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三维体系
2019-04-17陈淑琼柯常达
陈淑琼 柯常达
【摘 要】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影响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知、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它不仅关系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而如何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外力助推体系。
【关键词】职业认同感 三位一体 生命价值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综合态度,体现为教师个体与职业互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认知及行为倾向。这种综合态度通常较为稳定,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可能会随着教师的经历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教师职业压力较大、薪资水平不高、受尊重程度不够高等都是原因。
笔者认为,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不仅需要教师本身的努力,更应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外力助推体系。
一、学校助力: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还魂丹”
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与学校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常形容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失了魂”,而学校则可以说是帮助这些教师重塑职业认同感的“还魂丹”。学校不仅是教师的工作场所,还应是教师的心灵栖息地,不然教师“爱校如家”何以可能?
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内在价值的认同感,会深层次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态度。因此,要重塑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首先,学校应摆正对教师的认识与定位,并通过思想与行动给予其支持,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理解自己为什么选择“为人之师”。只有真正认同教育者内在价值的教师,才能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坚持对教学境界的无限追求,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上好一堂课的“教书匠”角色。
其次,从职业角度看,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学校为教师提供稳定甚至可观的薪酬及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除此之外,还要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学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教师在潜心工作之后,能够在物质、精神层面都获得及时、相匹配的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精神,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从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稳定教师队伍。
最后,学校要提升教师的组织归属感,这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需要组织归属感,教师也不例外。学校应当从各个组织层面把营造归属感做细做实。如学校的教师QQ群、微信群,可以取名“某某学校合家”,带给大家最直观的亲切感受;年级办公室布置可以带有家文化,培养集体就是一家人的氛围;教研组、备课组等形式的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应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育优秀教学团队,营造教师的组织归属感。总之,随着组织归属感的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也将随之增强。
在教师失去职业动力,陷入低职业认同感的困境之时,学校帮助教师重新深刻地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角色、增强和涵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责无旁贷的。当教师失去作为一名“育人成人为本”的引路人之“魂”时,学校在唤醒教师的高尚境界、教育理念、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支持: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定心丸”
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等都是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这些同时造成了教师自身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冲突,致使教师疲于奔命。而工作和家庭冲突又会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情绪、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职业倦怠已成为损害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大原因之一。如何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除了应成为学校的重要课题之外,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视角而言,家庭支持也是应有之义。
总体上讲,家庭支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应对工作角色需求,通过提升工作表现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有相关研究发现,家庭支持提高了员工的工作适应能力,进而改善工作满意度,促进员工更好地恢复、维持身心健康并提升幸福感,取得工作与家庭间的均衡。因此,家庭支持可以说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定心丸”。具体而言,家庭支持主要表现在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管理两个层面。
一方面,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发挥教育教学能力并从中收获心理满足和成功乐趣。但不少教师会因为工作压力、工作与家庭冲突等因素陷入心理困境,这就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做到加强引导、乐于奉献、同甘共苦,做教师职业成长道路上的助跑者,让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好地体验教育幸福、创造工作成效、实现人生价值、增强职业认同。而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也应主动地调整思维方式,一旦遇到职业瓶颈或难题,要懂得寻求家庭支持,而不是积压心理负担;争取通过家庭支持及自身努力,缓解心理压力,通过逐步取得工作成效来增强职业自豪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另一方面,要关注教师的情感管理。教师的内心状态和情绪变化,最容易被家庭成员所察觉,家庭成员应当及时了解教师的情绪变化原因,尽可能帮助教师克服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平复心情,恢复稳定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而不是无动于衷或者火上浇油。家庭应当为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能够使教师在工作之余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合理释放个人情感、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这对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而教师本身在遇到情感危机之时,要懂得合理释放,向家人倾诉,而不是让情绪影響自己的行为。
家庭支持是教师安心工作、适应工作、取得工作成就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家庭支持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定心丸”一点都不为过。
三、社会认同: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催化剂”
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常见的现象,如有的家长在高考后指导孩子填报志愿时尽量不填报师范院校,很多毕业生在选择行业时也回避教师职业等,这些都体现出教师职业的低社会认同。而低社会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这是因为当教师感受到的不是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教师本身对自己的职业角色也容易丧失尊重,低职业认同感也就油然而生。
另外,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误解也是造成教师低职业认同感的原因之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教师就是一周上几节课,不但有周末,而且还有寒暑假,非常清闲,而实际上教师的工作负荷远远不止于此。而这种认识与实际的偏差,也使得不少人对于教师的生活有着明显的偏见,如有的教师趁着假期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发个微信朋友圈,都能引来众多的抨击。这样的误解与偏见也让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受到了一定程度地损伤。
实际上,《教师法》《教育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彰显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及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肯定。应当说,在国家层面,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强力的支撑,但在社会层面,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仍然是较为片面的,他们未能产生对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创造的深层次认知,这也是教师职业低社会认同的根源所在。要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社会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催化剂”。
社会认同在于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创造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影响创造社会价值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学生具备优秀道德品格,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能带给社会正能量,创造社会道德价值;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让学生习得科学知识,锻造素质能力,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通过所学知识为国家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并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能有健康的身体实现目标,并引领健康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让学生能够发现或创造美,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将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基础,这些就是教师通过教育创造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益。
只有整个社会认识到并认同教师职业特殊的社会角色定位和教师创造的社会价值,才能真正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才能真正催化教师本身的高度职业认同感。因此,作为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三维体系中的必要一环,社会认同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教师事業中必须戮力建构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教师个体层面的“珍惜这份荣光,爱惜这份职业”,还是国家层面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都至关重要。充分运用学校、家庭、社会所组成的三维体系来重塑教师职业认同感意义重大。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绝不仅需要教师群体自身的不懈努力,而且需要外界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总而言之,不管是从重要性还是可行性来讲,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绝不仅仅是教师群体自身的事,学校、家庭、社会所组成的三维体系是可助力、须助力的重要力量。只有这三维体系协同合作、有效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增强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增添底气与希望。
(作者单位:1.厦门市金安小学;2.厦门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