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准扶贫思想指导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2019-04-17蒋文海
蒋文海
摘要:习近平總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下,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得到了生活物质和精神教育上的双重扶持,但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上仍有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了精准扶贫思想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050-02
前言:我国高校是“精准扶贫”政策开展的重要场所,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和帮助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扶贫方式也从物质上转移到精神上的扶贫,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党和政府要求高校在育人教育中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改善他们因为家庭和成长环境而造成的心理失衡,树立对他们对自身和未来的信心。
一、精准扶贫思想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指导意义
精准扶贫思想具体讲有三个方面:第一,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第二,分批分类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工具。第三,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精准扶贫思想是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前提是精准确定工作对象,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包括个人信息、成长经历、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学生家庭情况,诸如经济情况、家庭人员构成、成员关系等,从而可以精准确定需要帮扶关心的学生群体。
在此基础上需要分类研究不同群体贫困大学生特点,摸透成长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最重要的是激发贫困大学生内生动力,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奋斗人生,才是让贫困大学生持续健康成长发展的关键。
二、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后天受成长环境影响逐渐形成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成长中带来的自卑与自我否定
贫困大学生从小的成长、教育环境与其他大学生不同,经济上困窘和家庭生活中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精神面貌狭窄,长期的自卑与压抑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极度脆弱,大部分有内向甚至轻微自闭的心理问题,遇事容易惊慌失措,遭到打击和失败时无法自我解困和协调情绪,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和自我否定意识。
(二)交流中带来的孤独与人际关系
家庭与经济上的特殊性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相当敏感,通常不愿意提及自身的窘迫和困难情况,避免参加学生组织和集体活动,害怕暴露自身情况被同学以同情、嘲讽、施舍的眼光看待,有着反差极大的自尊和自卑情绪。同学无心的说笑也可能让他们产生多疑、愤怒、抑郁情绪,过度的防卫心理导致贫困大学生对他人产生对抗甚至敌意,从而变得更加孤僻,宁愿一个人也不轻易向同学和老师求助,在外地偏远地区学生中的情况更为明显。
(三)教育中带来的挫败与文化缺失
贫困大学生受家庭观念影响,在进入大学后面对显著的贫富差距和同学间交流的兴趣爱好差距等容易产生挫败和失落感,加上内心的空虚和文化缺失,在受到诱惑时容易盲目的追求物质利益,放弃课业时间去兼职赚钱,因小失大还容易身心疲惫。面对毕业后激烈的社会竞争,自身发展和家庭问题的双重压力会给他们带来焦虑、不满和失望的情绪,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未来道路,加重心理负担。
三、精准扶贫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措施
(一)开展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成长型帮扶
专业学习是贯穿贫困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线,专业学习不仅决定贫困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选择空间和机会,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校期间的心理、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成长型帮扶不仅关注贫困学生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状态,针对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学习问题,例如专业认知、学习困惑、学业困难等,开展各类各层面的帮扶工作。让学生紧跟阶段学习任务,在不断增强专业素养中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上的成长,建立专业自信。
(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需要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要通过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面对经济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坚强意志,从而健全人格和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多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贴近贫困生的心灵,想其所想,从生活、学习、课前课后等多方位给与关心和温暖,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让他们能够正视困难,在逆境中不低头、不畏缩,让“精准扶贫”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彻底。
(三)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校园环境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扶贫”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好他们的隐私和资料,尽量避免各种功利性的公开仪式来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高校也应通过党组织、学生会、班干部的作用拉近与贫困生的距离,抓紧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地融入班级中去,理解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不是廉价的同情施舍,在成长中能够学会自救,做人生逆境中的强者,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和国家。
(四)大力开展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需要高校与社会积极合作,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栋梁之才,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的职责。高校面对临近毕业的贫困生要抓紧就业指导工作,了解学生想要的就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和规划。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企业资助贫困生—贫困生毕业后回企业工作”的人才帮扶合作,同时对优秀的贫困生提供优先实习的特殊推荐机会,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找到心仪工作,真正解除生活上的困境[2]。贫困生不仅有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同时还具备高文化高潜力的专业水准,企业也能够拥有固定的优秀人才资源,对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是更需要国家、社会、政府关注的弱势群体,“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构建我国良好大学环境和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因此党和政府要增加“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和范围,要利用高校和社会资源的帮助,不仅对贫困大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关怀与资助,同时也要改善其迷茫、自卑的精神面貌,积极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人生观,从而确保“精准扶贫”思想落到实处,在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10):29-30.
[2]邱宇德.浅谈精准扶贫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37):112-113.
[3]潘何琴.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7,(6):10-13.
[4]闫莉莉.责任伦理视域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