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互动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2019-04-18尹海
尹海
摘 要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增强学生体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角度分析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表现形式,阐述体育课堂互动教学中的误区,提出相应对策。笔者认为,体育课堂互动教学中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互动形式局限于“刻板印象”,缺乏积极情感渗透;单一的互动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体育教师的互动话语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互动意识培养的缺陷。
关键词 体育课堂 互动教学 误区 对策
体育课堂教学强调师生、生生间的行为互动和心理互动,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个体差异[1],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协作、交流机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加快推进体育教学变革和互动方式创新,对于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突破传统单一线性(自上而下)体育知识信息传递和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均有着重要意义。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发起了向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课程模式的挑战,确立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的角色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话语权,不断改进体育課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2]。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探索和寻求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规律是构建积极课堂,体现体育课程的交互性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也是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需要。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互动教学理论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运用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规律,依然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这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质量,不利于互动教学的展开。
一、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堂互动教学中,由于互动对象的差异性,由此形成多种互动表现形式,教师需要熟悉和掌握这些互动形式,才能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互动对象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措施,提高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效率[3]。从体育课堂互动教学主体构成角度,可以把互动教学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两类。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展开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序互动,且多数时间内都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如:教师在讲解某个技术动作环节,采用语言讲解法、提问法、暗示法、讨论法、示范法等,这种互动也是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基本要求,这对教师的互动方法技巧,语言的组织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师生间的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同,并表现出差异性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为优化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建立同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借助个别辅导、一对一问答、个别提示与演练、巡回指导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自己受到充分的尊重和期望,增加体育学习过程的归属感。
2.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相互帮助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学生个体之间对于体育学习的互动学习也是促进学生交往,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理解力和解释力,深化学习认知的重要渠道,所采取的方式主要通过相互讨论、相互指导练习等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除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以外,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学习也较为常见,教师可以推选出在技术动作方面掌握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示范,或者是在体育学习小组中,由学习小组负责人来讲解示范或发表观点、评论小组成员的技术动作、学习态度,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误区
在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互动表现形式的理解差异,不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开发积极的互动教学策略,以致存在诸多教学误区,只有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些误区,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互动对策。
1.互动形式局限于“刻板印象”,缺乏积极情感渗透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形式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内容、教学环境现状,甚至不同班级学生实际灵活地加以选择,体育教师掌握教学互动技巧也是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4]。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实施授课之前对场地、器材、学生等因素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主要局限于一般问答式互动教学,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竞赛活动中,很多教师为体现互动方法的渗透理念,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学生之间互动的启发过多局限于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甚至是在课前预先设定的互动信息,或刻意增加提问次数,缺乏积极情感渗透,表现出典型的“刻板印象”思维,缺乏灵活性,这种互动效果也难以达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行为的教育目的。另外,通过个人的工作实践一线感受和课堂观察,教师存在这种“形式性”互动的认知误区,以致体育课堂互动教学主要以中性互动为主,即:为达到互动效果,刻意增加互动频次,借助提问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互动过程当中,而较少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的管控之下被动参与到互动过程中,学生依然遵照教师的互动要求被动执行,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互动效果较好,学生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但是,教师的这种表扬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而缺乏情感教育的互动和渗透,教师很多情况下不是发自内心的鼓舞,学生也并不能从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严重影响了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
2.单一的互动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形式多样,就从互动对象方面来看,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学生个体之间互动、学生群体之间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教学环境、学生学习心理、学生运动基础和技能层次水平差异,需要选择不同的互动形式,这也决定了体育课程互动教学的形式多样性。但是,在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存在互动形式的认识误区,所选择的互动形式主要采用教师与群体的“问答式”互动,教师与个体的“指导式”互动。其中,“问答式”中,学生对互动内容的兴趣度较低,没有起到启发式互动教学的目的,这种群体性互动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旁观看热闹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学生成为被冷落对象;在“指导式”互动中,教师的行为误区主要表现为,关注“极化”学生的问题现象,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正向”案例进行互动示范讲解,并借助表象互动观察来掌握运动技术,对于运动技术“典型”错误的“反向”案例的互动讲解,主要是通过直观观察,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矫正和改进技术动作。除了这些正向、反向的典型案例互动以外,教师与中间层面学生的互动较少,“求两端,忽中间”的互动思维造成互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造成参与规模互动的学生人数少,互动教学质量下降。
3.体育教师的互动话语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成长
在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角色是平等的,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营造互动氛围的过程。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教师主要依靠“言传身教”的授教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进行知识灌输与传播,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个体成长,教师主要延续集体教育为主的思维方式,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具有绝对话语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按照机械化的技术动作照搬学习,专注于教师讲解知识的识记。这种教学互动形式决定了教师的互动主体角色,在绝对话语权威教育环境支配下,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表现出“压迫式”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被动接受学习角色意识支配下,难以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另外,体育课堂互动教学中的误区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方面,教师在集中讲解后通常是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技术指导互动由于教師面对的人数较多,为提高指导效率,节省时间,通常选择直接告诉学生错误结果,这种互动方式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空间,学生在自主练习过程中的互动演变成被动机械训练,而对于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种互动方式的误区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下滑。
4.互动意识培养的缺陷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良好的互动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强互动意识培养,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缺乏重视的认识误区。在教师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通过与学生的心灵互动来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很多教师对新课标中的互动局限于讲解示范互动层面,缺乏互动技巧和互动艺术,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角色处于主导性地位,主体对象依然是学生,教师主导性互动意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来达成效果,而对于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较少关注,造成学生互动能力不足,这也表现出只有少数喜欢所学体育项目的学生参与互动,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互动式提问较少关注,甚至不能参与到互动过程,出现教师互动“冷课堂”的尴尬局面,其连锁效应导致教师也不愿同学生互动的恶性循环。
三、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对策
1.把互动效果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选择不同的互动方法和手段会产生不同的互动效果,甚至会决定体育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5]。因此,需要把体育课堂互动效果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的互动评价机制,建立正确的体育评价观。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评价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多采用积极互动的评价方式,以表扬性互动为主,给学生以充分的体育运动自信,激发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主观意愿,尽量避免批评性互动评价对学生体育学习情绪的打击。即便学生在体育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错误,教师也应当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下对学生进行批评,多进行一对一互动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并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纳入到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评价,切实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2.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提高师生互动意识
体育课堂互动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要严格遵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无论是教师对个体互动还是对群体互动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互动方式,掌握互动技巧和互动艺术,为体育课堂互动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注入情感元素,让学生在互动式课堂参与过程中能够熟悉和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信息,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而不应拘囿于预先设定好的互动环境中。体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学生、课程资源实际制定互动策略,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互动文化氛围。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动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素养。
3.创设多样的互动形式,提高体育课堂互动效率
传统单一的体育课堂“问答式”互动形式不能起到较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现状,选择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以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多样化体育需求。借助多样的互动,为学生不断营造新鲜、愉悦的体育学习环境,持续保持体育学习激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课内互动与课外互动相结合,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互动方式,提高体育课堂的互动效率,从而达到优化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象,冉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互动问题的表征、成因与消解[J].教学与管理,2017(30).
[2] 时维金,沈建华,蔡皓.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空间的研究——基于师生互动言语行为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6,23(04).
[3] 黄永君.浅析互动性教学在中学体育课堂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05).
[4] 李健.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的设计及使用[J].体育教学,2014,34(03).
[5] 林建,颜井平,汪现义.高校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