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支教”印象

2019-04-19王红艺

师道 2019年3期
关键词:葫芦丝二胡支教

王红艺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德国是一个严肃、刻板的国家,德国人也以严谨著称。德国制造闻名于世界,还有宝马等顶级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美丽的自然风光是上天慷慨馈赠给德国的一笔财富, 而源远流长、 历久弥新的德国文化则是另一笔丰厚的瑰宝,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的艺术家都曾享誉世界。德国的国土面积虽不大,但境内却拥有300多家剧院,培养出了130余个专业乐团,以及超过630家拥有国际高水准藏品的主题各异的博物馆,德国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6月初,我接到一个通知:有机会到德国进行为期两周的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我无比兴奋。金秋十月,梦想照进现实,我如愿走出国门到德国支教,国际航班、异国风情、西洋美食、德国制造、德国教育……都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增长见闻、开拓视野。

用民族经典款待华裔青少年

从北京直飞法兰克福,一下飞机,华达中文学校超豪华的迎接队伍令我们感动。坐在车里,我放眼望去,德国的风景真美,到处都是绿色。房子都是两三层的小别墅,很少有高楼,德国人喜欢自然,阳台上都是花,每家还有一个小花园,种着花摆着假山。这也印证了季羡林先生那篇著名的文章《德国印象》里的一句话:“自己家的花儿是开给别人看的。”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我们支教的华达中文学校是一座森林学校,风景优美如画。学校的设计前卫、现代,外墙都是带孔的金属装置,让阳光自然而然透过密集的小孔射进每间教室。

德国孩子每年的四季都有假期,我们这次来德国正值他们的秋令营,很多孩子都外出旅游,因此我的民乐班只有六七个孩子。开营仪式过后,因为我的表演,又吸引了别的城市的家长带了四个孩子来报名学习,甚至有个家住汉堡的孩子不远千里而来。还有一个化工专业的李博士也报名参加我的民乐班,令我誠惶诚恐,又深感荣幸。

为了拉近和久住德国的孩子的距离,我特意选了德国的一首经典童谣《划小船》作为第一首练习曲。当孩子们听到用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二胡和葫芦丝吹奏出的《划小船》旋律时,他们的眼里写满了惊奇和欣喜,更是跃跃欲试,渴望马上就能学会吹奏。我精心挑选了具有“中国符号”特征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月光下的凤尾竹》两首经典曲目,作为教学练习曲。当旋律吹起,古韵悠扬弥漫了整个教室,再看着同样黑眼睛黄皮肤的华裔华侨的孩子们,恍惚中我感到就在国内教授这些孩子,真正体会到 “树高千丈深在根,海天相隔血脉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用经典款待这些孩子的耳朵,等孩子们长大了,这些民族音乐美妙的东西还留在他们的心中。我也真心希望在德国出生的“华二代”通过这样的文化体验,能够喜欢上悠久的中国文化,将来成为中华文化的播种者和传播者,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架起桥梁。

规则大于一切

出发前,带队领导就非常细心地提醒我们:不仅要准备不同层次的练习曲,还要“备学生”。因为海外孩子的课堂纪律可能不如中国孩子,每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策略如何应对。其实,这也是我非常担忧的问题,经验告诉我如果课堂纪律保证不了,上课效果会大打折扣的。于是,我想出了很多应对措施:奖励、比赛、吸引兴趣、鼓励等各种方法。当我真正走进华达学校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十几个年龄不一样的孩子,眼睛里似乎都闪着光,盯着我手里的二胡和葫芦丝。因为开营仪式上,我第一个登台,为大家拉了一曲《奔驰在千里草原》,赢得了营员们阵阵喝彩。他们都迫不及待想学习呢。

刚刚拿到葫芦丝的孩子确实很好奇、兴奋,摸摸鼓鼓的葫芦丝的肚子,又试一下二胡的弓子,见惯了小提琴、黑管、萨克斯等西洋乐器的孩子们对中国民族乐器太好奇了,都迫不及待地想吹奏。这时我轻轻地告诉他们:老师在讲话的时候,小乐器是不可以响的。我只强调了这一句话,没想到一上午的课,孩子们全都认真执行,只在我要求的时候才会吹响葫芦丝。这一点让我惊讶不已,也感动不已,并发自内心地表扬了他们,为他们点赞。我发现这帮孩子其实非常有规则意识。我想,这来源于家庭教育和德国整个环境对规则意识的重视。

突然想到一个真实故事:一群德国大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德国科隆一条街上的相邻两个电话亭分别贴上“男”“ 女”字样,然后躲在暗处观察,结果七八个德国男子在贴有“男”字的电话亭外排队,而贴有“女”字的电话亭却空着。德国人在规则面前,首先想到的是遵守,即使不了解规则(即电话亭被临时分为男、女)的用意,都会坚信这样定规则总是有其道理的。我们可能会觉得德国人太“死板”,不会变通。其实,这源于其强烈的规则意识:注重规则和纪律,凡是有明文规定的,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绝不会去碰它。

在德国,我发现孩子们在学校、剧院等公共场所十分安静,很少有大声喧哗的;大街上,我发现几乎没有车会闯红灯,即使是在没有摄像头的乡村。司机看到行人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过,有一次我和同伴在过马路时迟疑了一下,一个司机微笑着把车窗摇下,用手做出“请”的手势,令我感动。我的助教商老师告诉我,德国的商店到点了就关门,晚一分都不行,如果你很急想买一个东西,那就请明早再来吧。我觉得德国社会之所以那么井然有序,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规则意识强吧。

勤俭节约的意识深入骨髓

有一天看完演出,我应邀与德国学生玲玲一家一起吃晚餐。或许是因为西餐的热量太高、分量太大,我剩下了一点没有吃完。玲玲看到后,非常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老师,您要把它吃完。”我说:“一定要吃完么?”她又肯定地点点头:“浪费实在是一件不好的习惯。”孩子的话让我汗颜。玲玲的妈妈告诉我说,德国的孩子都知道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菜,才能吃零食。家长也会经常教育孩子不能浪费,给他们讲很多非洲地区的孩子食不果腹的故事,所以他们已经形成习惯了,有时实在吃不完会问妈妈,可不可以把剩下的食物送给非洲的孩子们。从孩子们天真的言语中可以看到,惜物、关爱他人这样的优良品质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班上排练用的小打击乐三角铁没有手提的绳子,kajo的妈妈说她会帮忙拿一条过来。第二天她带来的是一个从包装袋上拆下的彩色缎带。我很惊讶,她说平时他们都会把这些小物件收集起来,等到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了。德国人珍惜物品的习惯,可见一斑。他们也很注重垃圾的分类,每天午餐结束,孩子们都很自觉地把果皮、餐纸、食物的残渣回收在不同的袋子里,自觉地分类回收。孩子们说即便是自家厨房垃圾也是这样自觉分类,都已成习惯。

在德国,虽然满大街跑的都是“名牌汽车”,但他们生活中很少乱花钱,非常节约,珍惜物品的他们并非抑制需求,而是奉行“物尽其用”,将能用的用彻底,用“干净”,不“侵占”社会资源,并以此为傲。总之,惜物,该用则用,不给浪费一丁点机会,这是德国孩子从小就学会的节约美德。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我所在的教室的黑板是可以活动的,可以升降,以便高矮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使用。桌子是带轮子的七巧板形,可以随意拼搭。椅子也可以随时搬动,不像我们的教室“秧苗”般一排一排整齐放置。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讨论的需要,桌椅的摆放形式可随时调整,有利于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教室的隔音设施非常好,我们在教室里吹奏,隔壁的教室和走廊一点声音也听不到。

玲玲是华达中文学校校董韩丽老师的女儿,之前有吹奏竖笛的基础,学习起葫芦丝就比较快。妈妈非常注重让她接受中国教育,在家里会背一些唐诗宋词。学习简谱,在演唱曲谱时,玲玲可以做到五线谱、简谱随意转换。她是个热心肠的“小专家”,自觉担任小老师,帮助较小的同学,每次都是尽职尽责。为了让伙伴们更熟练地掌握指法、学会演奏乐曲,玲玲给小伙伴画出了精美的音位图,甚至《划小船》的整首曲谱的音位都画了下来,这样有心的孩子实在难得。这也让我感叹德国孩子的合作意识如此之强。

有上进心又懂礼貌的佳茵,非常刻苦,之前也是没有任何基础,但是偏偏佳茵就对葫芦丝特别感兴趣。妈妈笑着说:或许是骨子里的基因无法改变,虽然佳茵从小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学习的乐器是小提琴,可是佳茵对于中国的民族乐器爱不释手,在每天上下学的车上、家里,只要有时间就会练习。即便是在学校,课间、午休,佳茵全都在认真练习,可见德国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之强。也因为她的带动,班上的所有孩子都争先恐后地练习,生怕自己落队。

此前我在查资料时就了解到:德国1-2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3-4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问身边的同学。当同学也不明白时,他们再去问老师。这么做的好处是:高年级学生通过向低年级学生讲解内容,加深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新的学生也很快就进入了帮助者的角色。由此,学生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不仅为自己而学习,也为其他同学的进步承担责任。

在德国,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会有意地为孩子们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因为在德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家长陪伴孩子来学习,自己也学习。俊杰跟我学葫芦丝,他的妈妈跟我学习二胡,弟弟kajo也在葫芦丝班,他们一家真是“中国传统文化迷”。母子三人课堂课间都在一起刻苦练习吹奏,哥哥教弟弟葫芦丝的指法,妈妈则请教我二胡的运弓和指法。三个人学得不亦乐乎。闭营仪式上,妈妈拉着二胡,仿佛沉浸在那悠扬的乐曲中,左手在琴杆上上下移动,手指仿佛在跳琴弦上的芭蕾舞,右手有力地运弓,仿佛要把心中的感情抖出来,最终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她在用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学习要刻苦。

Kajo和薇拉是班上最小的学生,两人一度因为跟不上进度想要放弃,可又舍不得离开。陪伴的妈妈就找我商量,我给他们找到了最合适他们的角色——打击乐器伴奏,唤起两个小家伙的自信心,超强的节奏感为我们的演奏带来亮点。

在德国授课,对我来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从孩子们身上,从家长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学生”李博士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上课的第三天恰逢李博士所在化工协会30周年聚会,李博士作为协会的发起人,本来说要请三天的假期参加聚会。可是在第二天上午,李博士却准时出现在教室中,认真地练习二胡。我很惊讶道:“您不是要去参加30周年聚会吗?”他非常认真地告诉我:“我认为这次机会难得,学二胡更重要,我还要好好练习准备参加闭营仪式呢!”我听了非常感动。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就出国读书并在海外定居的华侨,他们始终认为作为中国人,不能把自己的根给丢了,就像张明敏《我的中国心》里唱到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也是李博士和他的夫人苏校长创办这所华达中文学校的初衷。他们希望他们的子女,乃至更多的华裔青少年在海外也有机会学说普通话,学写中国字,学习中国的国画、歌舞、剪纸、器乐、武术等传统文化与技艺。

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美好,许多瞬间都值得细细品味与回忆。两周的教育观察,不免走马观花,不过我想,从华达中文学校的孩子和家长们身上管窥到的德国文化与教育的独特之处,还是具有“他山之石”的启发作用的。感谢中国华文基金会、威海市外僑办、德国华达中文学校提供的宝贵平台,让我在这段旅途中不断成长着、感动着,并且收获着。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葫芦丝二胡支教
二胡悠悠
警惕功利性支教
葫芦丝进入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讨论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重庆市800名师生齐奏葫芦丝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