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师范教师“立德树人”的示范途径探析
2019-04-19罗偲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师德培养责任重大,学前师范教师的“立德树人”以身示范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施加师德教育影响时应注意提升道德示范自我意识、增强道德示范工作能力、加强道德示范情感交流、追求道德示范效能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示范;学前教育
作者简介:罗偲,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方向。(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茂名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与创新”(编号:2018GJ18)和广东省2017年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编号:2017GWQNCX0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6-011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指明了人才规格培育方向,并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建设要求。
幼儿师范院校作为培育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摇篮,亦是弘扬师德、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力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改善和提升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形象的迫切需要。
一、“立德树人”内涵解读
中国古人关于“立德”思想课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1]之后,唐人孙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对“立德”提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的概念界定。关于“树人”思想在《管子·权修》中有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树也;一树百获者,人也。”[2]可见 “立德树人”非常重要,却又并非易事。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之前,还需厘清其深刻内涵。欲要“树人”、先行“立德”,“立德”与“树人”之间,“立德”是育人之根本,它主要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问题;“树人”是教育之目的,它主要关注“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建设人才。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至少有两个层次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培养有德之人,即培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和执行力的人”。[3]第二个层次是培养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即具备一定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拥有一技之长,能够创造价值造福社会的人。
二、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责
教师是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核心执行者,师范教师更是其中的关键力量,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民教师的重大任务,是未来教师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必须明确意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真履行好为祖国培育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幼儿教师的职责,具体包括对学前师范学生在政治立场、职业理想、责任意识、创新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具有全程引导、监督之责。
三、“立德树人”的策略解析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决定了教育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学前师范生群体具有学习热情高、自尊意识强、政治敏感度低、社会经验少等特点,学前师范教师在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运用“自身示范”的策略,将高尚的师德师风内化在自身的人格品行当中,潜移默化地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理念感染于学生。
1. 提升道德示范自我意识。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从来不是被说教的,是被感染的。因此,立德树人需要“以身示范”,“以身示范”从教师提高自我意识开始。这就要求教师能将育人为本作为职业信仰,将学生的成人成才视为职业生涯的终极价值取向,这种纯粹的强大的信念将是促成教师道德意识觉醒、道德行为养成的巨大动力。在育人为本的职业信仰下,德育示范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示范是教师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影响,德育效果才能有所保证。
2. 增强道德示范工作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说说就可以的,它需要教师陶冶身心、潜心学习、不断增强道德践行能力,将高尚的师德师风内化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素养去感召学生的心灵、塑造學生的灵魂。教育部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1号文件,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在师德方面的要求是“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学前师范教师在遵守“教师”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外,还应自觉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文件精神,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前学生进行“专业师德”引领,启发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教育使命意识,培养学生的忠心、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提升他们的职业德育能力。
3. 改善德育教育影响策略。真理是对的,但真理有的时候赤裸裸,学生难以被“灌输”。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思想的语言只有通过他们的心,才能被了解。”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善教育策略,尽可能减少人为的痕迹,允许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和思考、敢于面对学生多样化的思想,并与之碰撞,产生真理的火花。教师不再总是一种“先知先觉”的状态,也可以是一种同伴、朋友的状态。
4. 加强道德示范情感交流。教育活动从来不是单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将良好师德外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习得情况和心理变化,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关怀学生、引领学生,跟学生做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充分使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兼顾“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道德示范原则,将德育的过程融入师生生活活动、班级活动、教学活动,以长者之姿、朋友之态,推心置腹,深入交流。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德育思想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纳。
5. 追求道德示范效能效果。德育不是一种自行修炼的行为,而是双边的育人活动,它的目标指向是助人成人。教师在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践行职业道德理念,履行“言传身教”职责的时候,还应该追求道德示范效能效果,使德育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黎凤翔.管子校注[M] . 北京:中华书局,2004:55.
[3]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 张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