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艺术类高校学报的改革路径研究

2019-04-19关绮薇

新闻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关绮薇

【关键词】媒介融合;艺术类高校学报;转型升级;改革路径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受众获取和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信息传播技术与出版技术的迭代更新,更使得数字化出版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图书、报纸、期刊作为传统媒体,一方面稳步推进出版体制改革,一方面也逐步实现转型升级,《2018年度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传统出版与新技术、新媒体进一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逐步形成”。[1]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对艺术类高校学报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发展机遇。艺术类高校学报要实现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型升级,必须打破传统的办刊思路,顺“势”而为,加强期刊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一、艺术类高校学报发展现状

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编辑部的性质以及期刊的定位,艺术类高校学报遭遇了严峻挑战,显现出自身在当前出版环境中的局限性。

(一)沿袭传统办刊思路,刊物存在同质化问题

各个艺术类高校学报编辑部在办刊理念、人员构成和运作模式等方面大同小异。

长期以来,艺术类高校学报为了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所设置的栏目大多按艺术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命名,如艺术史、理论与批评、音乐舞蹈研究、戏剧与影视研究、艺术教育与实践等,以“拼盘式”栏目呈现研究成果。这导致各个学报所刊发的稿件存在同质化问题,无法彰显自身特色。在目前可以检索到的艺术类高校学报中,内容缺乏创新的论文比比皆是,尤其是作品分析(赏析)类、教学改革类、艺术管理类论文,多是遵循一个写作套路的“重复”之作。

艺术类高校学报的编委会是学报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工作起着指导、监督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学报的编委会,极少参与编辑部的工作,既未能对期刊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也未能定期审查、评议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与市场化的艺术类学术期刊相比,艺术类高校学报开放性差。多数学报仍是“关起门来办刊”,稿源以自投稿为主。编辑仍习惯于“一点一横地进行‘案头工作”,[2]较少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缺乏与学界的交流互动。一方面,编辑部因此而错失了推介刊物、培养新的作者群与读者群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艺术学科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编辑未能及时开展选题策划和约组稿工作,更无法对栏目乃至单期刊物作整体规划,使一些反映艺术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落入他刊,客观上也影响了刊物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二)艺术类高校学报的信息化建设落后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艺术类高校学报建设有完备门户网站的不到50%,大多数学报网站仅为静态页面,能够使用网上投稿、审稿系统的比例更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综合类艺术高校在规划学校整体发展时,对学报不够重视,资金投入有限,远不能满足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期刊发展要求,从客观上制约了学报的信息化建设。

二是学报编辑部缺乏现代化、数字化出版的经营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生存压力、竞争压力与市场化期刊相比较小。因此,编辑部仍维持着传统的静态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方面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学术信息的传播周期过长。大多数艺术类高校学报刊期为双月刊或者季刊,从收稿到刊发,学术信息传播的周期长达3—4个月,严重影响了艺术类高校学报对艺术学领域前沿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也削弱了其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导致艺术类高校学报的学术信息传播仍以单向传播为主,在当前的网络化环境中,无法满足受众与期刊互动交流的需求,也难以及时获得他们的信息反馈。

(三)艺术类高校学报发行量小,受众面窄,转型慢

艺术类高校学报发行量小,通常只能通过邮局订阅、与兄弟院校学报交换、寄赠专家学者等方式来发行。同时,受专业性所限,艺术类高校学报的作者和读者主要是艺术类高校的师生、艺术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等,受众面窄,人数少,一直未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营机制。在许多大众期刊已经借由跨平台传播,逐步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时,高校学报才刚刚迈出步伐,对新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利用不充分。

二、媒介融合时代艺术类高校学报的改革路径

面对目前的出版体制改革和媒体融合出版趋势,艺术类高校学报应“因地制宜”,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正确判断自身优劣势的前提下,通过传播优质内容,强化期刊特色,拓宽传播渠道,增强渗透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一)刊发优质稿件,形成品牌效应

学术质量是艺术类高校学报的“生命线”。[3]学术质量是高校学报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其核心竞争力。要提升艺术类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首要任务就是要刊发学术质量高的论文,传播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创新性的学术信息。

当前艺术类高校学报的自投稿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低水平重复的平庸之作”[4]充斥其中。要想获得优质稿件,主要靠编辑约组稿。在约组稿过程中,编辑应有意识地向学术水平较高、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倾斜,既保证了所约稿件的质量,又能增加文章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同时,对各高等艺术院校的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群体也应充分关注,适时向他们推介刊物。这类人群是艺术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也是艺术类高校学报的潜在读者和作者,应注意吸收、培养。

艺术类高校学报的编委会往往由本校一级学科带头人以及校外艺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在艺术领域内具有相对扎实的学术根基和较高的学术知名度,也熟悉艺术学研究的前沿情况,在深入学术圈子、获取具有创新价值的稿件时,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报编辑部应当充分调动编委会成员的积极性与学术号召力,向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约稿,并进行期刊宣传。

“特色栏目是学术期刊的名片,高校学报通过打造特色栏目,不仅可以提升知名度,还能够吸引优秀稿件。”[5]艺术类高校学报应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与学科优势,设立特色栏目,同时依托学术会议,带动栏目建设。如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編辑部重点打造的学术品牌“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会后出版论文集,同时将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陆续放在该刊的特色栏目《艺术史》中刊登,让该栏目形成品牌效应,极大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也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

(二)提升编辑队伍素质,引进数字编辑人才

艺术类高校学报要实现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还要注重编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从编辑实务角度看,高校学报编辑可概略分为学术编辑+技术编辑两大类。”[6]学术编辑的政治文化素质、策划组织能力、编校业务技能与学报的学术质量息息相关。而技术编辑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计算机编辑与新媒体操作技术的技术编辑,是高校学报实现媒介融合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艺术类高校学报的学术编辑应当成为“学者型编辑”。他们的文化素质应当由扎实的艺术理论修养、开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判断能力构成。唯有如此,编辑方能甄别出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稿件,组织策划出具有学术价值的专栏,编辑加工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其次,融媒体环境下,艺术类高校学报想要在学术期刊中成为“佼佼者”,就需要学术编辑谋定而后动,具备前瞻意识和策划能力。一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和艺术学界建立广泛联系,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及时掌握艺术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为策划特色栏目、组织优质稿件、发掘富有潜力的作者创造条件。二是要积极参加期刊出版方面的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时刻关注期刊出版行业的新业态、新形势。这些社交活动既是学报宣传和塑造形象的平台,又是编辑开展业务学习、与同行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

再次,艺术类高校学报应转变出版管理理念,提升期刊的媒介融合意识,引进或培养专门的数字编辑人才。有学者指出:“现代学术期刊要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倚重的是专业化编辑团队的分工合作。高校学报应秉持‘让学术的归学术,让技术的归技术的科学态度,采取专才引进+组合培养方式,打造复合型编辑团队。”[7]为了实现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型升级,艺术类高校学报应当通过引进或培养掌握计算机编排和多媒体编辑技术的人才,来进一步完善学报的编辑队伍建设。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编辑出版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8]艺术类高校学报编辑部也应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编辑出版流程的网络化、现代化”。[9]

艺术类高校学报应建设门户网站,并开发融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稿件在线管理系统。作者可通过投稿系统自动查阅稿件的实时状态;编辑可以在线处理审稿工作;有实力的作者可以在线申请成为审稿专家。这一系统的运用,将实现高校学报编辑部的数字化管理,同时也将实现参与学术生产与发布全过程的人员的间接互动,极大缩短稿件的流转时间,进而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稿件在线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艺术类高校学报可进一步建设稿件信息数据库,与稿件在线管理系统对接。作者信息(姓名、年龄、工作单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等)和稿件信息(题目、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等)都需录入系统。编辑部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如可以按年度统计投稿数量、录用稿件数量,统计带有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论文数量及其所占录用稿件数量的百分比;可以按学科分类统计各一级学科的投稿数量、录用稿件比重;还可以分析出录用稿件作者的职称、学历结构,等等。这些将为艺术类高校学报调整办刊方向、提高学术质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除了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艺术类高校学报还可以和成熟的学术网络出版平台合作。2010年6月,“中国知网”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开启了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纪元”。[10]艺术类高校学报在获取优质稿件的首发权后,利用该平台可实现快速的数字化出版。通过优先出版,稿件的出版周期从8个月降到1.1个月,引用周期缩短了35%,这将有助于学报提升身的学术竞争力,也可以吸引优质稿源回流。

(四)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双向传播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获取学术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与传统纸质期刊一起,成为了受众的阅读模式。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社交软件,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微信公众号以其不断增长的受众群体,及时迅速的更新速度,图文、视频等多样的信息载体,交互式的受众反馈等自身优势,避免了传统媒体各自的缺点”,[11]尤其可以弥补艺术类高校学报传播时效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

通过建设微信公众服务号平台,设置“目录推送”“ 论文发布”“ 期刊简介”“ 联系我们”等板块,艺术类高校学报可以实现学术信息在纸质版、电脑端、手机端的多渠道共时传播。同时,微信服务平台还可以与学报门户网站上的稿件在线管理系统对接,讓作者、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及时了解到他们所关注的信息,提高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

艺术类高校学报的稿件由于学科特点,往往会配以图(美术作品)、谱(音乐作品片段),这为艺术类高校学报丰富推送方式提供了便捷。如在编辑微信推文时,音乐类稿件可插入所提及音乐片段的音频,影视类稿件也可放入所提及影视片段的视频。通过丰富的推送方式,将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提升受众的体验。

此外,艺术类高校学报应实现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学报门户网站上可以开设讨论区,微信公众号可以设置“投稿”“提问”链接等,为作者、编者与读者搭建交流平台,“在双向互动与交流过程中,加深受众与期刊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学术信息的传播范围”, [12]提升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结语

“一个期刊要生存,一定要和社会保持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要证明自己是文化养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社会精神气候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维护社会文化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13]对于高校学报而言,衡量其是否具有生存价值的主要标准,就是刊物的学术质量。与信息海量、碎片化的网络平台相比,艺术类高校学报刊发的文章,经过审稿、编辑、校对多道程序,其内容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学术观点的原创性是新媒体短期内无法超越的。艺术类高校学报应当立足于这一优势,转变办刊理念,做强做优期刊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学术信息的传播渠道,实现学术信息的开放共享与传受互动,逐步完成学报的新媒体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

注释:

[1]章红雨.201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发布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共舞市场[EB/OL].人民网,2018-12-18(2019-01-06),http://media.people.com.cn/ n1/2018/1218/ c40606-30473999.html.

[2]出版动态管理浅说[M]//郝铭鉴.撞进编辑这扇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1.

[3]覃华巧. 地方高校学报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提升学术影响力[J].传播与版权,2018(09):70.

[4]张耀铭.学术期刊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

[5]阿茹汉.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发展路径探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部边疆史地研究”栏目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8(04):367.

[6][7]李夕菲.高校学报打造“复合型编辑”人才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8(08).

[8]习近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 2014-08-18(2019-01-10), http://media.p-

eople.com.cn/n/2014/0818/ c120837-25489622.html.

[9]李寧. 高校艺术类学术期刊的信息化建设与实践——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为例[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04):125.

[10]“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已正式启动[EB/OL].2012-05-05(2019-01-11),http://caj.cnki.n-

et/eapf/help/Notice?nid=10.

[11]刘纯怡,马贝贝,李昌.微信公众号对传统媒体的补偿功能研究[J].编辑学刊,2018(06):108.

[12]董德英.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路径探索[J].出版科学,2018(03):83.

[13]期刊的生存之道[M]//郝铭鉴.撞进编辑这扇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