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撑思维长篙向素养更深处漫溯

2019-04-19解立云韩志辉王金刚

关键词:中考法治道德

解立云 韩志辉 王金刚

摘 要:2018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的试题,以学科知识为题材,着力检验考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该套试题坚持能力意识和品格导向,发挥了为未来学界鉴别人才的功能,实现了一次优质的师生对话。

关键词:中考;道德;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8-0011-05

2014年“核心素养”一词渐入我们的视野,到2016年中国基础教育正式迈入“核心素养”新时代。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深化。著名的课改专家余文森先生指出,考试评价如果在方向和内容上与教学不一致,教学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核心素养的形成便无从谈起。考试评价改革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保障。2018年河北中考文综道德与法治考题,贯彻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命题理念,创设真实思辨的题目情境,启发考生运用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能力,施展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向核心素养的更深处,进行自我思考与探索。

一、设置题中题——走向思维的深度化

设问的思维性和开放性是近年来河北中考文综命题紧紧把握的方向,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提升思辨、推断、想象、联想等方面的能力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而这些思维能力只能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2018年中考试题在命制时加大了设问的思维深度,通过创设有深度的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逻辑,启发学生学会深度思考。

【例1】24.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材料一: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收效明显,回应了公众诉求。下面是一组“关注斑马线治理,呵护斑马线文明”宣传图片。

法律连线

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材料二: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公众对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对目前室内无烟环境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室内无烟环境成为公众诉求。

(1)据图一及“法律连线”得到的启示,选取一个角度,提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的设想。(4分)

【赏析】本设问是一个蕴含设问的设问,答案不能从情境直接得出,需要先突破“启示”和“角度”两个问题:据图一“车让人”的相关信息得出“启示”;由启示进行思维发散,进而确定“角度”。这样的设问方式为考题增加了思考难度,考生在解题时思维要“连续转弯”:图一及“法律连线”的启示是什么,我从启示中能得出的角度有哪些,我由此件事的启示如何过渡到彼件事的设想。上述思维的难度在于理清两起事件之间的联系:图一漫画中“车让人”事件涉及执法者与公民,法律连线则从立法角度加以补充。解决“车让人”问题,应从法律的产生、落实、践行等全面思考。另外,学生还要突破“设想”一词本身具有的语义陷阱:“设想”非空想,需要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拿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来,并对效果做出预测。综上思考,国家为禁烟立法,以提供法律保障;执法机关对吸烟者严惩以维护法律尊严;公众要学法知法,自觉守法,为共谋健康生活而尽一己之力。

一道“设想”题目,融入了求同求异思维,让考生在同一情境中学会用发散思维找不同,又要在不同情境下类比相似找联系;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探索创新的思维表达,更渗透了对考生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的思考和引领。

【例2】25.话说宪法,感悟法治。

材料一: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不得与宪法的规定、宪法的原则、宪法的精神相违背,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

相关链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第四项是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第七项是审议监察法(草案)。

(1)用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安排。(3分)

【赏析】本题同样设置了连环问:考生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一,形成观点以作为解释后面内容的理论依据,还要明晰“相关链接”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议程。据材料一“一切立法活动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意在考查“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一基本知识;再由相关链接“议程中第四项和第七项的内容”联想到宪法与监察法(草案)的关系。综上: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监察法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按题目要求回归材料,得出“先审议宪法,后审议监察法。”这道“解释”类的题目,因附加条件的出现,连带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应用、转换、表达等多种学科能力。解一道题,须让思考变得更深刻,背后映射的更是学生对国家政治文明健康发展和我国法治建设成效的认同。

上述两题,学生均应用自然的文字推理,聯系道法的学科逻辑,将对题目的处理,演绎为对思维的步步推进,素养蕴于思考深处,逐步发展。

二、概括文意——引向知识的整体化

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课程整合,顺应这一趋势,引导学生树立学科大概念,学会用联系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并能够在不同学科和方法的相互交叉与整合中修炼综合能力。实现以本学科为基点,通过典型的社会生活情境,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将学科内容与社会现实想结合,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之一。2018年中考文综考题顺势而为,关注学科间以及学科与社会现实的渗透与整合,在三道问答题的最后一问,均设概括归纳类题目,引导考生运用多学科能力解决本学科问题。

【例3】24.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试题背景见例一。

(3)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解决公众诉求对社会的影响。(2分)

【例4】25.话说宪法,感悟法治。

材料一: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去为准绳,不得与宪法的规定、宪法的原则、宪法的精神相违背,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

相关链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第四项是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第七项是审议监察法(草案)。

材料二: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展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蒋伟

材料三:几年前,我进驻起日村普法。当时,村里乱象频现:基层选举被宗教势力渗透,拉票贿选、使用暴力解决纠纷时有发生。我便从宣讲宪法开始……经过努力,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现在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向辉

(4)概括上述材料及问题共同体现出的法治要求。(2分)

【赏析】这两题都要求考生先读懂材料,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谈影响,按要求形成概括。完成题目分三步:读懂材料、筛选信息、生成答案。前两步的实现基于语文学科阅读思考的技巧,如24(3),据“公众诉求”一词,从材料筛选出“关注治理,呵护文明”这一信息;25(4),据‘法治要求一词筛选出“依法立法,依法做事”。最后的答案生成须使用术语完成知识的迁移,即24(3)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25(4)为“有法必依,宪法权威”。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阅读、思考、表达是完成所有学科学习都必须经历的三个基本环节,也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必要因素。回看两题,身着道德与法治的外衣,实则指向大文科素养的积淀,阅读表达基本功在这学科大融合时代的重要意义一览无遗。

【例5】2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二:多年来,国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但社会生活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一些人把国歌设置为手机铃声:一些人把国歌当成促销活动热闹曲。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歌有了法律保障。

法律连线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

第七条 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

第八条 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广告……不得作为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等。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材料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这样一部经典歌曲却被一些人恶搞,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引起大多数观众的愤怒和斥责。

(5)据以上材料及问题,归纳当代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3分)

【赏析】本题要完成归纳,有两步骤:筛选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由每一例具体的生活事实概括特殊原理;完成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这两步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能从复杂的材料信息中去粗取精,提炼关键信息。其中,材料一展示的是经典传统的革命歌曲,材料二表达的是对国歌的法律保障,材料三挖掘的是红歌的文化内涵,其中有部分人为的破坏,对词意的曲解,考生需要对比出普遍的规律,即真理不容质疑,历史不可遗忘,美德不会消亡,法治不许践踏等。考生形成的整体认知可以一语中的,形成此认知的归纳能力,也正是道法学科对素养要求的精髓。

上述三题的共性即以学生的有效阅读为基点,挖掘材料关键信息,形成基本认知;对基本认知利用道德与法治术语进行“包装”,生成答案。由此,可以看到2018年命题已从关注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复制、反应,转变为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受这一启发,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大语文时代,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调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去解决复杂不确定的实际问题。

三、情境设置——助力成长的多元化

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和技能,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不等于素养;只有把它们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用于问题的解决,才是真正素养的体现。2018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情境创设作为激发思考的原点,使考生在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件中,剖析知识、幸福体悟、收获成长,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在核心素养的体液中汲取营养。

第1题,触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板报内容,在“学习十九大,启航新时代”的主题下,植入了“新时代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内容,引导学生要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增强公民意识。

第5题,展望现代化的中国乡村,其飞速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这得益于中国科技的进步、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这些元素中,也蕴涵了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功绩。有这些成就,国人不得不感叹伟大的党与伟大的策略,政治认同悄然而生。与此同时,更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全面小康目标尚未实现,前行路上,任重而道远,国人更应树立忧患意识。

第6~7题:在“种树植绿”的背景中,国家层面的意义是改善生态、净化空气、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关系层面,塞罕坝生态变迁让全社会看到人类积极主动、善待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渐行渐近。

第8~10题:在“传统节日——春节”的语境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人們对亲情乡情的心声、对阖家团圆的企盼;春运变化见证的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魅力”吸引“洋粉丝”,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印证了对外开放正确展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面对如此日益强大的国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22~23题,取材于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大背景,考生透过情境,置身于“壮族三月三”假日歌节的欢乐现场,体会壮族的少数民族风情、感受民族之间彼此尊重的亲密关系、完成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进而对当前民族团结局面倍加珍惜。

上述题目,以重大会议、乡村振兴、种树植绿、传统节日、民族节庆等为主题,创设板报、文化旅游、网上热议等多样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等多元情感。动态情境,如运转链条,环环相扣,问题涌动也随之点点相连,层出不穷。主题藏于情境,情感发于自然。

第2题,凡人善举在举手投足间:热心引路,送一杯水,贴张字条,都反映了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境界,传递出社会正能量,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让弘扬“友善、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掷地有声。

第3题:社会镜头下一例普通的执法案件,执法者严格执法,却被群众查证同样有违法事实;小小的法治事件背后,道出的是中国法治社会下的“平等”理念,无论是谁,合法权利平等地受保护,违法行为平等地受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该事件也反映出公民的法治观念正不断增强,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正成为时尚。

第4题:受到“人渣”“不会有好下场”的辱骂后,丁某的维权途径成为本情境中关注的焦点。若采用同样辱骂他人、以暴制暴的方式,会涉嫌违法,不可取;对方辱骂丁某,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尚不足以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程度。因此起诉对方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丁某依法维权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公平”“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以道德与法治知识解释生活事件,诠释行动,是上述考题的共点。凡人善举、执法守法、依法维权,不过是法治生活一个个细小镜头,却映射出学生对“平等”“公平”“法治”等价值理念的内化。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在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为核心的是品德素养”。身边人,周边事,固然有他们多态的生存之道,然而,道德与法治这两种规则,却不可逾越。在生命、生存、生活的维度圈,以人的行动来图画路径,图画到的社会半径,就是一道试题的温度。试题海涵了人的行为,才能目视到他们多元的成长。当情境浸润情感,就如潜风润物之雨,让知识融化在生活里,让智慧闪烁在情境处,于无声中叩鸣心弦,情之愈真,感之愈切。不同的生活情境、多元的观察角度,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案例引领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核心素养内化于学生心中。

在核心素养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今天,一纸考卷,已融入了认知、思维、情感等多种价值元素。学生成长、成熟、成才的每一步,都是师生与生命完成价值对话的过程,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以素养为先。

猜你喜欢

中考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