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着泪的悲情

2019-04-19刘世宁

神州·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归有光

刘世宁

摘要:歸有光是中国散文史上重要的一位大家,其散文《项脊轩志》为历代读者所推崇,其中的悲情打动人心,本文主要分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悲情,来感受文章扣人心弦的力量。

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怀念;悲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而自然的风格,是《项脊轩志》永葆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项脊轩志》这篇优美的散文,更因其对琐事的描述中所寄寓的耐人寻味的思想和情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归有光八岁丧母,十五岁读书,十六岁祖母去世,二十三岁结婚,二十九岁丧妻。到了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在这之后连考八次进士不中。一直等到六十岁才中进士,他一生苦闷不得志,在如此痛楚的遭际中,亲情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此文溢满了对亲人思念的泪水。

一、忆慈母而泣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是作者第一次哭泣,场景是老妪谈起:“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母爱的温暖,这样温情的回忆,对于作者,对于一个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的孩子来说,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曾经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老妪说完这些话,“余泣”,首先这是一个幼年丧母的孩子的正常反应,是对慈母的追怀,如此慈母,却早早去逝,又是对慈母的惋惜。其次,“余泣”,更是作者对自己幼年丧母的身世的悲怜,是内心孤独的爆发,“幼年丧母”是人生一大悲事,明明拥有慈爱的母亲,却又早早失去母爱,甚至对母亲的记忆都由他人来讲述,这是一种撼动人心的悲痛,足以让作者哭泣。

二、忆大母长号不自禁

祖母,是归有光回忆的第二位亲人,“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的第一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看似责备实则是对孙子的关心,是对孙子整天勤奋学习的疼爱,”第二句话,“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是祖母对孙子发自内心的赞赏,更是对孙子殷切的期望,第三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是对孙子极大的信任与赏识。可惜天意弄人,作者八次考取进士试都落第。当作者想到这一切,怀念中又饱含着内疚,因此作者“长号不自禁”。

三、相爱不能相守

妻子是归有光回忆的第三位亲人,应该说也是他最亲密的一位,然而笔调极为平淡,但简单的文字背后,却是至深的情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无限辛酸,“室坏不修”,充满无尽的悲伤,接近绝望。“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其中,“无聊”一词可以看出作者百无聊赖,精神无所寄托,足以看出妻子去世对他的打击。“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可见作者怕睹物思人,回避这个地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面写树,深层写人,“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正说明妻子离开自己已经很多年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对三位亲人的怀念,充满深切的悲痛之情,而这份痛,在作者内心不断加重、加深。对母亲的描写,嘘寒问暖中看出对子女的关爱,作者对自己早早失去母爱,直接落泪。而祖母送来象笏,关爱的同时,又对作者寄予厚望,而作者却感觉到自己辜负了祖母的期望,所以,情到深处,长号不能自已。而妻子对作者有陪伴之情,妻子的到来是,令作者感到轻松快乐,不用在“冥然兀坐”,不再孤独,然而妻子却又早早离开,作者没有像对母亲和祖母的那份感情——哭泣来得直接痛快,作者只写到那棵树已亭亭如盖,不直接抒情,转而写景,分明让我们感觉到欲哭无泪,长号无声,恰恰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回味、饮痛。

四、家道败落之悲

在对这层亲情的追怀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作者极力控制情感的家道败落,“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简短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诸父分家后先用篱笆,这还不够,毕竟还可以看见彼此,最后干脆用实墙彻底隔开,如此一来,隔断了亲人之间的视觉听觉,隔阂了一家人的亲情,兄弟之间形同陌路,颇有老死不相往来之感。而归有光是一个家族观念很强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载,其祖父的高祖曾留有遗训:

“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尊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饿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但是,五世同堂这种形象并没有因为这种遗训而延续下来,“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父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礼仪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招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餕,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1]

人心因兴盛而团结,因败落而分裂,大家庭分裂之悲,是家道没落的显现,而足以让作者心中隐隐作痛。

项脊轩,本是一间寻常的小屋,带给作者很多欢笑,更带给作者无尽的泪水,里面有珍贵的母爱,有祖母殷切的期望,有妻子的莺莺细语,更有作者的人生追求,在文中,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更是借此浇胸中之块垒,文中的悲怆之情,使得文章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深深感受“心有戚戚焉”。

参考文献:

[1]归有光.家谱记[A].震川先生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6.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归有光
到底是谁手植枇杷树
《项脊轩志》:人生过处唯存悲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