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峇峇娘惹的谜局与马来风情

2019-04-17杨乃运

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六甲

杨乃运

 马来高脚楼。

峇峇娘惹的谜局

去马来西亚旅游,一般都要去马六甲市。马六甲市有中国山,也叫三保山,三保山脚有三保庙、三保井,都是为纪念郑和而命名的。郑和庙很小,旅游团未必特意安排行程参观,但那片地方肯定在游程范围内,分布着好几处有文化代表性的旅游点呢。郑和庙你在不经意间会看到它,寺庙建筑的文化符号很明显,了解到是为纪念郑和所建的庙宇,且整修得那么完好。作为中国游客,会有一种亲切感、骄傲感和好奇心。由郑和下西洋、六过马六甲的历史回顾中,会听到一个中国公主远嫁到这里,与苏丹结婚,生下的孩子被称为峇峇娘惹的故事。

我随旅游团在马六甲参观过峇峇娘惹家庭博物馆。在马六甲时,我还没有听到娘惹这个词,听到的是峇峇妞娘。峇峇是指男性,妞娘是指女性,华人与马来人通婚,到三代人以后在当地生的男孩就叫峇峇,在当地生的女孩就叫妞娘,也就是福建人所称的娘惹。我对此说法是深信不疑的。峇峇娘惹的家庭博物馆,从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到装饰和家具配置,与马来人的大不相同,深透着中国风。从里到外显示着文化的凝重,有种沉甸甸的感觉。门不大显眼,封闭性强,作为二层小楼,同样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马来人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是舒展,而这里彰显的则是空间切割组合的智慧,是长幼尊卑的秩序。大门上挂“祥瑞”两字的汉字匾,门有些逼仄,入内,哪哪儿都透着财大气粗。屏风、立柜、多宝阁、香案、圆桌、条案、太师椅,无不是硬木的,精雕细刻的图案花纹、沉重坚硬的质感、凝住就再也刮不去的沧桑风貌是我们熟悉的。迎门一个厅,厅里触目的是供案、供桌,供着神像也供着祖宗牌位,墙上全是先祖的旧照片,人像放得很大。厅后有楼梯曲拐着通向二楼。楼区进深很长,两个天井式的院落,楼下一层从前通到后,楼上那层也从前通到后,书房、绣楼、上辈的卧室、小辈的卧室、仆人的住房,还有餐厅、会客室之类,空间分割得宽窄相宜,张弛有度。对绣楼的规矩,主人还特意做了个说明。似乎还有一个特别的小设备,以保证女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性不能轻易入内。导游是用调侃的语气说的,说那个东西类似于猫眼,与猫眼功能一样,样式不同,且不由住绣楼的小姐掌控。此等居室文化,说峇峇娘惹是华人后裔应是没有问题的,但此话问出来,一个娘惹满脸的不高兴,而且这个娘惹就是胖胖的地接社导游。她说峇峇娘惹不是华人,也不是马来人。这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问题有点复杂,峇峇娘惹这个词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接待的主人介绍,导游也介绍,觉得有点明白了,细想,还是糊涂。它似牵扯到马六甲的移民史,也牵扯到当事人的信仰和观念。

 打击乐。

 花车。

马六甲,据说是一种树的名字。苏门答腊发生了一场战争,迫使一位名叫拜拉米苏拉的印度王子出逃,逃到一处地方,见景色甚好,就问随身大臣这里叫什么,因此时两人正站在一棵树下,大臣以为是问树的名字,就说叫马六甲。王子说马六甲这名字好,我们就在这里定国安家了,于是马六甲的第一个王朝就出现了。马来西亚人中有“先有马六甲,后有马来西亚”的说法,把一千四百多年前建立的马六甲王朝视为马来西亚历史的源头。这是历史还是传说不得而知。到公元1445年郑和率船队来到了马六甲,其后到1409年时,明永乐大帝就把一位公主让郑和带来嫁给了苏丹,苏丹与这位中国公主子子孙孙繁衍下来。郑和六过马六甲,很多土兵就留在这里了,还有商人也迁居到此,与马来人结了婚。此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以前,都有华人因各种原因移民定居在这里,与马来族结婚,有了混血的后代。娘惹导游强调,只有皇族血统的混血后裔才是峇峇娘惹,其余的华人就是华人、马来人就是马来人。皇族血统,就是大明公主与苏丹的后裔,身份尊贵。这是否是那位娘惹导游的个人理解呢?还是她本人就有着皇族血统?

峇峇娘惹文化体现在多方面,美食是其中的重要一方面,家庭博物馆的女主人亲自做了各式小点心让游客品尝。

 行走在街上的小花車。

 峇峇娘惹之家。

花式的民居和家园

马来人的房子随处可见,车只要在公路上走,你就不可能拒绝它们的造访,并抑制不住地对它们发生浓厚的兴趣。那是一种吊脚屋,样子和规模极像别墅,支撑屋子的柱子距离地面至少一米多,使屋子有了一种浪漫,有人用浮脚屋、浮脚楼来称呼它,这浮字颇耐咀嚼,那是一种感觉,感觉里已溢满了联想,花木环境的烘托会使浮的联想更丰盈、更有诗意。屋顶横向、竖向的长坡面、短坡面、尖三角檐、大三角檐的多样组合使浮的诗情画意更为浓厚。脚柱上的单层大屋显示了马来人在空间利用上的奢侈,本是高贵的架构,对建筑材料的漫不经心却大煞风景,褪色的木板房还好说,生了锈的铁皮屋顶房看上去像苍老的村妪。不过提供给我们欣赏的那个村落里的吊脚楼却是地地道道的艳妆贵妇,新彩的橘黄色的大屋被鲜花簇围着,那花树花灌丛上各种形姿的花开得姹紫嫣红,不由你不惊叹热带雨林气候下恒定的气温所赋予的自然生态美的创造力,一年四季花枝招展,一年四季热烈缤纷,色彩的富足里没有单调的空间。室内,起居室和客厅错落出一种韵律节奏,客厅设置的木梯和梯栏为高脚屋平添了生动的韵律,陈设在厅内的民间工艺品透出的不是古老,而是香艳,它们和围屋而蓬勃而生机盎然的花木一样让你坚信马来人是花一样的民族,马来西亚是花一样的国度,高脚屋的村庄是花一样的村庄。

马来西亚的高脚屋或叫浮脚屋的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郊区和乡村、丛林地带,沿河、沿海、沿公路,属于传统民居,自古相袭,造此种屋的不只属于马来人,还有塞诺伊人、塞芒人、海达雅克人等。早期的形制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太一样,各族之间也有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种长屋我们就没有看到,据说长屋有的长达几十米,有的还会长达200米左右,中间开通道,两边是住户。

高脚屋就地取材的居多,梯子是上屋进屋的唯一通道,据说可以拆御,是为了方便,也是为了安全?梯子的随意性可以理解,但有人告诉我说撑屋的柱子也可以拆御就不理解了。说那柱子并不埋进打好地基的土层里,而是放在明面的础基上或混凝土上。柱子将屋与地隔离开那么高的空间距离,是为了防潮防湿防虫。建造者十分注意民居的通风性与耐热性,窗户开得特别大,有的还会让屋顶与墙身稍稍离开。

我没有记让我们参观的样板浮脚屋和浮脚屋的村庄叫什么名字,吉打州瓜镇的玛苏里墓也是高脚屋高脚楼比较集中的地方,那里的高脚建筑与马六甲的高脚建筑不同的是它比较原始,比较古扑,更能体现早期民居生态。

 敲打手鼓的迎宾队伍。

 马来民族舞。

 被花圍簇的浮脚屋。

焦米乡 玛苏里墓

吉打是个州,与相邻的玻璃市州素有“马来西亚米乡”之称,青葱稻田一望无际,但对赴瓜镇的旅游者来说,印象深刻的不是黄黄的稻穗、白白的稻米,而是焦米。乘马来西亚国内航班抵达吉打州,转乘旅游大巴车。车从机场出来,把我们拉到瓜镇的一个旅游商贸区,商贸区的房子一般化,横七竖八的招牌却五光十色的分外耀眼,卖食品、卖饮料的小店比比皆是,小广场的一头还有一溜旅游商品屋。地陪当然不再是丁加奴州的华仔了,而是老成持重的一位中年人。他说带我们去焦米乡。一说乡,以为又要赶路,殊不知就是往商贸大棚里钻,大棚里热闹得像北京前门早先的珠宝街、廊房二条三条,出租摊位铺面的那种,经营布匹、衣服、鞋帽、箱包、工艺品之类的小铺面成行成列,看似规整,架不住密度大、游人多,进去就像陷入了八卦阵。透出缝来了,穿过缝去离开了商贸区,看到了一个院子,院子右角有果树,正对面是座漂亮的吊脚楼。这座吊脚楼样式古典,样貌全新,建筑材料上品级,楼梯想随便拆御也拆御不了,里面用的什么材料看不出来,外层包砌的不是白色大理石也是类同汉白玉石的石板条。屋顶出厦,粉红色瓦,屋门、屋窗、檐廊、廊柱是漆成棕色的木柱,脚柱架在粉红色石质柱础上,冷不丁看上去,满身都是鲜艳的色彩,装扮得跟节日里穿着民族盛装的马来人差不多,叫它花楼当之无愧。木件雕饰出镂空图案,装饰装修档次不低。进到院里,导游说这里就是焦米乡了,他说时是往地下指的。地下是什么?沙土,硬硬的感觉,整体白里透灰,间或能发现点焦黑。主角不是那座漂亮的花楼而是沙质土地,这算什么景点?还是乡?导游开讲,讲了一个玛苏里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类似我国的窦娥冤。我一直没有弄清这是在真实的历史人物的经历上由后人加工赋予了传奇色彩的故事,还是纯纯粹粹的传说。大意是历史上的某个朝代,二百多年前吧,已有四位妻子的苏丹看上了长得漂亮而又温柔的农家女玛苏里,皇后和嫔妃们不许苏丹娶她,让苏丹把她嫁给王子,王子娶了玛苏里之后苏丹却让王子去打仗,王子一去不归,寡居的玛苏里与一年轻的异乡人聊天被诬通奸,判用枪刺死,行刑时枪怎么也扎不死她,改用剑。她在死时发下咒语,让这片土地七代不得安宁,不得繁荣发展。剑从她胸口拔出来时喷的是白血,表明她是圣洁清白的。咒语显灵了,她死后不久泰国兵就大规模入侵,时间长达2年。当地人坚壁清野,余粮全部烧焦不留给泰国兵,这就是焦米乡的由来。传说中的玛苏里挺惨的,不仅是惨在自己被冤死,还惨在她的丈夫,也就是那个王子并没有死,她并不能在另一世界与王子相会,王子流落在泰国,与别人结了婚,王子的后裔回来认祖。几日夫妻,却相隔永年,王子的后裔与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屋中布摇篮。

 奢华的浮脚屋。

 玛苏里墓外景。

导游鼓动大家找焦米,说谁能找到谁就有财气,找到的越多财气就越旺。想借焦米沾上财气的不多,心存好奇的不少,不过都没什么结果,躬着腰在坑坑洼洼的沙土里扒拉来扒拉去,焦米的影儿都没有见着,发黑的沙土是人为的作秀。这是在意料之中的,真有焦米也不可能露天残存二百多年。

焦米乡的传说是为玛苏里墓做铺垫的,有故事的墓更有吸引力。和所有的向游人开放的名人墓一样,玛苏里墓已包在一片文化特色浓厚的建筑区中,这片建筑区大多是高脚屋,尽管看上去都是厚厚的茅草顶,木架和草席结构,内部却是很别致、很讲究的,尤其是横在广场上的那栋房子,房子高大,屋顶错落,重檐出厦,方廊柱不仅是坚实的现代建筑材料而且有柱础,房前有水池和特制的泻水陶罐作为装饰,屋内有宽敞的大厅,还设有好几个展室,展室里陈列着描绘玛苏里故事的画和日常生活用品,居然还有照片。展览让游人相信玛苏里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历史人物,她的事迹仅是悲惨,仅是无辜,仅是贞洁。一个弱女子在王权和残酷宫斗中的牺牲。

 华人建筑。

从大厅穿过去,见到的院子被各种吊脚屋切割得曲曲折折撲朔迷离。那是个很大的院子,树木也多,树上开的花是白色的,象征贞洁,是一些样式老旧古朴的吊脚楼被称为故居。窄窄的楼梯,窄窄的卧室,窄窄的吊着秋千和儿童摇兜的客厅。儿童摇兜是花布兜,样式与秋千没大差别,都是从房梁上吊挂下来。兜的底端是个大花布兜,不是绳。用各花色的织品缠的,分三段,最高那段应是绸布。还有各色的马来族生活用品陈设。

从一栋大房子的高脚柱间传出了打击乐声,迎声走过去,看到三面透空的高脚柱间的厅廊里摆着三组打击乐,铺在地板上的打击乐全部为铜质,每组有9个的,有13个的,或为一字形或为卡尺形。乐器都是一个模样,面儿有点像铜镲,但这镲是扣紧在铜钵上的,整体匾圆形。真说不出是什么乐器,双锤敲击发声,铜钵的厚薄应该是不同的,因此才有不同的音色和音高。手抓鼓配合敲击形成节奏鲜明而有起伏的旋律。可能叫铜乳组鼓,面儿中间凸起的部分像乳钉。三个乐手中有一个女孩,头裹黑白相间的纱巾,穿着民族服装,面容和身高都是十一二岁的样子,很惊讶她的铜乳组鼓打得那么纯熟、那么漂亮动听。我们又到院子里转时那女孩也出来了,旅游团女团友与她聊天,她说她已28岁时,我们又是一惊,是什么原因把她定格在了少女时代?

玛苏里墓区的高脚屋应当都是新建的,分了好几个档次,但都很传统。正因为传统,原有的建筑遗存保留的难度就很大,很难经受住时间的摧残折磨的。好一点的是木结构的楼房,高脚柱、楼梯、楼窗、楼门、楼墙都是木制的,比它次一等的好多部位都是由草席取代的。按我国的说法,玛苏里死时的身份是太子妃,景点却称是玛苏里公主墓。我更喜欢她的平民百姓出身,她是个渔家少女才显得更有故事,才更凸显苏丹和其妃子们的冷酷与残暴,她们不给一个渔家少女生存的权力和机会才诬她致死。真有其人,这里是她的故乡吗?抑或是王子府遗址?现在无疑是她的纪念地,也是马来族传统民居和生活习俗的展示区。就建筑的多样性来说,可以视为马来西亚传统民居建筑博物馆。海草屋顶是它的最大特色。

猜你喜欢

马六甲
马六甲案件始末
探访马六甲 品析马来华人文化
华小君在线
南洋古城马六甲
油画《马六甲古树》
马六甲:旧时须记
马六甲之旅
伊宁,要做中亚内陆的“马六甲”
“世界先生”
心情