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德育理念

2019-04-19孟庆彪

关键词:中考德育评价

孟庆彪

摘 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命制,要体现课程的德育属性和目标要求,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对接、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融入到试题之中,使试题彰显出德育的理念,实现德育功能,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助力,为回归课程的德育属性服务。

关键词:中考;试题设计;德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8-0002-05

作为德育课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课程评价方式之一的中考试题,要坚持以“德”立题,突显德育课程试题的功能和特质。

要突显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德育功能和特质,就要求试题命制时应准确把握课程的德育属性,着眼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试卷内容与现实生活对接、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融入到贴近初中学生认知实际的生活话题之中,并通过具有德育价值的问题呈现出来,以具体可感的方式传递社会正能量,发挥试题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升华道德认知、增强道德能力的功能,使试题彰显出德育的气质。

一、坚持核心价值引领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体现、浸润到试题之中,使试题成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这既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德育课程特质的体现——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就确定了试题鲜明的价值导向,使试题洋溢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充盈着昂然正气。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考查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记忆程度,而是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设置带有价值判断的问题,体现、渗透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引导考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领悟和认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对此,设计试题时,主要是结合对国情部分内容的考查要求,通过展示国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中的新进展,来反映考生对这一价值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示例1】(2017年第30题节选)

21世纪初,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速铁路。2008年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如今,我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中国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80公里CRH380A型动车组是我国高铁的标志性产品,也是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能最好的高速列车,成为代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国际名片。中国高铁项目已遍及亚、欧、南美等大洲,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了世界高铁技术发展。

(1)据材料,概括21世纪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简析我国哪些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国高铁发展。

高铁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的成就,是国家走向富强的一个缩影,是我国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该题选取了21世纪以来我国高铁迅速发展的事实作为情景材料,让考生感受国家发展成就并探究其原因,将富强、文明的价值目标蕴含在情景材料和问题答案之中,使考生在体会国家发展的同时,加深对富强、文明价值目标的认识。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对此,设计试题时,主要是选取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事例、场景等,将价值取向蕴含其中,并通过问题呈现、诠释出来,考查考生对这些价值取向的理解。

【示例2】(2015年第26题)解析公正事件。

【事件一:新政出台】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学生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點大学人数。小华看到报道后认为这一政策是公平的。

(1)请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为小华的观点找出依据。

【事件二:应聘维权】小华的表姐大学毕业后应聘多家单位都被告知“限招男性”,她将这些单位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平等就业权,小华的表姐胜诉。小华感慨道:表姐总算得到了公正对待。看来,宪法里的男女平等、劳动法中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绝不只是漂亮的口号!

(2)由小华表姐的经历看法律对社会公正的作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事件三:拍照义举】因非机动车道被私家车占用,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这辆私家车,随后引来车上4名成年人的指责。小华和网友都为这名有正义感的初中生点赞,谴责不守规则的4名成年人。

(3)为促进社会公正,这名初中生的表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4)以上三个事件对社会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归纳出两点。

该题以公正为主线,将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三个层面的三个公正事件连接起来,按照“理解公正的内涵、认识公正实现的途径、体会个人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感悟公正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这一逻辑设置问题,将考生对公正这一价值取向的理解、认同,融进了具体的生活事件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之中,公正既是试题的主题,又是社会的灵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对此,试题设计时,要将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对社会生活现象或生活事件的观察、解释、参与、感受结合起来,让考生认识、体悟到这些价值要求。

【示例3】(2018年第1题)热心追问迷路老人信息并拨打其家人电话;为累得满头大汗的快递小哥送上一瓶水;在装有玻璃碴儿的垃圾袋上特意贴上提示纸条……这些凡人善举

①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境界

②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③有助于形成自由的价值取向

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该题选取的三个生活事例就像千千万万个凡人善举中的三个镜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温暖、感人。问题指向对这些凡人善举及其影响的认识,目的是让考生感受友善、理解友善、体验友善,唤起追求善的愿望。

二、传递先进思想观念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要蕴含、渗透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比如平等待人观念、开放包容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全球观念等,这些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是滋养试题德育气质的底蕴所在。

试题传递先进的思想观念,不应是笼统、抽象地呈现在试题中的,而应该依托生活事例、现象,在对生活事例、现象的观察、分析、评价、解释中显现出来。这就要求试题命制时,要把握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脉搏,将课程内容、目标与时代生活对接,着眼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抓住具有时代特征和教育价值的具体生活事例、现象,设置蕴含先进思想观念的问题,让先进思想观念成为考生解答问题的依据。

【示例4】(2014年第2题)杭州市图书馆从2003年开始,允许乞讨和拾荒者入内阅读,已有10多年。当有人质疑图书馆向乞讨者开放有碍观瞻时,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①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②社会需要公平

③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

④法律具有强制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树立权利、人格平等的观念,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善待、关爱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对人的文明素质的要求。该题的情景材料是一个真实而温馨的故事,读来让人感动——该题捕捉到故事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着眼故事思想内涵的揭示设置问题,旨在引发考生对事件中人物言行的品味,进而唤起考生对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思考,激发考生感受平等、公正待人的力量和价值,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启迪。

三、体现道德素养要求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要落实引导学生道德认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内化学生道德意志的目标要求,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要求蕴含在试题中,使试题具有道德感染和文化熏陶的作用。

试题在设计、命制时,要从具体的生活现象、社会事件入手,关注个人道德行为表现,以道德分析、反思、评判、选择为要求,促使考生进行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在道德思考、判断、选择中,唤起“修身”的道德体验,激发追求品行完善的决心和毅力。

【示例5】(2017年第2题)阴雨天,在有积水的路上,大多数机动车驾驶员看到路上有行人会主动减速慢行,生怕将路上的脏水溅到行人身上。对这样的驾驶员我们会心生敬意,其原因是他们

①尊重他人②尊重劳动③讲公德④有教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该题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即使考生没有亲自经历,也很可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其中蕴含的行为现象具有代表性,具有以小见大,平实中显理念的特点。读此情景可能会使考生回忆起类似的道德场景,唤起类似的道德体验。问题指向对驾驶员的赞赏,能够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友善、什么是教养、什么是公德,进而理解这些品质是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表现和要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道德教育,体现出试题的育人功能。

【示例6】(2018年第24题)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材料一: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收效明显,回应了公众诉求。下面是一组“关注斑马线治理,呵护斑马线文明”宣传图片。

法律连线

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材料二: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公众对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对目前室内无烟环境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室内无烟环境成为公众诉求。

(1)据图一及“法律连线”得到的启示,选取一个角度,提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的设想。

(2)據对图二的理解,谈谈实现室内无烟环境,吸烟者应提高哪些道德素质。

(3)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解决公众诉求对社会的影响。

机动车礼让行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均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公德。问题(2)将图二司机的礼让与对吸烟者的要求连接起来,让考生先从图二司机的礼让中读出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对规则的遵守以及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然后思考回答,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吸烟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以事明理,以理悟德,将公共意识、道德意识以及对他人权利尊重的意识渗透到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之中,突出公共参与、公德意识教育立意的追求。

四、彰显当代法治精神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帮助初中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逐渐形成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也是初中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就要增强法治内容的考查力度,结合法治生活,重点考查考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引导考生认识、体会法治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激发对公平正义的崇尚。

试题在命制时,就要以法治案例等为载体,让考生走进法治生活,思考自己与法律、法治的关系,运用法律知识解释、认识、评析法治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将对宪法和法律的尊崇、敬畏、遵守的法治意识以及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融入到试题情景、问题和答案之中,进而体会法律、法治对公平正义的守护。

【示例7】(2017年第26题)探析权利保护。

材料一: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联络方式、身份证号及各类账号密码等),是公民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民事权利。近年来,泄露、盗取、贩卖、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已刻不容缓。

材料二: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将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纳入法律层面;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专门新设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总则》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材料三:韩某利用工作便利,在两年多时间里,窃取上海疾控中心的全市新生婴儿信息共计20万余条,然后通过张某之手层层转卖非法牟利。2017年2月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这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作出一审判决,对参与窃取、出售、收买的韩某、张某、范某等8名被告人,分别判处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要对贩卖个人信息的人进行道德谴责,应谴责他们什么?

(2)小亮同学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要靠法律规定”;小华同学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能仅靠法律规定”。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从法治角度说明理由。

(3)对韩某等人的审判体现了公正的要求,请简要说明。

该题以个人信息保護为主线,选取公民个人信息被侵害的状况、国家以法治方式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进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判的案例三个情景,涉及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三个层面,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生活逻辑顺序。问题(2)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说明观点的能力,考生在选择某一观点及说明理由时,既要知晓、理解法律特征、法律作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维权等法治知识,又要以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理念支撑,体现了生动的法治教育。问题(3)则引导考生感受法律是公民个人权利的坚强保障,认识到法治与公平正义的内在联系,体会到坚持法治就是维护、推进公平正义,感悟到公平正义是法治的核心要求。

五、展现民族文化魅力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初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德育课的重要内容。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要以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引导考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具体设计方式上,应坚持“在日常生活中考查文化”的思路,将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物引入试题,以揭示具体事物中的优秀文化内涵为指向,让考生在记忆、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示例8】(2016年第24题)话说节日文化。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众多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出千百年来积淀凝聚的民族认同。

(1)读下表,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内容。

(2)今天,重视并过好传统节日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意义?

该题以民族传统节日这一文化现象为背景,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按照“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认识过好传统节日意义”的逻辑顺序设置问题,引领考生去了解、感受传统节日气氛,升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实现了潜移默化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中考试题是对学科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期盼,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试题的设计理念,体现德育功能,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助力,为回归课程的德育属性服务。

猜你喜欢

中考德育评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