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2019-04-17张凤姣
张凤姣
摘要:了解择业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自尊水平的特点及现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寻求更科学的预防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SES)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1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均无性别差异和专业类别差异;择业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择业期大学生,自尊水平则无显著的群体差异;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个人社交焦虑水平的相关极其显著,自尊对社交焦虑水平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择业期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使大学生在拥有更多择业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更多就业竞争,承受更多心理压力和负担。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期间表现出焦虑、人际关系紧张、自信降低、自我否定等问题。轻度的焦虑和自我否定对人并无害处,反而会增强自我提升的动机,增加斗志,促进工作效率,但是持久的低自尊和高水平的社交焦虑会妨碍人的社会生活,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害人的心理健康。
如不能对此状况有明确的認识和了解,则无法找出科学的解决和预防方法,可能会使准毕业生出现社交障碍或自我怀疑。研究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可以了解择业期间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情绪体验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综合而言,个体的自尊心理、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自尊、自我接纳心理、是否恋期、成人依恋类型等均为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然而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学生的来源则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无影响。
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讨论: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对大学新生和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自尊进行相关的研究,以及将自尊作为变量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感等。但是,关于择业期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少,仅有择业期大学生焦虑情况的研究,没有细化到社交焦虑的情况。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选择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年龄为18-23岁之间。将择业期大学生界定为四年制本科的四年级学生,不包含国防生、免费师范生等定向培养的学生以及已经保研成功的同学。
在某高校随机抽取各专业四年级学生共100人,作为择业期被试群体;抽取各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共100人,作为非择业期被试群体。本研究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问卷的回收率为%%,有效率为84.9%,被试具体构成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采用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SES)和交往焦虑量表(IAS)。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SES)由10个条目组成,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分四级评分,总分为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Dobson等(1979)和Fleming等(1984)报告的α系数分别为0.77和0.88;Siber和Tippett(1965)报告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5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613。
交往焦虑量表(1AS)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研究的有效工具。交往焦虑量表(IAS)由15个条目组成,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分五级评分,A极其符合,B非常符合,C中等程度相符,D有一点相符,E一点也不相符。量表总评分从15到75,15代表社交焦虑程度最低,75代表社交焦虑程度最高。量表所有条目与其他条目的相关系数不小于0.45,Cronbach α系数超过0.87。社交焦虑以大学生在量表上的总得分为指标。该量表的常模为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三所不同大学1140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579。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处理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
二、研究结果
(一)择业期与非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的差异比较
择业期与非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及其独立样本t检验情况见表2。择业期与非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择业期大学生焦虑水平相对较高。
(二)择业期大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情况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三)择业期大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的专业类别差异比较
不同专业类别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情况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不同专业类别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焦虑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四)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的相关分析
使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r=-0.334**,p=0.002<0.01),自尊水平越高,社交焦虑水平越低,自尊水平越低,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五)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择业期大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的关系,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自尊和社交焦虑水平存在负向关系,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水平有预测作用。
四、讨论
王欣(2003)研究表明,一年级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低,二年级略有回升,三年级最高,四年级又有所下降。由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的结果与其结论是一致的。
本研究中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低于非择业期大学生,可能的原因是:(1)择业期大学生得到面临更多的实际选择,原本稳定且较满意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开始发生变化;(2)择业期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多集中在考研与就业两个方面,施测时尚未有明确的结果,故而其无法如同一二三年级时在学习成绩上获得自我满足。
表3表明,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验证了研究假设,与高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昊伟炯、谢雪贤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的另一结论为,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专业类别差异,验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与高辉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1表明,择业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常模并高于非择业期大学生,但是与非择业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择业期大学生面临人际关系的变动、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新构建,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社交情況会产生些许消极反应或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其主要社交情况。毕业年级的大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具备较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系统,具备自己擅长的社交技能和技巧,故而虽然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个体会出现焦虑情绪,但并不意味着其社交情况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择业期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自尊和社交焦虑水平存在负向关系,且对社交焦虑水平有预测作用,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本研究的另一结论:择业期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的学科差异不显著,则与彭纯予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对学科的具体分类方式不同。
五、结论与展望
经过以上的分析,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择业期大学生自尊水平与非择业期无显著差异,择业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择业期大学生。
(2)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类别差异。
(3)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自尊和社交焦虑水平存在负向关系,且对社交焦虑水平有预测作用。
由于样本不同,本研究的结论基本与前人保持一致,但并未有更深层的地域及民族比较,仍有研究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的着眼择业期大学生群体自尊与社交焦虑的跨地域与跨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91-396.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唐烈琼,姚树桥.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4]李朝霞,杨孝.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陈洁.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彭纯予等.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