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塬下古村落
2019-04-17
俯瞰地坑院。
地坑院内景。
房间内景。
不同功能的房间。
塬,指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四周陡峭、中间平坦。这种地貌在河南十分稀有,但在三门峡陕州区的北营村却十分常见。不管时光穿梭、岁月轮回了多少年,这种由黄土高坡孕育出的地下世界却一直保存至今。北营村的土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院。驱车前往北营村,时不时可以看到沿途两侧黄土塬上的方形深坑。有四五个连片地坑院的,也有七八个连片地坑院落的……当然也有独居地坑院,别具一格地分布在塬上。
不见人烟的村庄
从市里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可来到陕州地坑院景区。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色的仿古城墙和高大宽阔的3个拱形门洞。中间正门上部是赫然醒目的“陕州地坑院”五个金色大字,门洞两侧对联写着:“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拾级而上,穿过窑洞式大门,可以进入一个富有豫西风情的中式四合院。眼前影壁墙两边是对称的小院落,院落里的房间都是穹顶门窗,这些窑洞式建筑现在都成了民俗文化的展览处。院落的背后便是星罗棋布的地坑院,大部分地坑院都已修葺一新。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真实写照。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由20多座地坑院通过暗道串联在一起。原生态院落被人为相互连通,每个地坑院都有着考究的门窗、高挂的灯笼、崭新的布局,院里摆放了不少老物件……这些随性的设置,使每个院落都能形成一个主题,如农耕院、纺织院、石磨坊……景区即为村子。如今,还有村民在地坑院里生活。
走在村内,耳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广场上挂着金色的玉米棒和红色的辣椒串,宽阔平坦的场院树木成荫,用青砖砌成的各式拦马墙,简朴中蕴含灵秀之美,一种远离喧嚣的静谧能让人感受到自然乡村的味道。这时,惊奇地发现远处平整的黄土地上忽然冒出几位说笑的游人,而刚才与我们一同进村的旅伴转眼间便消失在另一處地平线下,让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正是“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
红砖灰瓦,枯树绕墙,闲聊的人群,欢叫的牲畜……这是北营村地上的世界,与中原其它村庄的景象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与热闹喧嚣的地上世界相比,北营村地下的地坑院落则显得十分静谧。站在地坑院上方的地平线上俯视地坑院全貌,才能真正发现地平线之下真是别有一番景象:一个深坑,四周几间窑洞,院里栽种着树木,地坑院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踪影全无。
地坑院景区大门。
进入大门后的广场。
中华百家姓墙。
村子内景。
千年“深闺”几多谜
在导游的引领下,从一个隐蔽的斜坡入口处的门洞走进地坑院,有种地下探险的感觉。地下院内打扫得干干净净,窑洞的洞门都由青砖砌成拱形。进入地坑院,要通过地面向下的斜坡,这个斜坡上方是一个长达十几米的弧形窑洞。院子四周用一圈青砖砌成。每个院落大多有8孔窑洞。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房窑等。主窑大都设在地坑院门洞向阳的一侧,一般都由长辈来居住;左右为侧窑。主窑一门三窗,其它窑洞一门两窗。主窑比其它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北侧一般为客窑,南侧为厨窑,南北两面窑为晚辈所住。东面是牲口窑,东北角是门洞窑,东南角是茅房窑。茅房窑和门洞窑则无窗无门。
实际上,地坑院又称天井窑院,是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窑”的独特民居形式,也可以叫“地下四合院”。据专家考证,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是反映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更主要的是它承载了豫西地区过往的历史、黄土文化和生活习俗。
在地坑院上面,为了防止行人、牲畜掉入,同时也为了防止雨季的雨水流入,主人都要在四周修建一圈高40厘米左右的拦马墙。拦马墙有用砖砌和土砌两种。居住在院内,排水和防渗是最主要的事情。问导游地坑院如何处理雨水?导游说自有办法。原来院中都开挖着渗水池用来蓄水,这样可以保证窑院的安全性,在院中一角落挖“渗井”来解决排水。井直径为1米,深5-7米,底部垫上炉渣,上面井口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另外,在门洞的一侧挖有一个直径1米、深30米的水井,供人们生活用水。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天窑洞内温度和地面相差10度。外面37℃高温酷热难耐时,窑内温度只有20℃ ;而到冬天,地面温度摄氏-7℃时,窑洞内温度在10℃以上,人称“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同时还具有防风、防水、隔音,安全清静的特点。坑院建筑多采用券拱顶,抗压防震,坚固耐用。地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和多院组合。整个院落既符合传统的风水原理,天人合一,又尊卑有序,合乎传统的伦理,同时还居家实用。地坑院具有不怕风,不怕雨,不怕寒,不怕热的特点,是天才的结构,建筑的奇迹,智慧的结晶。在地坑院里转上一圈,不禁会让人浮想联翩,好像观看的不仅是景,还是豫西的历史、民俗、建筑和智慧文化。
地坑院的新生
漫步地坑院,每院每窑,一物一景都透着幽静与灵秀,古朴中凝结着岁月的悠悠情思。走进农耕院,只见窑洞里存放着锄头、镢头、风谷车、犁铧等农具。左边窑洞是储存农作物的粮仓,右边的窑洞放着纺车、织布机,院中有石碾、牛槽。步入剪纸院,窗洞的窗棂间风门上贴着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图案,窑洞墙上贴着喜鹊、牡丹、鲤鱼和蝴蝶等各种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吸引游人的是穿火灶。土孔穿火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开七个灶孔,灶心相通,分為蒸、煮、炖、焖、炒、保温七个功能。七个火力不一样的炉头能同时做七个热菜,遇有喜事或节日,能做“十碗席”。在婚俗展示院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婚俗表演。人们边兴致勃勃地观赏,边拍照留影。茶艺院中央有一个巨大的茶壶,壶嘴日夜不停地向茶碗中倾吐着泉水,造型十分生动。地坑院的窖洞仍旧保留着岁月的刻痕,抹上了历史的浓重印迹。窑洞静静地诉说着往日的光阴,天井上空飘动岁月的烟云,仿佛历数着历史的年轮。
不知不觉已经游览完毕,当回到地坑院顶部广场时,正是夕阳西下。地坑院沐浴在晚霞之中,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回望地坑院,我感慨不已:豫西当地先民用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取之不尽的黄土塬上建造出了独特的地下古民居建筑,书写了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成为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这是人间奇迹!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当地很多居民已经陆续搬离,走进城镇等新的聚居地。有的院子被填平,有的久无人居而坍塌……地坑院慢慢被掩没在荒草枯枝间,只有一些老人仍然坚守着居住了几代人的古老院落。直到近年来,三门峡探索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地坑院才像尘封的酒窖,猛然揭开窖盖,瞬间便醇香四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一真实写照,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但地坑院滋养了世世代代的百姓,又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冀,此刻,在地平线下的千年地坑院,在不经意间忽然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TIPS
门票:60元
开放时间:8:30-18:00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
电话:0398-32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