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有效路径研究

2019-04-17夏丛丛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微媒体高校共青团文化育人

夏丛丛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互联微传播成为影响大众传播方式的重大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话语优势。面对微传播时代的信息轰炸、文化渗透,高校共青团应着力转变传统育人方式,改变传统话语特征,完善“一心双环”的组织工作格局,立足微媒体视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构建“微媒体+”的高校共青团文化育人工作模式,强化思想与文化育人的融合,探索高校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有效路径,增强团员青年的“四个自信”,把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

关键词:微媒体;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有效路径

伴随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微媒体”平台日益占据大众生活,“微媒体”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成为影响大众传播方式的重要因素。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而言,“微媒体”犹如双刃剑:其个性化、即时化、交互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增加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其碎片化、浅层化、娱乐化的交流趋向影响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其具象化、兴趣化、族群化的交流特征也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尤其为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有效路径的探究提供新可能。

一、“微媒体”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面临的困境

“微媒体”时代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育人功能成为高校团学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的实施,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思政引领、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根据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及对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在校生抽样调研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微媒体”平台轰炸式信息传播现状下,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工作面临有效改善话语困境、传播困境、技术困境的局面。

(一)话语困境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工作优势,掌握着青年青年思想教育的主导权。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来“微媒体”等传播平台的泛滥,由此传统传播方式对大众的引导权日益式微,陷入话语困境。“微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线性传播的固有模式,微博、微信、各类APP等“微载体”大量涌现,随之衍生的“微语言”打破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原有的话语体系,其通俗化与娱乐化的表达冲击了宏大的理论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共青团组织信息提供的权威性有所消解,接地气的微传播方式进一步增大了高校共青团把控舆情的难度,而轰炸式的信息传播则影响了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的成效,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工作陷入话语困境,其育人效果被迫弱化。?(二)传播困境

與传统媒体相较而言,微传播方式具有更加隐匿、更加便捷、更加符合大众尤其是当代青年追求自我的个性特征。“微媒体”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的网络依赖,以致涌现出手机族、低头族、爬墙族以及“宅男宅女”族,该类族群呈现出迷恋并沉溺虚拟空间、排斥现实生活、更加满足于自我的幻想世界的共性特征。就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团员青年而言,家国情怀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以自我为中心、轻文化素养重物质利益逐渐成为其群体的符号表征。

换言之,“微媒体”的泛滥淹没了部分青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微媒体”视野下的青年有着众多的身份标签,如近年来盛行的“屌丝”“杀马特”“佛系”等,该类“身份标签”既暴露出部分学生的道德境界与行为特征与“强国一代”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现实矛盾,也使我们意识到与传统传播语言相比,“微语言”呈现出猎奇化、浅层化及庸俗化的倾向,这对青年微社交环境必然产生定向负面刺激,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工作也必然受到冲击,从而弱化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文化育人的成效。

(三)技术困境

“微媒体”丰富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传播途径,但高校微媒体传播也面临技术困境。为提升共青团微媒体平台的吸引力,势必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满足“微平台”信息技术、创意策划、文字创作、美术、音乐、数字媒体、推广传播等各层面的需求。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较为匮乏此类人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领导不重视校内微媒体科研工作,即使是有校内“微媒体”平台,也仅限于官面文章,缺乏吸引力;二是校内无政策无福利支持,未能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三是忽视校内人才储备培养,导致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囿于技术的局限而无法实现。

二、“一心双环”的团学组织格局是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础

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一心双环”的团学组织工作格局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应立足这一重要基础,紧紧围绕团委核心枢纽,充分用好班级团支部、系部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基层“族群”,在“微媒体”传播有效路径的研究中应分析各类校内团员“族群”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同时,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一心双环”团学组织工作格局建设的进度、广度、深度,在实践中探究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

三、微媒体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有效路径构建的对策

(一)“思政+文化”育人:占据思想教育的制高点,呈现文化价值的持久魅力

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共青团组织是高校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开展者,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践行者,必须依托“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基于“微媒体”视域,构建“思政+文化”育人的新模式,在始终坚持思政教育为中心的基础上,融合人文教育,挖掘、呈现出文化价值的持久魅力,增强青年团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二)“表达+思维”创新:创新“微话语”,优化互联网思维

面对微媒体语言的独特性,高校共青团应分析青年学生的共性特点,重点研究“微媒体”表达模式,有针对性地创新“微话语”。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呈现出多维特征:话语语境凸显工具理性色彩,符号术语蕴含思想政治引领逻辑,意义预设侧重凝聚青年价值共识,话语表达融通新媒体技术优势[1]。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的革新应实现主流性、人本性和建构性三者的统一,在话语互动中传递正能量。

面对微时代,共青团工作应优化互联网思维。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微媒体教育手段的应用,并持续创新和优化,以实现其教育引导及服务大学生成长的使命[2]。

(三)“传播+营销”意识:营销学视角下的微媒体平台推广创新

全媒体、融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共青团微媒体传播推广提出新要求。研究发现,当前众多高校公众号的推广方式较为单一,还停留在官方一般性推介或从上而下硬性要求强制性要求关注推广的层面,大部分校园微平台的关注量、阅览量等均十分有限。而反观时下青年人中非常流行的“抖音”“皮皮虾”等微平台,其热度、关注度都是高校微平台所无法企及的。除掉平台性质、发布内容等“内环境”因素制约外,高校微媒体的推广方式陈旧、小众及强制性是重要因素。换言之,高校微媒体平台的推广缺乏时下流行平台的积极的现代营销意识。基于“营销学”视角,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微媒体”的推广应融入现代营销意识,分析青年人心理特点,创新思维,采取行之有效的“吸粉”措施,形成完善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微媒体平台推广模式。

参考文献

[1] 程丙,王东莉.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的表征及其优化——基于浙江省10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68-72.

[2] 陈冠锋.互联网+背景下共青团思政教育路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31-32.

猜你喜欢

微媒体高校共青团文化育人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技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