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应培根铸魂
2019-04-17叶福林
叶福林
[摘 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要求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把准政治方向;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站稳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创作精品力作,提升研究价值;明德引领风尚,展现人格示范,切实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
[关键词] 新时代;培根铸魂;哲学社会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情况新挑战,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更意味着新使命新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
一、坚持守正创新,把准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指路明灯。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我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成为我们升华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实践的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加快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新时代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更好地阐释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与世界文明进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机缘,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②。社会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往前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追踪时代先声,解答时代课题,回应时代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新时代的深刻变革和偉大创造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提升政治眼界、立起精神坐标,切实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不断探索、勇于回答新时代面临的崭新课题;从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发现主题、捕捉灵感,着力履行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光荣职责,讲好新时代故事,唱好新时代赞歌,阐释新时代梦想,真正做到反映时代变革,彰显时代特色、解答现实困惑,切实守护好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三、站稳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③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人民的支持拥护,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面对当今之大变局,面对国际错综复杂的局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人民群众是我们创作研究的动力、智慧和实践的源泉。没有人民的实践、人民的才智、人民的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就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画饼充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要走进实践、探索深处,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切实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把理论融入百姓的生活中,把思想镌刻在人民的灵魂上。
四、创作精品力作,提升研究价值
质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时代课题。哲学社会科学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时代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发扬学术民主,激发原创动力,推动学术创新,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把实践当教材,深入一线调研、深入社会生活、深入问题本质,及时研究解答群众工作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勤学苦练,也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懈追求,更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益求精,不断推出具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精品力作。
五、明德引领风尚,展现人格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源的使命,对全社会的影响和示范效应明显。”④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名家大师;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学术理想、人生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更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职业操守,加强自身修炼,自尊自重、自珍自爱,守得住“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清贫、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寂寞,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气息,争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时代楷模。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言、以德施教,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著述与践行相协调、待人与律己相促进,用自己的丰富学识点燃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使正确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无声地浸润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切实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祝灵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016年5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23/c_129006921.html.
②《【之江新语】203: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2013年8月28日,http://www.71.cn/2013/0828/730083.shtml.
③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9年2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03/c_1124084002.html.
④冯俊:《明确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光明日报》2019年3月11日。
⑤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求是》2019年第8期。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