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精讲为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

2019-04-17石文群

教师·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讲历史思维

石文群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讲”,这与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教师有效精讲是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发现学习。教师讲的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讲不在时间多少,而在是否将问题讲清、讲透。

关键词:精讲;历史理解;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70-02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讲”,这与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知识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重演,不可直接观察,大多只能是间接传递(听、读、看等),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更多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对于历史的思想性、科学性的探索,更需要教师的精讲。

一、何为精讲

“精,择也。从米,青声。”意思是指提炼或挑选出优质的东西,完美、最好、细致、严密等。“讲”:从言从冓,表示面对面交谈,解析为“说明,解释”,注重探求、商讨。因此,笔者以为,课堂精讲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炼出教学内容中最严密、完美的部分当面给学生解释,且说明过程。其特点有三点:①教师讲的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②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③讲不在时间多少,而在于是否将问题讲清、讲透。因此,精讲不是少讲,也不是“详讲”,更不是“满堂灌”。“详讲”的内容全面、细致,但不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即有价值的。“满堂灌”的一个“灌”字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不讲策略,不以培养学生为目标,不能与“精讲”同日而语。

二、精讲“精”在何处

课例:《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教学重点: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导:谈到古代中国经济,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古代中国农业,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向来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华文明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古代中国有哪些位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农耕方法和技术?它们最后促进中国古代怎样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表,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议:问题一:透过这张表格,可以得知古代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二: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基本生产模式)是什么?哪些因素促进了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这种生产模式有怎样的特点?是否等同于自然经济?它在中国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透过这张表格,可以得知古代中国农业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就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精讲。)

师:透过这张表格,我们发现从原始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农具或耕作技术都越来越先进。农具和技术决定着当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比如,春秋战国,铁器和牛两种农具的使用,导致“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出现,且成为我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农具、耕作技术、耕作方式再加上土地制度,它们综合作用,最后形成一定时期的农业经营方式。比如春秋战国之前,农业经营方式是集体农耕,之后,变成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

课例深度分析: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学生现有的水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最近发展区”指两者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的“精讲”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精讲应“精”在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的“学”搭建知识的桥梁。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历史知识的空缺处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历史知识是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某历史现象要深刻理解,需要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进行综合、多层次的分析。然而,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包含文学、数学、物理、地理、政治等各个学科,不僅涉及单纯教材陈述性知识,还涉及广泛的历史课程知识和理论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熟知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学生知识的空缺处和学习能力的欠缺处,根据学情,补充课外知识,进行精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是经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完成本节学习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农业经济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对历史知识面不够广的学生来说是空缺的,因此,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教师应设计一个精讲点:影响农业发展的基本因素。这对学生理解后面的讨论性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对历史理解的纠结处

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一般性能要求,它是指抓住历史事物特征,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即透过历史表象去讨论历史事物的本质,包括对历史客观事实的理解和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然而,学生的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是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有时,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知识、能力的欠缺,造成对某些历史问题理解的纠结,此时,需要教师的点拨、精讲,打开学生的思维。在上面的课例中,关于小农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生会产生一种纠结: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因为它们拥有的共性太多。在这里,教师便可设计一个精讲点: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之处

一个人头脑的思维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素质就是扩大学生思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精讲要为学生提供理解知识的思路、理解知识的智能和智慧。历史学习所涉及的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而是要求学生对历史有真正的理解,进行历史的思维。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包括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与阐释、历史的研究、做出决定的能力等。在以上的教学案例中,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设计多处精讲点,如“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从小农经济的特点可知,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何还能在我国长期存在”等。

精讲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要运用好精讲,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高效开展,需要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模式,追求“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叶小兵.论历史学习的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J].历史教学问题,2004(3):105-108.

猜你喜欢

精讲历史思维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四环节”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