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类型、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9-04-18陈玲
陈玲
摘 要 有效教学有环境决定教学效果论、教师决定教学效果论、学生决定教学效果论、课程决定教学效果论四种基本类型。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教师的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当前,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对有效教学的认知出现偏差、过于追求结果有效而忽视过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有效教学目标取向出现异化。因此,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有效教学,在追求结果有效的同时要注重过程的有效性,建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目标取向。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基本类型 教学效果 认知偏差
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诉求,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正确选择。近年来,我国为了落实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河北省于2009年开启了“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双有效”教学研究,在一项有关教育改革的项目中,将“双有效”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中出现了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相关研究。整体来说,有效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生的变化,其中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二是教学效率。在投入一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获得的发展状况。三是教学效益。教学活动所产生的价值和带来的收益、实现的教学目标等。有效教学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1]。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类型
1.环境取向的有效教学——环境决定教学效果
环境取向的教学研究者认为教学环境质量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与教学环境质量呈现正相关,因此,该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改善教学物质环境。在古代教育发展中,人们非常注重建立固定的教学场所。无论是中国的痒、序、校,还是西方的宫廷、寺庙,都可以看出对教学场所的重视。维多利诺曾提出,“安静有序的环境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的物质环境一直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善,教學用具从最开始的教室与桌椅,到现在实验室与各种实验器材等,教学场所也从“杏坛”“学园”等到校园、多媒体教室,从资料室、图书馆到网络教室、信息中心等。在当代社会,人们仍然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改善教学环境。其次,丰富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16至17世纪,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始从个别授课转向小组教学,并逐渐发展为班级授课。后来,班级授课制因不能照顾个体差异而被重新审视。19世纪,欧美各国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入20世纪,出现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个别指导教学等。近年来,教学组织的教学形式由课堂授课逐渐发展为合作式、探究式、网络式等多种形式。
2.教师取向的有效教学——教师决定教学效果
教师取向的教学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质量与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只要提高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提高了。首先,教师专业化的训练。人们认为通过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将有效教学研究转向提升教师质量,这也促进了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师专业化,这样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水平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出现了。当前在多种多样的教师教育中,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即师范学校仍然是很多国家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模式。在师范学校,很多师范生也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钻研教学技术。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来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普遍得到认可,教师也认为自身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外在的教学行为可以改善教学效益[2]。其次,教师的在岗培训。基于教师取向的有效教学,很多学校通过教师在岗培训与实践锻炼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效益。有调查显示,中学优秀教师形成能力的时间分配为大学前22%,大学12.7%,职后65.3%,可以看出,人们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可教师在岗培训的价值的。所以,很多学校都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岗前、在岗培训,教师自身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3.学生取向的有效教学——学生决定教学效果
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人们将对教师的关注转向学生来研究有效教学,认为教师并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调节、认知、态度等来发挥作用。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便由注重教师的教育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就,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努力程度决定着学习成就。因此,可以通过调动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主能力等来提高教学效益。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影响教学效益的众多要素中,学生是比较关键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可以促进他们的具体学习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谋生,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不同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很多教师会通过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在教学研究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涌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掌握学习、发现学习、最优学习等都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随着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和教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丰富、条件更便捷、时间更灵活、可选择的空间更大,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与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当前比较盛行的策略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信息加工方式等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运而生的。
4.课程取向的有效教学——课程决定教学效果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教学效益,这是课程取向教学研究的基本观点,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越深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得越牢固。首先,进行课程设计。杜威指出,“学科中蕴含的事实真理与儿童已有的知识观点决定着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已有的课程教材、学科知识等转化成为儿童在现实中的生活经验,并使其进行内化,最终使儿童自身的经验水平与已有的学科所形成的逻辑经验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从某种程度来看,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对课程的解读,教学取得较高效益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寻找学生经验与课程之间的契合点。所以,教师对课程的分析与解读以及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的实施是影响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效益。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精准的教学框架”作为教学管理工具,它明确教学过程中应“学什么”“如何学”“如何评价”等。先由精准框架规定期望中的学生表现是什么,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境与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反馈,最后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业表现的改进[3]。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两大主要因素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首先,从学生学习态度来看。如果学生对某一位教师或每一门课程存有偏见,没能正确地看待教师或课程,则很难对教师或课程产生兴趣,也很难正确认识该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以至于在课堂上不好好学习。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学习效率。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教育场域之中,学生懈怠的学习态度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教学热情,也可能会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两种消极的态度与情绪互相影响,长此以往,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从学生学习习惯来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都习惯在考前进行突击,试图通过考前的几天甚至几小时的努力学习来获得高分,但很多课程都有其自身内部的逻辑体系与思维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如果那些知识点学生平时没有理解和内化,只靠考前的突击是不起作用的。最后,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学习是一门学问,在学习过程中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灵活运用思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也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素养
首先,教师科学教育的缺失。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一般情况是考试考什么,教师便教什么,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或是否愿意接受,都被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多学生可能非常熟悉书本知识,但却不会在实际中应用,也不会进行创新。在这种传统教学观念下,出现了教师不愿意讲课、学生不愿意听课的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科学教育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则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与时俱进。其次,有效教学意识淡薄。教师教学观念淡薄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缺乏效率意识与时间观念,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师生间的双边交流与互动,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也不会通过反思来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最后,教学方法效率低。好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同样如此。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强调教学方法的形式而不注重教学效果。教學的本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间进行交流、互动、探究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师的将解,而没认识到师生间的共进共享,使课程教学效率较低。
三、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有效教学的认知出现偏差
首先,过分注重教师的作用。在有效教学理念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被过分强调,这会产生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整个课堂由教师一人操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师生间也很少有交流与沟通,这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降低。当前我国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让教师适当地放手,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次,过于强调眼前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不仅仅限于当前或一时,而是追求长远的有效与发展。而当前进行的有效教学活动,许多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有效性的时效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温习与巩固,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要帮助和促使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并使学生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当前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课堂中只要将先前预定好的内容讲完就可以了,不重视课后的巩固与温习,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很难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4]。
2.忽视过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结果有效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学结果的效率、效果及效益,技术理性是它的理论基础,而过于注重技术理性的教学会导致教学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忽视人的存在。一是漠视正当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过分注重结果的有效性,就会因追求教学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正当性,因为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手段更容易获得想要的结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结果的有效性,容易导致教师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伦理规范,不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内心感受以及人格尊严等。二是忽视合理的手段。一般来说,手段与目的不一致的情况在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往往表现为采用不恰当的手段来实现正当的目的。不恰当的手段一方面体现为采用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科教学规律的手段,包括滥用符合规律的手段和手段本身违背规律两种情况;另一方面体现为不符合伦理和教育道德的手段,如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威胁、体罚等手段来强迫学生学习。三是忽略可行的操作。大多研究者探讨有效教学时,将“效率、效果、效益”放在同等地位,尽管这种表述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但在实际中解决不了问题。这三者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致,研究者并没有说明如果出现矛盾哪一项是最重要的,因此,当这三者真在实践中出现矛盾时,教师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只能采用以往的方式进行教学,结果造成有效教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5]。
3.有效教学目标取向出现异化
过分追求教学效率、效果、效益的最大化可能会出现违反教育规律、打破教学各要素内在的平衡性以及偏离教学目标等问题,从而导致有效教学目标走向异化。首先,知识与技能、情感等内容相比,更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活动通常会以知识为中心,通过强调知识的传授效果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这种在内容上片面追求知识教学以获得效果最大化的教学容易异化为知识主义教学。知识主义教学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缺乏,导致有效教学目标异化。其次,灌输与引导、启发等方法相比,最能在固定时间内出效率,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在方法上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有效教学容易被异化为灌输主义教学。灌输主义教学将教学活动视为一种储存行为,认为存储得越多效率就会越好,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失去主观能动性,其批判意识与反思能力也会丧失。同时,灌输主义教学倡导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差异,让所有的学生进行相似的练习,这种教育不仅摧毁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扼杀了学生的天赋能力[6]。
四、改进有效教学的对策建议
1.全面、正确地认识有效教学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一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和研读课堂教学活动,熟悉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高效有序地开展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衡量教学活动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的提升状况,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随时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据此来调整课堂教学状况,从而推动有效教学的开展。其次,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地位,其行为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灵活的学习思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二是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从过程视角来看,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有效教学实践更科学合理,强调教学的过程,即“过程有效的教学”。这与“结果有效的教学”相对,强调教学过程的正当性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性。首先,构建过程性评价制度。评价对教师工作具有鉴定和决定作用,如果教師对学生所做的事是教学评价不认可的,那么教师就会降低甚至杜绝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从而转向于评价体系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构建教学评价制度来落实教学改革。过程性教学评价机制是保障过程有效教学实现的基础,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其次,改进学习过程。一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每种学习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其他方法无可替代的,多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助于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三是让学生进行构建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已有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起过渡与固定的作用[7]。
3.建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目标取向
首先,以教师师德为底线。在有效性教学中,既要关注教师群体的公德心,还要注重教师个体的私德,让有效性在伦理性的监督之下进行,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是教师要从内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热爱。二是真诚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使整个教学行为本身成为一种真诚的交流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次,以个性平等为发展目标。在伦理取向上以学生个性平等为发展目标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平等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受到平等的保护与尊重。在教学活动中只有以学生的个性平等为发展目标时,教师才会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独特价值,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其得到正确、恰当的成长,从而体现有效教学的真正价值。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平等对待与发展时,其共性也相应地得到较好的发展[8]。
参考文献
[1] 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03).
[2] 段乔雨.有效教学:一种历史发生学的认识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1).
[3] 李志厚.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新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05).
[4] 王珺.有效教学的缘起、悖论及其消解[J].教学与管理,2017(09).
[5] 罗祖兵.有效教学的过程性阐释[J].教育研究,2017(09).
[6] 陈晓端.当代教学论框架下的有效教学行动表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04).
[7] 刘路.从有效教学迈向优质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5(16).
[8] 肖庆华.有效教学的异化及其伦理视野[J].教育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