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同伴拒绝现象的成因及干预
2019-04-18郭小英
郭小英
摘要:同伴拒绝作为一种消极的同伴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较为劣势的社交地位的反映,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在从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儿童青少年同伴拒绝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一现象的干预技术。
关键词:同伴拒绝;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干预技术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同伴互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個体的社交技巧和能力,也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和焦虑、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适应问题。作为一种消极的同伴关系,同伴拒绝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对儿童青少年同伴拒绝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同伴拒绝的干预方法。
一、同伴拒绝的内涵
同伴拒绝是不良同伴关系中的一种,不同的学者对同伴拒绝的定义略有差异,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指个体被多数同伴所排斥,不受欢迎,包括忽视、蔑视、拒绝和否认等,反映了个体在同伴群体中较为低下的社交地位。
二、儿童青少年同伴拒绝现象的成因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发展同伴关系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同伴关系的好坏对儿童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显然,当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居于较低的社交地位时,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导致儿童被同伴拒绝的成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大因素。
(一)社会认知因素。儿童青少年被同伴拒绝的一大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过低,主要包括心理理论水平、情绪理解能力和惯用的人际归因方式等。
心理理论水平。儿童青少年只有在正确理解了同伴的行为意图、情绪状态等基本心理状态,并对同伴行为进行正确推断和解释的前提下,才能够与同伴进行友好地交往,否则就会遭到同伴的拒绝。
情绪理解能力。情绪理解能力越高的儿童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越受欢迎,而不能识别或错误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的儿童青少年则会被同伴拒绝。
人际归因方式。处于被拒绝地位的学生倾向于将自己成功的社交实践归因于某一个具体的原因,并且这种成功的原因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其他的情境下也同样能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这种人际归因水平的低稳定性属于一种悲观的归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同伴群体中的被接纳程度。此外,对他人目的的敌意性归因也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被同伴拒绝的原因。
(二)社会行为因素。通过对遭受同伴拒绝的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个体本身的一些问题行为导致了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较低的社交地位,其中包括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学业违纪行为、品行问题甚至暴力犯罪行为。
(三)环境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被同伴拒绝的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
家庭作为儿童最初接触的环境,是儿童个性得到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并且会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产生间接的影响。家庭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依恋等都会影响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在良好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而在父母的权威苛刻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则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拒绝;在家中与父母的交流是消极、控制和否定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与父母建立了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被同伴接纳,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被同伴拒绝。
学校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接触的第二个场所,同样会对儿童的社会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中儿童经常接触的对象,对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也有重大的影响。在学龄初期的儿童眼中,教师就是权威的代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被教师所喜爱的学生更容易被同伴接纳,而被教师批评的学生则更容易被同伴拒绝。
三、对儿童青少年同伴拒绝现象的干预
鉴于同伴拒绝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预防和减少这种现象是极其必要的。因此,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干预技术,能够更好的“对症下药”。总的来说,对儿童青少年同伴拒绝现象的干预技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人层面。一些儿童青少年被同伴拒绝的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行为,因此从儿童青少年本身人手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认知技能训练,锻炼他们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而帮助他们解决人际问题。认知技能训练强调认知在人际交往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包括三种技能:第一种是产生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这决定了儿童能否成功地与同伴进行交往;第二种是理解原因,这可以帮助个体正确地知觉情境;第三种是预料行为后果,有利于帮助个体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它在帮助儿童解决人际问题时一般遵循以下四个步骤:首先是帮助儿童找到人际冲突的原因,弄清楚问题所在;其次是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是预估各种方法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最后是决定采取最佳的方法。
(二)群体层面。由于家庭和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从群体层面对同伴拒绝现象进行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从群体层面对同伴拒绝进行干预,需要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参与。家长应该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选择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教师应该树立正确且科学的教育观,以平等和公正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避免出现讽刺和歧视学生的行为。学生之间也应该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潘佳雁.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64-68.
[2]佘翠花.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影响因素探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4,20(6):153-154.
[3]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