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9-04-19郭振刚杨思维周大荣刘其昌宋德荣

养殖与饲料 2019年4期
关键词:肉羊羊肉贵州省

郭振刚 彭 华 杨思维 吴 瑛 周大荣 刘其昌 宋德荣

贵州省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2100

肉羊产业以其投资小、见效快、经济效益突出等优点,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1]。当前,我国已是世界肉羊养殖和羊肉生产大国,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羊肉产量为471.07 万t,肉羊存栏量为3.02 亿只,出栏量为3.14 亿只,均居世界首位。羊肉因其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而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的重要肉类产品[2]。近年来,伴随我国肉羊产业的迅速崛起,贵州省的肉羊产业发展也高歌猛进,在羊肉产量、品质和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7年,贵州省肉羊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3],肉羊产业发展蕴含巨大潜力。但是,贵州省肉羊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养殖效益不明显、产业化竞争力不够和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市场销售信息不对称和品牌化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因此,从重点环节寻求突破,实现肉羊产业跨越式发展,为该产业在贵州省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拟运用2008-2017年贵州省畜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数据,从饲草料资源、肉羊存出栏量、羊肉年产量及羊肉价格变动趋势等多个方面分析贵州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乃至其他省市的肉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贵州省饲草料资源利用状况及发展潜力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贵州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达210~300 d,平均气温10 ℃以上,年降水量1 000~2 500 mm,因此,牧草生长快,生长期长,尤其特别适宜于优质牧草的生长,饲草料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统计,贵州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达428.67 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3%,实际利用面积不及30%;贵州省牧草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牧草203 科1 205 属4 725 种,且草地单位面积生产力高[4]。但草地资源利用率不到30%,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此外,贵州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尤其是肉羊非常喜食的稻草、麦秸、玉米秸、油菜秆等(表1),但整体利用率仅20%~25%。综上可见,贵州广袤的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为肉羊业的发展奠定丰富的饲草料基础。

2 贵州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表1 贵州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其秸秆产出情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断改变、牛羊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且国家“北牧南移”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贵州“千万只肉羊”工程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得到强力推进,导致牛羊肉价格稳步攀升,肉羊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年末绵山羊存栏量来看,贵州省肉羊产业以山羊养殖为主,绵羊为辅,其中山羊占比约95%,而绵羊仅为5%左右。2017年,贵州省年末羊存栏量达383.47 万只,占全国当年羊年末存栏量的1.3%,其中山羊为362.48 万只,绵羊为20.98 万只(图1)。近10年来,贵州省羊年末存栏量大致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仅2011年和2016年略有下降,究其原因,是受到了当年全国羊价下跌幅度过大的影响,养殖户纷纷退出所致。但是2017年年初,全国羊价略有上涨,加之受国家禁养政策的影响,华北华南地区退出养殖业者过多,而贵州作为潜力增长区,也是由此进入了羊产业发展的机遇期,促进了养殖量的大幅度增长。而伴随养殖存栏量的增加,贵州的羊年出栏量近年来也是逐年增加的,从2014 开始,每年均增加出栏量20 万只以上,到2017年,达到了出栏286.05 万只的历史新高(图2)。

图1 2008-2017年贵州省羊年末存栏量变化

图2 2008-2017年贵州省羊年出栏量变化

从羊肉产量上来看,其变化趋势基本与出栏量变化趋势相一致。从2008-2013年,增长相对过缓,而从2014年开始至2017年,贵州肉羊产业发展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期,年均增长约0.3 万t(图3)。即使是2016年羊肉价格略有下降,也没有受到影响。从近3年的带骨羊肉价格走势来看,贵州省的羊肉价格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略高于周边的四川、重庆、云南和广西几个省区(图4)。这主要是由于贵州省肉羊生产以山羊为主,而贵州人民热衷于食用山羊肉,且近年来,通过多年的脱贫攻坚,贵州省人均收入大幅度上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牛羊肉消费比例增大,因此实现了区域内高价位平稳运行。

图3 2008-2017年贵州省羊肉产量变化

图4 2016-2018年贵州省带骨羊肉与全国带骨羊肉价格变化比较

3 贵州省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养殖水平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贵州省肉羊养殖以散养为主。据2016年中国畜牧兽医统计年鉴数据,贵州省羊出栏量为1~29只的小规模养殖户达484 075 户,出栏1 000 只以上的仅20 户,小规模养殖户占97%,总体上呈现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养殖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和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缺点[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全省以养殖山羊为主,主要品种有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等地方品种,这些品种普遍存在个体偏小、繁殖率低、生长缓慢等缺点,严重影响养殖效益[6]。另一方面小规模养殖户大多是不能外出务工的忠厚农民,普遍知识水平低,欠缺科学养殖技术,尤其是对繁殖母羊群的饲养管理较为粗放,以放牧为主,很少或不补饲精料,即使是在分娩哺育期也很少补饲,导致繁殖力低下、疾病频发。且在母羊产羔后不能及时恢复体况进行配种,羔羊培育技术欠缺导致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出现延迟发育导致僵羊现象的发生,大大延长了母羊的生产周期、降低了使用年限和羔羊的出栏期。

综上几个方面,导致了贵州省肉羊养殖经济效益偏低的客观现实。尽管近年来几个羊肉主产区铜仁、遵义、毕节引进努比亚山羊在进行品种改良方面做了较多工作,但是对促进养殖增收的效果还不甚明显。

3.2 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贵州肉羊品种资源丰富,主要以山羊品种为主。地方品种有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贵州半细毛羊、威宁绵羊等,皆被列入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引进品种主要有波尔山羊、努比亚山羊、湖羊、杜泊绵羊和萨福克绵羊等,这些高产肉羊品种为贵州省的肉羊生产和遗传改良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在贵州省的肉羊生产中,山羊为主,绵羊为辅。2011年,贵州省启动实施“1 000万头肉羊工程”建设项目,投建42 个原种场和扩繁场,全部通过验收。从后期项目实施累计来看,全省2012年输配母羊41.03 万头,引进种羊14.2 万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羊供应不足的现状[7]。但是,由于种羊培育成本较高,所需技术力度较大,生产周期过长,且原种场还存在抗疾病风险能力低,抗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弊端,导致生产的种羊良莠不齐,从而纷纷倒闭关门,致使贵州省肉羊原种供应出现退步现象。另外,贵州省肉羊养殖多数为散养户,其为了追逐当前利润最大化,乱杂乱交现象十分严重,即使是大型养殖场,也是自繁自养,更谈不上良种化提高。

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虽然有相关部门对疫病进行监督和防控,但是力度不大。当前,对于散养户,羊只的出栏基本是自由的,疏于疫病防范,疫病控制的重担完全依靠村级防疫员,而这些防疫员技术和知识水平又较为薄弱,导致小规模肉羊疾病频发。而对中型规模以上的养殖场,虽然建有疫病防控制度,但是执行力度也不够,省内就发生过1 000只规模场因引种而带来布鲁氏杆菌病传染的实例。可见,贵州省的肉羊生产在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3.3 产业品牌化竞争力不强和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贵州肉羊生产以散养为主,主要集中在铜仁市、遵义市和毕节市,占到全省产量的90%左右,而在这3 个市内是呈现零星点状分布,即下辖每个县都有分布,且相对比较均匀。这种散养羊的弊端在于,没有组织性,生产随意化,不能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化,因此使得贵州优质的地方羊肉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竞争力。当前,贵州省肉羊生产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全省肉羊生产呈现“千家万户散养为主,中小规模场集中育肥为辅”的传统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肉羊产业化的关键饲养管理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难以形成专门的肉羊品种和优质的羊肉品牌。近年来,在产业化发展方面,虽然涌现了如“贵州习滋味”这样的企业带动了羊肉品牌化的探索,但毕竟有限。当前绝大部分的消费方式仍然是个体户屠宰,冷鲜肉配送到羊肉粉店或羊肉火锅店,这一消费方式占到全省羊肉消费量的80%左右,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于冬季。另有部分为个人购买羊只后,自行屠宰和食用。因此全省缺乏规模加工企业和品牌化体系建设,严重制约着贵州省肉羊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3.4 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难以适应产业发展

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导致难以适应产业发展,是制约贵州省肉羊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贵州省肉羊养殖模式主要为散养,散养户大多是知识水平低、发展资金有限的一类人群,在跟踪羊肉市场价格信息方面较为落后,而且政府在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方面做得也不好,因此散养户在生产决策方面具有盲目性。当羊肉市场价格上涨时,散养户会盲目跟风,大量抛售羊只,甚至基础母羊都会进行出售,导致难以扩大生产。与此同时,市场价格的上涨又引入更多的养殖户加入该行业,由于肉羊的生产时间长,产品具有滞后性,等到大量产品投入市场时,导致供大于求,引起市场价格下跌,于是养殖户遭受严重损失。此时,养殖户为了急于减持生产以减少损失,短暂的波动后又导致市场供小于求,羊肉价格迅速回暖,养殖户又错过发财时机。因此,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甚至是闭塞,不仅造成了羊肉产品的供需不平衡和市场价格的波动,还会影响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影响肉羊产业的健康持续性发展。

4 促进贵州省肉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脱贫攻坚

贵州省目前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适度扩大畜牧业生产,尤其是发展资金需求量小、经济效益回收快的肉羊产业,不失为一个良策。鉴于贵州现阶段肉羊养殖的特征,适度增加养殖规模,实现每户存栏基础母羊60~70 只及以上,年存栏规模200 只左右,可实现年出栏优质肉羊100 只,增加经济收入10 万元。同时,推动龙头企业和规模合作社发展,形成“企业+养殖户”或“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利益联动发展模式,将分散的养殖户,通过企业纽带的链接作用,形成区域内规模发展,实现养殖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和疫病防治效益,达成肉羊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进而实现产业化品牌化的目标[8]。与此同时,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励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或养殖户进行衔接,由政府倡导并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重点解决肉羊生产中的繁育生产、品种改良、营养调控、疾病防治、快速育肥等关键技术难题,为贵州省肉羊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和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要采取措施激励科技人员通过上门服务、开通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大力支持肉羊养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其对高效养殖的认识,促进肉羊生产标准化。再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大对村级防疫员的奖励补助和对小规模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青贮设施设备、农机具购置等的补贴。通过以上方式,促进贵州省肉羊产业高效、快速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助推脱贫攻坚事业扩宽产业渠道[9]。

4.2 加强良种繁育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促进肉羊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高产品种是实现肉羊产业高效、健康发展的关键生产资料。而贵州省的优质地方肉羊品种资源则是培育适应贵州省喀斯特山区气候特征的肉羊新品种的重要亲本,因此,为了加快贵州省肉羊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地方良种资源的改良利用,完善良繁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保种技术和选育技术手段,加快对这些地方良种遗传特性的基础研究,做好对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提纯复壮和扩繁工作。此外,还需规范种羊场的种羊生产范围,在地方良种主产区需采取保护为主、改良为辅的路子,而在非主产区则采取改良为主、保护为辅的策略,主要是引进努比亚或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

贵州省肉羊产业以散养放牧为主,人畜同居、牛羊混牧现象十分普遍,也因此导致疫病防控极其艰难。对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基层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大,应增加村级防疫员的奖补力度,刺激其积极性;二是建立从种羊引进、肉羊出栏到屠宰加工、销售等多个方面,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监管机制体制;三是适度提高疫病捕杀的补助力度,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让其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4.3 健全羊肉品牌化体系,促进肉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品牌是当前农特产品走向市场的符号,只有将品牌做好了,才能很好地带动肉羊产业的发展。但是品牌的创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很多企业都望而却步。目前,贵州省在羊肉品牌创建方面已崭露头角,如“遵义羊肉粉”“水城羊肉粉”“贵州习滋味”等,已逐步走向全国。在品牌化创建方面,政府除了要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服务和为羊肉品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外,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企业对羊肉品牌建设的热情,提高其经营好、维护好羊肉品牌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引导、吸纳相关利益主体进入羊肉品牌化的建设中,发展肉羊产业,促进羊肉品牌标准化建设。因此,建设好羊肉和肉羊品牌化体系,必将有力促进贵州省肉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4 建立市场价格信息传递机制,促进产业体系建设

贵州省肉羊消费具有地方性,市场价格也是各地不同,甚至各市县之间都有差异,让成本差异不大的肉羊养殖户在销售时无所适从。对此,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羊肉市场价格信息服务平台或信息服务站,完善市场价格体系建设,形成纵向一体化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以维护广大养殖户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运用信息集中的便利,收集并整理国内外肉羊行业信息、市场供求变动、技术服务信息等,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和论证,择取符合贵州省各地需求的市场价格信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形式向肉羊养殖户进行精准推送[10]。对于散处各乡村的养殖户,其消息极为闭塞,如能第一时间获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将对各养殖户的肉羊销售提供指导作用,同时也为贵州省肉羊生产和销售指明了方向,为贵州省肉羊产业体系建设铺平了道路。

猜你喜欢

肉羊羊肉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扒羊肉”
提高肉羊繁殖率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肉羊体尺测量 用上“智慧眼”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冬补一宝 羊肉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肉羊快速育肥综合技术
肉羊养殖新技术及应用实践研究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