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在激荡中创生
——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新尝试

2019-04-18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

早期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园本参与者研讨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 杨 娟

园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园本课程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园本教研存在着“一言堂”形式主义和“唯目标”功利主义的现象,虽以互动式、体验式为名,但往往形式与内容脱节,教研主线仍是主持人一人的独角戏,难以汇集教师的集体智慧,教研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收效有限。基于此,在园本课程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激荡式教师团体教研的模式,引发集体智慧的碰撞,实现教师的教学创造。

一、小组参与,建立学习共同体

激荡式教研的关键是要在主持人与参与者、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思想激荡,因而建立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每组推选出组长、学习委员,共同为小组取名,拟定口号,这样可以更好地点燃组内成员的学习热情,激发每个成员的教研参与感。在教研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动学习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列举型讨论型畅聊型静思型主要内容当主持人提出教研问题时,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地列出问题关键词围绕某一话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述结合特定话题,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经验自由表达通常在教研环节的最后,会留出时间给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自我消化与反思

传统的大组教研很难听到每个参与者的声音,而小组教研的形式,将足够的交流与研讨机会还给参与者。组内汇总、组间分享,每个人自由研讨的同时也在为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

二、连环设计,引发认知冲突

要保证教研目标的有效达成,教研需要精心地设计方案,找准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在激荡式教研中,主持人设计教研方案时,巧妙地在内容上设置“陷阱”,在顺理成章的同时形成观点上的转折,促进参与者新旧经验的认知冲突,在递进式的连环跟进中,引发参与者在建构自己理论的同时,不断修复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一)层层递进

即观点的不断衍生和升华。如在研讨一个游戏案例片段时,主持人从一开始让参与者直观地描述“什么在发生”,之后在观察的基础上,参与者被要求用核心经验分析案例中“什么学习在发生”“儿童已经获得哪些经验”“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拓展”,由此提出“下一步怎么做”的建议。这种教研思路是一种典型的层层递进式,从简到繁,由表入里,不断将参与者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前后矛盾

即思维的不断打破与重组。如在一次讨论“儿童形象”的话题时,主持人提问:“什么是有能力的儿童?”各小组给出了“独立的、好奇的、专注的、冒险的、投入的”等描述有能力儿童的形容词。在教研问题的牵引下,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了“儿童是有能力的”这一观点。在大家认为这一讨论可以完美结束时,主持人又抛出了“那是否意味有无能的儿童?不独立、不专注、不喜欢冒险的儿童是否就在我们教师的关注范围之外呢?这样的儿童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与前面讨论的“有能力的儿童”的观点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不断挑战教师的思维。

三、巧用技巧,把握教研节奏

(一)善用肢体,建立亲和感

激荡式教研围绕主题通常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其中主持人的个人策略和魅力,特别是其容易被忽略的肢体动作,在与参与教师建立关系、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

1.辅助表达。在主持人表达观点时,适当的肢体动作,能够很好地补充言语表达的内容。例如在讨论“传统集体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开放程度”时,为了解教师个人对话题的原有认识,主持人把两个概念比喻为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主持人从一端缓缓走向另一端。在行进过程中,参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恰当的点站起来,以表明自己的立场。

2.增强互动。激荡式教研鼓励主持人尽可能地与教师积极互动。肢体游戏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邀请游戏的形式,将教师卷入进来,在身体行动中引发对主题的反思。比如为了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感知能力”,主持人设计了“猜猜我在哪”的游戏,邀请一对教师,一人闭眼,通过听觉感受另一个人的动作变化。

3.生动还原。教研中经常会用到很多的案例,但由于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局限,听者很难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情境及所要表达的观点。在激荡脑力的原则下,主持人会用肢体动作将案例场景还原,或一饰两角,或手脚并用,或站或躺,最大程度地开发自己的身体资源,让原本空洞的理论看得见。

(二)一个观点,激起千层浪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主持人掌控着教研的方向,主持人抛出话题,参与者回应,尽管也会允许有些许的互动,但很快主动权又会回到主持人手中。主持人与参与者是简单的单边关系。而在激荡式教研中,共识是在一次次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产生的,由一个观点不断抽丝剥茧,走向深入。教研话题的“球”在不同参与者之间来回抛接,并由主持人之手,形成循环往复的关系网。(如下图所示)

其中,图中的讨论点是专题教研的关键,也是对主持人最大的挑战,直接关系着教研的质量和进度。这里,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点通常具有以下两种特点:

1.有潜在的价值。主持人要能敏锐地捕捉到教师发言内容背后的关键词和相应的理论,及时发现发言的内容与教研主题的潜在关联,充分预见发言内容对主题讨论的价值,或作为素材补充佐证,对比分析。

2.有讨论的空间。一个好的讨论点,一定能够打开大家的话匣子,让每个人有话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讨论视角,而不是戛然而止。主持人在预见有讨论空间的同时,要能够有能力把话题引向深处。

(三)放慢步子,提高针对性

激荡式教研不会一味地追求教研形式的多样性,而是以“促进教师反思,指导教学实际”为目的,扎实推进教研各环节,让每位教师有所思,有所学。

1.问题先导。视频、演示、游戏等是教研活动常用的策略,以往只看到教师参与其中的热闹场景,却少了参与之后的理性思考。其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对策略的意图缺乏事先的了解,没有做好参与时的思维准备。在激荡式教研中,我们要求环节目标先告知,研讨问题先提出。教师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播放之前主持人先整体介绍视频内容概要,然后提出问题,让教师带着问题观看,带着问题思考。

2.技巧后练。很多时候,教研难以落地,很大程度是因为参与者缺少理论的抓手,如何嫁接理论与实践,需要给予参与者实用的教学技巧,并提供一定的练习机会,让参与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从而得到及时的指导。在激荡式教研每个话题研讨结束后,除了一般性结论外,主持人还会给予具体的策略支持,比如“教师发起有效互动的几种句式”“与家长交流的几个禁忌”“观察记录中的常用符号”等,并现场给予实践练习的机会。

四、现场模拟,在情境中感悟

传统教研往往注重互动研讨,缺乏特定的语境,难以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思维的对话。而激荡式教研积极尝试现场模拟,通过辩论赛、研中研、微课堂等形式,让教师有机会在同一时空下,对共同的话题进行有效的交流。

(一)辩论赛

当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时,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使各方能够从不同角度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并试图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之处。如在讨论园本课程中“教师在项目教学中的作用”时,现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正方观点是“教师决定项目教学的质量”,反方观点是“教师不决定项目教学的质量”。这时主持人选择双方代表,为各自的观点立论,并对对方观点进行博弈。辩论不在于结果的输赢,而在于过程中双方能够仔细聆听、理解对方观点,并进行观点采择,最终实现自我的对话。

(二)研中研

教研中的教研,就是在教研中呈现一个教研现场的片段,主持人与参与者共同围绕教研话题展开讨论。如在讨论“项目活动中团队研讨存在的问题”时,主持人现场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研讨会,作为参与教研的教师,能够切身感受在此时此刻教研中的真实情形,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如何想的?其他人又是怎样的观点?而观摩教师则带着反思性研究的精神,从当事人的身份中跳脱出来,更加客观地看清团队研讨中的问题,从而更有助于接下来的研讨。

(三)微课堂

与“研中研”类似,微课堂是在教研中呈现一次班级活动的片段。通常主持人会扮演教师的角色,而参与者是幼儿,主持人和参与者会共同模拟一个课堂情形,主持人以教师的口吻提问,而参与者要根据幼儿的特定年龄特点,揣摩幼儿可能的反应,主持人再次以教师角色进行回应。在多向师幼互动中,参与教师可以直观而深刻地感受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感受教师策略使用所产生的直接效果。

猜你喜欢

园本参与者研讨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