程”就需要从材料二、三中提取出1928~1940年、反法西斯战争中、1949年到70年代初三个时间段武器装备的发展情况。考生组织答案时应抓住关键词进行归纳,时间段和发展状态相对应,表述成文:

(1)1928~1940年主要是生产了步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

(2)反法西斯战争中,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

(3)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核武器。

(二)图片材料类

图片材料类试题形式多样、信息隐蔽性强,如果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不能把图片信息和基础知识有效对接、准确表达,就会导致失分。

解答这类题,一般坚持“三步走” 战略。第一步:读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二是读图片,找出其中标题、时间、空间、人物、阶段特征、图例等要素(尤其图例对图片起着补充或解释的作用,对理解图意及做出正确判断有帮助)。从设问入手,把寻找到的图片信息与教材内容准确对接;第三步:分析、整合、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成文。

【13题】如图所示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红军的战略转移

该题要求判断主题。通过阅读地图,抓住标题“福建边界歼灭军阀图”“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军、国民革命军独立团”等信息,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故选B。

【15题】下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张毕业证。图中框定的四处信息中,不具有这一时期鲜明时代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该题通过毕业证影印本创设情境,考查的是识图能力和对文革的认识。图中四处信息,A“忠于毛泽东”,B“最高指示”,D“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24日”等信息都能体现出文革时期的时代特征;而C中的学生姓名,年龄等信息,它们不能体现文革时的时代特征,故选C。

【20题】如图反映的史实

A.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对中国外交和世界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通过阅读图片的标题和内容,判断出该史实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对中国外交和世界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A.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是20世纪50年代亚非会议的影响;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1月1日。只有C.对中国外交和世界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意义。

【18题】1870~1998年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示意图

A.① B.② C.③ D.④

该题以折线图的形式呈现了1870~1998年间英、法、美、日四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考查非常细致且思维要求较高。解读折线类的图片题,需要考生比较四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走势的不同之处。解答此题最快的技巧就是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帮助判断,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抓住这一关键节点,日本的折线图就能信手拈来。故选B。

【27题】第(2)问“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

通过阅读图表中的数据,分析其变化幅度,得出特点是“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明显增多”。

【28题】第(1)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指出三首歌曲的创作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该题要求找出与歌曲直接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阅读图片中的时间、歌曲名称、歌词内容,对接课本相关基础知识,判断出【歌曲1】创作于巴黎公社时期,【歌曲2】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战争时期,【歌曲3】创作于抗美援朝时期。

三、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失分表现在答题上,根源却在课堂上和自习过程中。目前初中学生普遍年龄较小、阅读量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受中考分值等因素的影響,学校、家长和学生花在历史学科上的时间精力不足,初中历史学科处于一种夹缝的地位。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体现出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特点,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前提,如何立足学情、立足课堂、立足教材、立足长远,积淀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下面就以自己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所做的一些尝试。

1.课上保证阅读时间

一节课40分钟,要安排8~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内容除了教材正文还包括《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以及种种补充史料。材料可拆可分、每次用时可长可短。形式可学生自读、可小组共读、可全班齐读。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其第一子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由于教材介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比较全面,笔者就以“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历程”为题,请学生先自读教材4分钟,标出时间和相应发展阶段;再同桌共读教材2分钟,交流思维火花、分享自读成果;最后选取代表在全班展示,大家达成共识。学生反映:问题抓得着、教材摸得着、笔记记得了、思路清楚了。

2.问题引领阅读过程

阅读方法千万条,问题引领第一条。教师设置问题可根据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教材中知识细碎、头绪繁杂的内容,适用“提纲导读法”;时空变化明确的历史事件,适用“地图导读法”; 课本正文对重点知识提供的史料不足时,要补充史料,或挖掘教材中《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的信息,适用“史料研读法”。

(1)“提纲导读法”示例

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关于五四运动的过程,课标要求“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面对课本上60、61两页的文字、图片,笔者为孩子们提供了以下提纲,请同桌二人结合提纲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补充标题。

(2)“地图导读法”示例

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为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笔者提供了以下地图,请孩子们阅读课本24~26页,并按结合地图上字母的顺序,找出甲午中日战争先后发生的主要战役,并由此归纳战争进程的特点。

(3)“史料研读法”示例

关于《马关条约》,课标要求“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课本的支撑信息严重不足,于是笔者补充了新的地图、图片、史料,并借助这些材料请同学们思考①为什么日本要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②日本对清政府赔款的分配比例会对中日双方分别造成什么影响?③《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变化?④为什么说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具有掠夺性?在问题的引领下,同学们分析地图、探究史料,改变了过去对教材内容机械记忆的做法,对《马关条约》的危害有了具体的感知,并通过进一步探究更透彻的理解了《马关条约》的影响。

3.延读巩固阅读效果

如何把课堂的阅读成果延展到课下,强化效果、拓展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型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开放性的问题拓展思路,探究性的问题加深理解。多样的形式会激励学生重读课本、积极思考、获得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如学习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子目后,笔者给学生们留了两份不同的作业:历史基础较弱的同学制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大事年表或绘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清单,用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呈现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列强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社会习俗的变化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各层次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影响的理解。

阅读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并非全部,更不是唯一;阅读是慢功夫,这一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作为教师,宜抛弃浮躁的心理,保持踏实的心态,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收获。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中考阅读能力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