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职业背后的“斜杠青年”现象之思
2019-04-17李强叶欢姚瑾
李强 叶欢 姚瑾
摘要:深受机器工业时代“专业化”思维影响的人们认为:以多重职业为典型代表的“斜杠青年”缺乏专业性知识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对这种现象普遍持否定态度。本文结合“斜杠青年”产生的原因,尝试从社会职业旨归视角、互联网思维下的就业新业态、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终身学习社会、能力胜任模型——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四个维度来认识这一现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持以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多维度自我实现为目的,立足第一职业,坚持择己所爱原则,从迁移跨界来实现多重职业,争做一名合格的“斜杠青年”。
关键词:“斜杠青年”;多重职业;无边界职业生涯;就业新业态;能力胜任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001-02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此外,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也存在着缺乏突出技能(45.5%)和增加职业规划迷茫感(40.1%)等问题。[1]“斜杠青年”成为一种社会热点现象后,人们对此褒贬不一,其中绝大多数观点认为以“斜杠青年”为代表的“临时工”文化充斥着浮躁、专业技能不精、缺乏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必须加以排斥。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一现象,引导当代青年适应多重职业时代趋势,为自己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做一名名符其实的“斜杠青年”,成为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科学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斜杠青年”的内涵
“斜杠青年”是近期流行的一个热词,其中“斜杠”一词源于英文“Slash”,最早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麦瑞克·阿尔伯)2007年的《One Person/multipal careers》(双重职业,直译为《一人/多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加以区分,例如,莱尼·普拉特律师/演员/制片人。于是,“斜杠”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一)“/”(斜杠)職业技能旨归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假借“斜杠”之名,对其歪曲化和标签化理解,即认为“斜杠”前后的名词指涉业余生活兴趣和爱好,能不能做好都无所谓。如果严格按照其本意,“/”(斜杠)前后的名词是指一种职业或者扮演的社会角色,其背后的旨归是一种精湛的职业技能和崇高的精神价值。正如一位职业生涯规划师所言:“作为一个‘斜杠青年,每一个‘斜杠,都是通过自身努力突破行业界限的勋章。每一种工作内容,都满足自己对该领域的兴趣爱好,而这所有的工作的组合,则指向自己最终的职业理想。”
因此,斜杠青年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多重爱好者,每个斜杠前后都代表职业技能,每一斜杠前后都会给你带来生存和生活的收入。斜杠青年和多重爱好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斜杠前后的是职业身份还是兴趣爱好。
(二)“斜杠青年”的狭义指称
如果把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看作是“斜杠青年”的含义,那么“斜杠青年”特指斜杠人群中的青年人群。“斜杠青年”从年龄分布上看主要是一些85后,他们出生于物质、文化更加发达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兴起,这代人的普遍特征是见识多、兴趣广;他们对追求自由的职业和高品质的生活,愿意尝试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谋生的“饭碗”。因此,“斜杠青年”现象是当下青年人热衷的生活状态,它代表着一种潮流,代表着多重职业时代的新型职场业态。
二、“斜杠青年”现象常态化的原因
“斜杠青年”现象常态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从劳动生产力角度来看,“斜杠青年”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它标志着人们开始摆脱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把人限制在固定的土地上和固定的工作场所岗位上,只能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把人变成产业链条中不能自由选择生存状态的“螺丝钉”的现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描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2]“斜杠青年”所对应的每种职业基本都是始于从业者的爱好和兴趣,这标志着劳动者对自己职业和劳动内容的选择可以更加自由和个性,其根源就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二)社会组织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
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服务业飞速发展。由于服务业不涉及物质生产,交换的产品大多为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不存在大规模生产,无过长的产业链条,不需要大规模的合作,同时互联网基础硬件网络设备搭建好了之后,大量拥有技能的青年人可以摆脱机构的束缚,直接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组织架构也由“金字塔”型逐渐趋向“扁平化”型,市场和企业的生产关系逐渐由“雇佣”变为“合作”,这些变化为“斜杠”青年现象提供了社会环境条件。
(三)知识和创新时代的时代现象
当前人们已经进入知识和创新时代,人才成为诸多生产要素中最宝贵的因素。在互联网信息呈现网状化结构特点下,所有“结点”都被连接在一起的时候,知识和内容成为这个时代的“富矿”。那些能够生产出高品质内容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的真正财富。这些掌握某一方面的熟练技能,具有创造性和善于跨界的人,多半来自“斜杠青年”人群。
(四)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特征表现
“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由Arthur 1994年在《组织行为》杂志特刊上首次提出,其含义指的是超越某一单一雇佣范围设定的一系列工作机会,即个体的职业生涯不再局限在一两个组织内,而是需经多组织、多岗位、多职业。其典型特征就是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个体需面临多重职业选择。应对这种不稳定职业生涯环境所带来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做斜杠青年,通过多重职业技能和身份储备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复合型人才标准来对抗日益激烈、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竞争。
(五)青年人生活方式的自由選择
前四条回答了社会变化对社会青年的新要求,本条原因则回答了当代社会青年面对当下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合理选择,即以“斜杠”的方式追求多维度的自我增值和自我实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于单一的工作岗位,不再局限于为钱而工作,他们愿意在空余时间直接兼任两份或者更多的工作来追求自己的兴趣,实现精神上和自我价值体系上的满足,这是一种格调和潮流。另一方面,一些迫于生活压力的城市青年,他们利用网络时代提供的“U盘化生存”方式进行多重职业兼职,来破解自我生存困境,实现自我财务自由,“斜杠”化生存和多重职业选择就成为一种主动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正确看待“斜杠青年”现象
(一)“斜杠青年”——头衔来自社会职业
“斜杠青年”成为社会热点现象之后,很多青年便慷慨地拿该词为自己添加头衔装点门面,让自己短时间“吸睛”“吸粉”,变成“红人”。“斜杠青年”本质旨归是社会职业,职业是社会产物,代表着社会生存技能和他人对其社会身份的认同。一个人要成为“职业青年”,当且仅当他经历多重职业这一社会历练,并被社会大众认可,授予和冠名“斜杠青年”的头衔称号时,他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而不是“拿来主义者”的自封头衔。所以社会上才会产生“大部分人只是把‘斜杠青年这个词当作一块遮羞布,想要掩盖的无非是自己虽然一事无成,但是涉猎广泛,兴趣众多,其实什么都做不好的事实”的看法,认为“斜杠青年”是为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创造的词,也因此会被人们诟病。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就业新业态
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网状结构。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协作共享。在一个网状社会,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连接点的广度和厚度上,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价值越大。因此,理解现代职场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就必须用互联网思维这一新的理论范式来思考问题。比如互联网跨界思维,认为未来职业增长点和创新点多集中在跨界领域。目前的科技发明、学术创新、文化生活创意都是证例,即打破原有固化分类边界,通过跨学科、跨领域、混搭等形式产生新的增长点。以此类推,职业生涯和职业的发展往往出现在多元工作和多重职业的交汇点上。从此角度来看,“斜杠青年”是打破固化职场业态,创造职场新业态的“先行者”。
张成刚在《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3]一文指出,目前中国劳动力逐渐呈现以下四种新就业形态:创业式就业者、自由职业者、依托于互联网或市场化资源的多重职业者、部分他雇型就业中衍化出来的人群。这些就业新业态足以彰显出“斜杠青年”现象为代表的多重职业现象的鲜活生命力。
(三)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终身学习社会
美国著名学生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生涯发展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一是生涯发展的长度和阶段性,二是生涯发展的广度和多元性,即一个人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生涯包含了一个人生活中的各种生活角色和职业。三是生涯发展的深度,即扮演每一个角色的投入程度。如果将生涯发展的深度简单类比成机器工业时代“专业化”或者“匠人精神”,那么生涯发展的广度和多元性则昭示出“职业角色”多元化——“斜杠青年”现象,它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必不可少的构成层面。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即将步入职场的青年用3-5年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在实践尝试中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定型。
与此同时,舒伯的生涯发展长度和阶段性也揭示出终身学习的社会状态,生涯每一阶段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调整和调试自我职业状态,这就要求青年学生需要提前做好职业跨界的准备。
(四)基于能力胜任模型——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常将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始终的能力归结为以下三种: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随着网络公开课、慕课、学习类手机APP等自主学习模式的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完全成为“自我补给”日常常规行为。对于初入职场的青年人,职业工作能否完美胜任、能否持久具备创新意识、能否达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终依靠的是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按照“冰山理论”和胜任力模型,决定个人职场发展好坏的最终决定因素不是冰山上面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是位于冰山下面的胜任力——能力、个性和动机。所以,我们对多重职业和“斜杠青年”现象应该予以认可和鼓励,因为不管是“专业匠人青年”还是“斜杠青年”,步入职场需要具备的能力是通用的。
四、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斜杠青年”
以多重职业为代表的“斜杠青年”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和潮流,成为青年职业者的生活方式和职场就业新业态。因此,我们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争做合格的“斜杠青年”,用跨界思维成就多元职业生涯。
首先,以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多维度自我实现为目的。做“斜杠青年”要不忘初心,坚持正确的目的导向——追求更多元的人生和多维度的自我实现。坚决杜绝“为了达到名人效应”、“完全基于兴趣”和“完全功利化收入”而做“斜杠青年”,虽然“斜杠青年”也能带来上述目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根本目的,否则只能是生涯的低价值实现。
其次,立足本职工作和第一职业。做“斜杠青年”,首要之举在于做好本职工作和第一职业,而非随兴趣频繁更换工作,每份工作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能用自己的“业余”对抗“专业”,要以“人有我优”的精神状态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吃透本职工作背后所蕴藏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时候再思考职业的迁移,反之,只有第一职业做得足够出色,才会拥有选择第二职业的基础和精力。
第三,坚持择己所爱原则。“斜杠青年”虽不等于多重爱好青年,但是“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职业,才有可能达到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境界,并最终有所收获。
第四,从迁移跨界来实现多重职业。与专业的人士相比,可能绝大多数“斜杠青年”在专业度上略显逊色,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从0达到1,但是斜杠青年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跨界,能够凭借既有技能拓展关联领域的“触类旁通”,突破固化职业和行业的分类与壁垒,把之前的阅历积累和能力经验移植拓展到新的领域,实现边界性创新,创造就业和职场新业态。
参考文献:
[1]民调显示超半数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N].中国青年报,2017-10-31(07).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4.
[3]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9):87-89.
[4]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