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若有光

2019-04-19陈琳

师道 2019年3期
关键词:电子屏宁波新课标

2018年10月,我们到宁波参加“基础教育行动项目 ‘新课标·新语文·新学习——任务群视野中的专题学习,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一周。“我们”是福建省“十三五”第一批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以下简称“学代班”),“意义非凡”则是我的个人感受,以下细述。

一周的时间并不长,站在2019年回望,看见那段走学经历像一只锚,抛向了艰苦而又欢乐的成长之路。若干年之后,隔着更长的岁月,我知道它会彰显出更丰富的意义。走学本身未必就有意义,意义,是由我们来赋予的。

一、桂花·桂华·学习任务群

我们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来到宁波。浓郁的香气沉沉地压在我的鼻子上,在下榻的酒店,在听课的宁波中学,在晨跑经过的院士公园,桂花的香气成了我们的共同记忆。这是我们学代班第四次集中研修。

在这次研修中,来自宁波、嘉兴、台州等地的名师汇聚在宁波中学,开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八堂示范课,活动全程直播。我们听了宁波中学时剑波老师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之姓名与文化,看着高二的学生如何解读自己姓名背后的文化,从“我申其美”到探讨“命名乾坤”,提炼姓名与文化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听了台州回浦中学的张永飞老师“语言积累梳理探究”之修辞与广告一课,看着高一的学生如何归纳广告语创作规律,修改、创作广告语,并进一步深入到广告语背后的价值观评判。我们听了宁波中学严雨清老师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之对联与文化,我们听了宁波中学范芝芝老师的“语言积累梳理探究”之语境与语义,看着她如何将一个宽泛的专题聚焦到具体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典型活动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我们听了余姚中学的程载国老师的“整本书之理解性阅读”《乡土中国》,看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让学术类的整本书阅读接地气。我们听了嘉兴名师、当湖中学黄会兴老师的整本书之拓展性阅读课《聊斋志异》,我们听了宁波李惠利中学的汤颖芳老师的“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标语”,看着学生从对标语的感性认识抵达理性认知,与学生共同发现标语与文化背后的深层联系。我们听了台州名师徐美珍老师的“当代文化参与”之研学旅行,看着学生通过确定研学的主题,策划研学的活动,发现研学的当代文化价值。

在这次研修中,我们又见到了可爱的郑桂华老师。郑桂华老师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编写组专家,她曾经在学代班第二次研修时在厦门一中为我们做过讲座。她在朋友圈里多次提到,小时候同学们给她起外号,故意把“桂华”叫成“桂花”,由此很抱怨父母怎么给自己起了个这么土的名字,现在却很喜欢自己的名字,也很喜欢桂花。一个人,重新接受了自己的名字,一定是成长了,有能力超越外界的评价,赞!

郑桂华老师围绕“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语文学习状态”三个关键词,对八节课进行了点评,分享了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她说,核心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在特定情境中,能够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她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远离生活和人生经验。

前沿的尝试与创新,实践的生机与活力,专家的赞誉与推许,极大地冲击了我们。此前,我们也认真研究过新课标,那更多的是紙本上的研究,是文件精神层面上的研究,当我们看到已经有地区把学习群做出来,不管做得如何,那种震撼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同时,我更感觉到一种迫切的使命感,迫切地想回去,回到福州,回到我自己的学校,把走学所得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那种羡慕、惊叹和迫切之情,就这样交织在桂花的香气里,和郑桂华老师的名字融成一片。如果,桂花香是有颜色的,我觉得它是鹅黄,是新鲜,是一个工作了二十几年的老教师重新找到发力点的喜悦。

二、微信步数·健身房·金色的时间

到宁波的第一天,同住的晓梅老师邀请我启用微信步数。此后几天,我都干劲十足,为了步数而走路。走学的课程安排非常紧,除了听课之外,我们还听了浙大孙元涛教授、宁波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褚树荣等专家的讲座。也就是说,要走路就要从休息中挤时间,而且那几天阴雨绵绵,我就在酒店的回廊里走来走去,就这样,每天步数也能一万两万的。

微信步数能说明什么吗?不能。只是它一下子对上我的胃口。其时我坚持健身已经好几年,健身是会上瘾的,如果出差,行李一定带上健身手套;一到酒店,一定打听哪里有健身房。健身给人的好处肉眼可见,肌肉能保护我们在长期的伏案工作免于颈椎、腰椎的损伤,还能让我们收获一个强壮的身体。这在保障教学教研的打拼实在太重要了。

大约三年前,我渐渐意识到时间的紧迫,人到中年,黄金时期已经来临,你可能在驾驭课堂上达到了一种纯熟的地步,可能在汲取新知与实践转化方面做到一种平衡,可能在校内校外有一定的影响与名气;然而,恰恰这样的黄金时期让人惶恐:你不会永远这样,不可能永远走在上升阶段,脑力体力的衰朽是必然,退出工作是早晚。每每想到这些,心里都会涌起疼惜与温柔。

疼惜的是永不停止消逝的时间:三年前一个秋天下午,我看着金色的光线一寸一寸地从我养的多肉上面移过去,感觉到移走的是我的生命的一小段。温柔是想对待我在乎的人和事更好,像对孩子一样,把更有价值的东西教给他们,引导他们,指给他们看真正有光的地方。哪怕,那个地方我自己永远也抵达不了。

就是在疼惜和温柔两种感觉的交织下,很多东西都显得没什么价值——物欲、无效社交,不值得把时间浪费在上面。我开始做减法,减掉不必要的东西之后,重要的东西才会突显出来,“绘事后素”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聚焦,每天家——学校——健身房三点一线,即便生活如此简单,我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时候再回过头去看古人的对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无语默然,古人真的把道理都说尽了,可是说尽了又如何?人生就是要自己走一遍,少年看这个就是一个对联,到中年真的体悟到了,半辈子过掉了。

具体到这次走学,我想的是,宁波中学的学生们在学习任务群的活动中,展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伴之间的互相推动与激发,真正体现了核心素养当中“学会学习”的理念。而这种形而上的东西的背后,老师们不知道投入了多少的时间与心力。这也是我接下来值得投入时间的地方。一个人的时间如果有价值,这个人就是有价值的,加油,陈琳!

三、应为·可为·教育即生长

走学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看到别的地区有多优秀,而在于自身有勇气有动力去做一些大胆尝试。把走学所得带回自己的学校,积极实践,在自己的土壤中建立起一个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思路。简而言之,新课标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教育精神,地区与学校的探索是中观层面的实践,最终落实落细课改精神的,还是要到微观层面的一节一节课堂,一个一个老师的操作。因此,新课标在宏观与中观层面留下的大量空间,是教师们应为且可为的地方。

从宁波回来以后,我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在两个方面做了探索:“如何将任务群分解成专题”“如何开发专题教学内容”。我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中包括电子屏标语宣传,我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结合起来,开发了“二十四节气电子屏标语撰写专题”。该专题学习及要求兼顾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又要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还要受到电子屏标语形式的约束,正是这样将生活语境教学化,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我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选出来,在电子屏上播出,例如,清明节播出“踏青忆先祖,寒食怀忠魂”,秋分那天播出“晴空万里秋气盛,风和日丽丹桂香”。

学生得到了极大的鼓励,更重要的是,网络学习平台打通了专题学习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让同学们逐渐形成了不分课堂内外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已经结束的教学进度,还会再次进入专题学习成为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学习资源。例如,中秋节被我选中播出的一条标语“中天秋似水,四海月如霜”,有同学认为纯粹写景,并没有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他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表达了他的看法,认为应该改为“中天秋似水,四海永团圆”更好,结果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共鸣,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转发、点赞他的留言;也有同学反对他的修改,认为从古诗词的角度来说,“中天秋似水,四海月如霜”对仗工整,修改之后上下联的最后两个字对仗不整齐;又有同学在他的留言下跟帖,认为电子屏侧重的是宣传,相比起古诗词里森严格律,宣传教化的意义才是更重要的;还有同学支持修改,但是还未改到位,把修改稿的“永”改为“盼”更好,因為我们福建省在海峡西岸,“中天秋似水,四海盼团圆”有地缘特色,“盼”暗含了对台湾回归祖国的期盼。

学生们学习力的提升,给了我满满的获得感,正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我在学生的变化中照见了自己,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愿意当一个什么类型的教师,什么能让我真正的开心,一系列问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答案:成长。这让我满怀欣喜,今日方知我是我。

从生理意义上说,我们确实已经不会再生长了,可是从德性意义上说,如果自己愿意,如果外界条件具备,我们是可以做到终生都在生长的。按照杜威的学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了生长,此外别无目的。这个观点不仅可以用在学习者身上,也可以用在教师身上。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一种学习者;走学,正是教师的一种学习,教师也应该在走学中“学会学习”,找到中年以后时间的价值,实现自己教育生命的生长。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电子屏宁波新课标
几号站台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校园信息平台的创新探讨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浅谈防汛生产调度中心电子屏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小城远教“新文化”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