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

2019-04-18李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性根本任务立德

李梅

摘   要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回答“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它深刻把握了教育的育人本质,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发扬,也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举课程、教学、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育人合力,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彰显育人本质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目的,用文化育文化人,并采取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任务:背景缘起与价值内涵

尽管立德树人首次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但立德树人的理念其实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并蕴含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回溯历史,立德树人具有“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立德”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三者中立德居于首位;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也一直把立德为重、推崇道德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而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形塑了中国人追求德性之实现的精神倾向。“树人”概念则最早出现在《管子·权修》中记载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此处的树人之意是从治国与治民的关系的角度来谈的。如今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立德树人,并将之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从教育实践历程来看,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实践倾向,对德育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窄化为追求高分升学的功利性目标,偏离了教育目的,迷失了教育本性,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关键和核心,如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且具竞争力的人是各国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因此,我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是对教育领域现存问题的纠正,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又是托举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立德树人的内涵来看,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回答“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立德”与“树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德”与“人”的具体内涵则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比如在古代讲立德树人,指的是立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为基础的家庭伦理道德,树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之人,而当代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赋予立德树人更加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全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确立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公共伦理,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尤其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厘清,更需要实践中的落实,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落实立德树人需要发挥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的育人合力,明确各阶段的教育功能定位和育人目标,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做出独特贡献。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来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为基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坚持育人为本,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又为基础教育发展指出了路径,即坚持德育为先,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规范人,提高人[1]。

二、立德樹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举课程、教学、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育人合力,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课程育人:育人本质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实现知识传承、训练感官、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等教育价值的重任。当下我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深刻把握学校课程的育人本质,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事实上,如何通过课程培养人、提升人、完善人,如何提高课程的育人能力,是课程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课程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要想让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人格品德等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就要为学习者提供特定的教育性经验,就要按照育人要求和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必然联系对课程系统诸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有学者指出:“中小学课程的设计需树立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2]可见,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育人目标统筹规划学校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类型,明确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目标,理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发挥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具体来说,一是要立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现实情况,提炼学校特色,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明晰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指导学校课程设计。二是要厘清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均衡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对此,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关系,中小学校首先要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强化体育锻炼和艺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开设体现学校特色和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以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要做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统整工作,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创生。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课程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在整体育人目标指引下综合考虑学校课时等条件,保证提供一定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此外,还要根据学生发展不同层次的需要处理好不同层次课程的结构关系,如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课程,针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拓展课程,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课程等,这些课程分别占怎样的比重更为合适,其间的关系如何理顺都是优化课程结构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理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聚焦课程的深度整合,把握学科内部的纵向整合,明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整体结构和关键问题,避免同类知识的交叉重复;处理好学科间内容的横向整合,尤其做好相近学科类似主题的内容统整。四是课程内容落实德育为先理念,一方面挖掘课程内容固有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人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五是完善课程类型,中小学要兼顾学科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开设,尤其重视活动课程对中小学生的育人价值,在活动体验中抓住契机对中小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提升,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育人: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

教学活动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自古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性的实践,始终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早在19世纪,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曾明确表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苏联学者凯洛夫也曾指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作用”[3];我国学者王策三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一般说来,教学总具有教育性”[4]。这些学者强调了一个共识,即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和应有之义,因此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应是德性的充分彰显。结合当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教学的教育性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学教育性的实现,就是教学各个环节教育性的实现,对于中小学而言,則应结合本学段的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诸环节。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其中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往往因其外显性被重视,而道德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等常因其隐蔽性和难以测量性而被忽视,这有悖于教学的教育性要求和立德树人旨归,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尚不完善、人格尚未定型时期,学校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而非只是知识技能一维。从教学内容来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双管齐下有助于彰显德育价值。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科内容本身蕴含的德育元素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相关德育元素,如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做到全方位育人。与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价值相较而言,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所带来的道德影响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的—手段角度论,教学的教育性不仅意味着教学目的具有教育性,也规定着教学手段的教育性,这才是教学教育性的完整内涵。而当前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往往用诸如题海、灌输等不道德手段追求短期内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教学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要求,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中小学教学尤其应注意这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此外,课堂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声调、语气、手势等都有育人功能,且“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可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意味着教师要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任,这对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道德信念及育人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检验。比较有效的做法有二:一是作好引领,引领教师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加强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学习,提升“德知”,引领教师反思自身所持有的道德信念,提升其道德敏感性,发展其道德能力,提升“德品”,在此基础上发展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增强发现、分析、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德能”;二是引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尊重教师对立德树人内涵进行恰当的个性化阐释,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进程中来。

3.文化育人:用文化育文化人

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其存在或者表现形式如何,都具有知识性、经验性和价值性特征,“一旦与人的认识实践相结合,则必然会成为影响和改造人的内在世界并成为形塑人的行为方式的重要客观力量”[5]。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育人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学校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师生长期积淀下来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6]。这就决定了任何两所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这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标志。作为学校的灵魂,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学校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塑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用文化育文化人,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既是文化育人的内在意蕴,也是学校文化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实现用文化育文化人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文化的四种形态,一般而言,“学校文化体系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7],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构建文化育人路径,不妨从这四方面入手。首先,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实现精神文化育人,就要立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精神气质,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着眼于学校的未来发展,确立共同愿景,以此凝聚共识,引领方向。此外,重视学校文化符号,如校训、校徽、校歌建设,这些文化符号作为学校核心理念的表现形式,或因其简单凝练,或因其形象活泼,或其因扣人心弦,而深入人心,成为指引师生求真、向善、尚美的精神符号。其次,建设学校行为文化。实现行为文化育人,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小学校长的文化引领作用。在中小学校,校长是决定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灵魂人物,必须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性,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并给予他们文化创生的空间,鼓励教师间的合作文化,支持学生自我管理文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主导着课堂文化的塑造。一方面教师要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力求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内涵,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自觉合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再次,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实现制度育人,要明确学校规章制度,中小学阶段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通过制定学校规章,明确告知学生学校鼓励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形成制度认同,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最后,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实现物质文化育人,学校的建筑以及其他文化标识作为学校文化的外部展示,能以其具体可视的对象性特征对学生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建筑及文化标识设计也应独具匠心,体现学校特色和教育理念,以物载德,同时优化学校建筑及文化标识的布局,既能合理利用校园空间,又能发挥育人价值。

4.合力育人: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格局

“协同”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的,他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小系统组成的统一的大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能使系统从混乱无序走向协调有序,并形成一种较为稳定平衡的结构,从而产生单个系统无法实现的整体效应。可见,协同思想最先来源于对自然界现象的分析和探究,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总有其相通之处,因此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同样适用于对人类社会很多领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事实上我国学者已将协同理念运用于经濟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解决了很多单个个体无法完成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那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校的落实,是否也需要借鉴这一思想,构建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实效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本身的性质来看,它直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使命,它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仅靠中小学的单打独斗难以取得根本成效。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但毕竟学校育人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产生的影响有限。其次,从教育系统来看,学校教育系统本身并不是孤立于社会的一个单独的系统,它与家庭教育系统、社区教育系统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要想更好地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就必须建立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协同理念为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即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那么谁来协同,如何协同,不同育人渠道和主体在立德树人中具有怎样的作用特性,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笔者认为,落实立德树人需要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等阵地,协同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学者和其他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来。具体来说,学校育人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要关起门来育人,应该看到学校场域以外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欢迎他们加入到合力育人的工作中来,在合作的同时要根据不同力量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阵地,建立德育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协调一致地开展德育工作。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意识地挖掘各学科德育元素,加强各学科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学校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责任,实现管理育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以身示范,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促进家校合作,让家庭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以社会教育为补充。学校应结合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服务他人、劳动创造的喜悦。另一方面,要统筹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专家学者、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力量,发挥各方力量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的整合作用。只有内外部多方协同,方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有效落实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定华.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2(24).

[2]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 王策三.教学论稿[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刘洪主编.文化育人(第4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 张世善.学校文化自觉与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 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育性根本任务立德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严以修身”先立德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