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宝藏》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突围

2019-04-19武文斌

新闻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创新模式

武文斌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创新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委宣传部委托项目“吉林省媒体融合的现状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创办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它一改以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呆板形式,用全新的方式演“活”了国宝,把中华文化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国家宝藏》节目形式分为“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两部分:“前世传奇”部分由知名演员演绎国宝的传奇故事,即国宝的由来或是国宝的坎坷经历,展现国宝的文化底蕴;“今生故事”部分则由研究该国宝的权威人士讲解国宝的开掘过程或是国宝的维护经历,展现国宝守护者的高尚情操与光荣使命。

一、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衰退的原因

(一)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

现今,明星综艺真人秀节目占据了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等在综艺节目里收视率遥遥领先。受众倾向于观看能带来欢声笑语的娱乐综艺节目,这类综艺节目里邀请的明星嘉宾也是吸引受众的一大亮点。其次,情感类节目如《非诚勿扰》《爱情保卫战》等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在嘉宾交友或是调节情感矛盾的过程中,观众也能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如此一来,留给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空间少之又少。傳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缺少真人秀的趣味性,又缺少明星效应的拉动,处境艰难,在泛娱乐化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想要突出重围,就要另辟蹊径。

(二)内容缺乏趣味性,受众范围狭窄

文化类综艺节目常选择历史、诗词等偏重文化涵养的主题,不同于明星真人秀通过做游戏、唱歌跳舞等方式呈现的娱乐主题,内容上相对缺乏趣味性。一些传统的文化类节目枯燥乏味,不符合年轻受众的诉求,故而缺乏竞争力。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多数较为严肃,吸引的大多是对文化涵养有追求的受众,而这类人只占整体受众的一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缺失年轻人受众群体,受众整体年纪偏大,受众范围较小,缺乏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故而停滞不前,缺乏发展与创新。

(三)节目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较为常见的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一站到底》等知识竞答节目,虽然综艺节目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形式单一,缺乏新意,观众的新鲜感逐渐耗尽,比起真人秀节目,明显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书信类文化综艺节目走红之后,又引得很多卫视争相效仿,推出一系列朗读美文或是书信的节目,导致文化类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原创节目的竞争优势不断降低,阻碍该类节目创新发展。

二、《国家宝藏》成功模式分析

(一)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创新

《国家宝藏》语言符号的创新表现在解读国宝的方式上。该节目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来展现国宝的由来,台词相较以往的文博节目别出心裁,以国宝守护者的视角来讲述国宝的历史,不同于以往文博节目第三人称的旁白讲述。并且《国家宝藏》的语言风格相比以往的文博节目更加年轻化,以往的文博节目通常较为严肃,言语风格严谨,缺乏趣味性,而《国家宝藏》的语言符号推陈出新,主持人的台词生动活泼,易与年轻人产生共鸣,节目还使用了一些网络流行语,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比如,《国家宝藏》舞台剧演绎时,就幽默调侃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在微博引发热议,在视频网站获大量弹幕刷屏。

《国家宝藏》非语言符号的创新则在于演绎方式、舞台布景、音效等。演绎方式上,《国家宝藏》用舞台剧形式再现历史,带领观众进入国宝的世界。段奕宏在演绎越王勾践剑的前世传奇时,化身剑灵,表现出蕴含在越王勾践剑上的王者尊严;秦海璐在演绎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的前世传奇时,生动演绎出与大报恩寺的佛缘牵绊,凄美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王刚在演绎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传奇时,表现出曾侯乙编钟蕴含的对天下和平的向往和期盼;黄渤在演绎皿方罍的前世传奇时,表现出皿方罍流落海外急切盼望回到家乡的赤子情怀。舞台布景上,《国家宝藏》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绝佳的音效,给观众营造了一场极致享受的视听盛宴,让观众身临其境,跟随演员一起领略国宝前世的爱恨情仇。袁弘在演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时,LED屏幕全景展现了竹林幽深、溪水山涧的诗意画面,魏晋风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使观众融入在魏晋画卷中,感受名士风骨;宁静演绎的万岁通天帖,LED屏幕以朝堂为背景,给观众庄重肃穆的感受,表现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王权威严;周冬雨演绎玉琮的前世传奇,对于这一新石器时代的国宝,舞台则以新石器时期的部落为背景,带领观众重回远古时代,感受玉琮的历史厚重感。《国家宝藏》在语言符号和舞台、灯光、音效等非语言符号方面的创新,使期在文化类综艺节目里出奇制胜,赢得观众的追捧。

(二)现代媒介技术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结合

《国家宝藏》顺应了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将现代媒介技术应用到文博节目中,实现了现代媒介技术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结合。以往的文博节目,通常是鉴宝、介绍讲解的形式,枯燥严肃,导致受众范围狭窄,传播力较差。《国家宝藏》一改往日文博节目单一的讲解模式,变为“博物馆记录+专业人士讲解+舞台剧演绎”的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模式。媒介技术上,《国家宝藏》的演播室舞台布置、屏幕布置现代气息强烈,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传播渠道上,《国家宝藏》不仅仅在电视、网络同步播出,还设有《国家宝藏》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随时传递国宝讯息,扩大节目影响力。

对于一档成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而言,娱乐形式和文化内涵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国家宝藏》将二者结合,使观众在观看赏心悦目的舞台剧的同时,也理解了国宝的文化内涵,轻松之余懂得了历史的沉淀,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创新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不忘初心,注重节目质量和文化内涵,用娱乐形式吸引受众,用文化内涵留住受众,不一味迎合市场,做出真正高水平的节目。

(三)精准节目定位,主动向受众靠拢

《国家宝藏》的受众定位比以往的文博节目更加年轻化,因此节目制作中融合了更多年轻人喜爱的因素,比如充满科技感的舞台布景,接地气的语言表达、人气明星的舞台演绎等,都是《国家宝藏》向年轻受众靠拢的表现。嘉宾阵容方面,《国家宝藏》邀请了27位艺人,包括黄渤、段奕宏等实力派演员,王凯、易烊千玺等偶像派演员,蔡国庆、雷佳等著名歌手,以及撒贝宁、何炅等著名主持人。节目组充分意识到明星效应的强大拉动作用,将明星嘉宾的身份设置为“国宝守护人”,宣读国宝守护誓词,将国宝情怀与明星嘉宾联系在一起,也引发粉丝群体对节目的极大关注,扩大了节目的受众范围。

以往的文博节目受众偏向中老年群体,故而节目形式单一、语言枯燥,而《国家宝藏》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节目形式年轻化,打开了年轻人的市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初衷和主旨在于文化涵养的熏陶和文化底蕴的传递。以往较为古板的节目形式无法吸引年轻受众,而《国家宝藏》创新了节目形式,让文化“年轻”起来,大大拓展了受众群体,增强了受众在学习文化过程中的乐趣,让受众在节目的观看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当主动向受众靠拢,嘉宾阵容、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讲解方式都应适当年轻化,尤其是当下粉丝经济繁荣,更应适当加强明星嘉宾的阵容,充分发挥明星效应的积极作用。

结语

《国家宝藏》的创新主要在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创新、媒介技术与文化内涵的结合,以及受众的精准定位。以往的文博节目通常是单一讲解模式,而《国家宝藏》则是“博物馆记录+专业人士讲解+舞台剧演绎”的模式,在吸引年轻受众群体的同时,扩大了传播力,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但是,我们在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时,也应牢牢把握文化内核,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明确文化为主、形式为次,挖掘文化深度,传承文化底蕴,避免“泛娱乐化”的侵袭。不管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发展创新,精神内涵始终是最核心的,节目形式只是辅助内容的外在表现,不能盲目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文化内核。

参考文献:

[1]樊雪君.无声的文字  有声的倾诉——《朗读者》节目成功原因分析[J].当代电视,2017(12):38-39.

[2]张妮.文化类综艺节目“清流”流向何方[J].当代电视,2017(11):57-58.

[3]郑向荣,张艺凡.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的五个“意识”[J].中国电视,2017(09):34-38.

[4]张琳,郭玉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价值[J].青年记者,2017(23):84-85.

[5]周航屹.《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意与深意[J].电视研究,2017(07):42-44.

[6]单幸.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7(18):35-36.

[7]高鹏.《中国面孔》:文化议题与综艺模式的成功结合[J].当代电视,2017(05):66-67.

[8]钟永平.《朗读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突破——兼談《见字如面》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46-48.

[9]张馨月.对竞技性文化类综艺节目风靡的思考——以《中华好诗词》为例[J].传媒,2016(18):38-39.

[10]郭学暖.从《中国面孔》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5(02):69-70.

(作者: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创新模式
《国家宝藏》火爆背后,博物馆与综艺娱乐
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