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艺术之我谈
2019-04-18李凡君
李凡君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唤起学生求知欲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文章就课堂导入艺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导入;设疑激趣;释题引申;创设情境;抒情描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门艺术,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如何导入多下工夫,认真琢磨,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学科特点,本课特点,学生特点及自己的特点,反复斟酌,灵活运用。现举几例说明:
一、设疑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十分关注,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执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二、释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再执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呢?”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老师问:“是一般的石头吗?”学生说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老师说:“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老师紧扣课题,通过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三、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这样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创设情境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我再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人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到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要言传也能意会。再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岛屿。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他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料。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我生动形象的描述,J巴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生机盡然的池塘里。学生不知不觉的随着小蝌料去找她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情境。
五、抒情描摹法
即把自然景抒情和描摹景物结合在一起。用所描绘的景物唤起学生的联想,以教者的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记得一位老师执教《草原》这篇课文时,先视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接着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描绘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百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游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巧妙地课堂导入艺术,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只有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光彩,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长勤.中小学——管理,教育,教学论谈[M].南方出版社,2002.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科学出版社,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